第六章
譯自《左宗棠全集·家書》
郭嵩燾評曾國藩
一
鹹豐初年(1851),太平軍起事於廣西的一個偏僻的角落裏,他們所到之處,人心顛覆,法度廢弛,強占南京為都城有14年之久,江蘇、浙江兩省的地方都遭到過他們的蹂躪,並且割據占領了這些地方。曾國藩當時正以禮部右侍郎的身份回老家湘鄉為母親治喪,於是他就發動家鄉父老一起討伐賊寇。他鼓動起了一幫飽讀詩書的儒士和舉鋤執耜的農民,威震萬裏長江,終於剿滅平定了太平軍起義,天下又看到了安定太平,黎民百姓經濟生產又複蘇增長了。
後來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在山東一帶平定了撚軍,湘陰的左宗棠又在甘肅、寧夏一帶鎮壓了回民起義。他們都是因為曾國藩的推薦而被提拔的,他們憑借著曾國藩遺留下來的法度,在當時都成就了一番功業。那時長江以南各省遭太平軍衝擊尤其深重,曾國藩於是再次出任兩江總督。他在那裏拯濟受害的百姓,打擊囤積居奇的不法奸商,親切關懷,幫助黎民百姓,使那裏的孤兒寡母都有接濟,儒生名士皆有歸宿,使那裏的社會秩序日趨穩定平和,走向永久的太平安定。所以說,曾國藩的功績在於為天下謀得了太平安定,而他在江南所創之功業對他來說倒像為自己做了一件私事。
曾國藩最初做的是翰林,他深刻地鑽研了程朱理學的內蘊,廣泛地考究各種事物,熟讀精研禮儀精典,他認為先賢聖人經倫人世,統領萬物,為處理各種事物製定法度,沒有別的,唯有依禮而行罷了。有了禮,澆薄的風氣可以變得醇厚,鄙陋的習俗可以使它改觀,而這些精到微妙的旨意都保存在古代聖賢們的文章之中。因此曾國藩做學問,往往用古代聖賢的文章來證明人世的道理。人們常說承載道德的,是人自身;而讓它傳播到遠方去的,都是文章。天地、百姓、事物的巨大意義,治理國家、社會的典章製度的細致繁雜,隻有文章能夠表達出來並且傳播開去。曾國藩每天都埋頭勤學,為的是要使自己的觀點能夠既使自己衷心相信它又合乎古代聖賢的精神。他日常起居時心裏所思所想,即使古人也鮮有能與之抗衡的,他把用美好的精神來教育培養人才作為自己平生的任務;而他又尤其以善於了解人而聞名天下,他一見麵就能識別對方才學的高低和人品的賢愚。
滿洲人塔齊布,湖南新寧人江忠源,湖南衡陽人彭玉麟,湖南長沙人楊嶽斌,他們或是從低級的武官、或是從學生被曾國藩獎掖提拔,最後都成了有名的大臣。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趣味、誌向都不同,卻很欣賞左宗棠的智慧和辦事的方法,因而也能憑公正的立場來保舉他。左宗棠也因曾國藩的保舉而聞名於天下。他那一點點長處和技能,得到曾國藩的看重之後,就更加努力學習磨礪,敦促自己崇尚聲名節操,在軍隊裏一定要建立戰績功勳,當官就要遵紀守法,他說:“我不忍心辜負曾國藩對我的看重。”而曾國藩經常斂行退讓,虛心抑製自己,努力尋求自己的過失,日夜擔心危險的到來,好像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似的。自從他出來為官到擔當國家重任,節操始終如一,不曾有過寬容自己過失的時候。當他麵臨強大的敵人,要去解決重大因難的時候,都能從從容容地審時度勢,有條不紊地安排妥當,沒有一點遲疑害怕的地方。這位老先生道德、功勳、聲名都播滿天下,可以傳布萬世之後,而他的胸臆、氣量的寬廣淵深,沒人能夠窮盡它的才用並且認識到它的內涵。
曾國藩的才器、肚量恢宏寬廣,一看便知他是一位偉人。他生平所做的判斷,都要遵從內心的要求,從不盲目相信他人之言。而且還能精明地鑒定,細致地識別,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要研究核實沒有遺漏,尤其致力於宏觀規劃,長遠打算。他剛開始出山整治軍隊討伐太平軍時,認為東南方的大的形勢在於有長江天險,這一天險不宜都放棄給太平軍,因此力爭自己去訓練水師而獲得實效。當他做了欽差大臣之後,又提出了三路進攻來規劃江浙兩省的建議;在河南討伐撚軍時,提出合並四省的力量,將敵軍緊逼到一隅的建議,他都是在開始承當任務時便做出策略,而後來的成功,都像他所預言的那樣。在帶兵打仗時,部隊裏打造武器,修建樓櫓一切的事,它們的長短尺度,他都要親自去省度測量,沒有一件隨便放過的。他對個人的榮辱得失不放在心上;但考慮國家大事時卻不曾有一點不周全,也不曾做過一件不利於老百姓的事情。《左傳》說:“要達到仁,還是要靠自己。”曾國藩無愧於這句話。
譯自《曾文正公全集·卷首》
二
黃冕在江南做官時,聽說曾國藩當了皇帝的文學侍從,天下的人都稱讚他的學問和為人,以為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中沒有哪個人能超過他的。隨即黃冕因有事到達京城,拜見曾國藩府第,這時他的聲望更加尊崇,學識更加長進,知道他已經成為講求宋明理學的名臣了。及至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起來,曾國藩由於有父母之喪而回歸湖南,隨後皇上詔令重用他於家鄉治理軍隊,他慨然以肅清天下大局為己任,而後經曆艱難險阻成為豪傑偉人。……曾國藩以廣闊的胸懷去接觸了解人才,一時間那些有才能的人被他考核鑒定無遺,而黃冕一孔之見也獲得他的知遇之恩。我自知衰弱頹廢,於是跟隨曾國藩兄弟規劃天下大局,才看到大略,承蒙曾公對我一句話而使 我成熟起來,從而使 我對於他給予我的恩情永遠不能忘懷,而也確知天下毀譽是非沒有什麼值得過分放在心上的。這是曾公對我教誨至深的緣故。……自從漢代設置丞相官職沿襲兩千多年,道德文章、為人學識兼具一身的人,沒有比曾國藩更為深 厚的了。
譯自《郭嵩燾詩文集》
劉蓉評曾國藩
治理一個國家,必須重用賢人智士,才能使 國家強盛,也隻有聖明的人治理國家,才能使國家張馳有致,有條不紊。道 光末年,國家混亂,一派官吏懶惰,偷盜叢生,官兵玩樂,外族乘機進攻,官逼民反的局麵。老天聖明,正在這個時候,出了安邦定國的棟梁之才曾國藩。盡管他剛考上進士,但在皇宮裏進取很快。剛剛執政的皇帝,不接受上奏的陳詞和進言,沉醉在鼓樂歌舞之中。曾國藩因母逝回家,披麻帶孝,為母守喪。不久,皇帝降旨,叫他統兵出征。麵對起義造反的形勢,看到城鄉上下一片混亂,猶如灶上煮沸的粥,而朝中上下不聞政事,仍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曾國藩憂國憂民,倡辦正義之師,英雄豪傑從四麵八方慕名而來,一派生機,隊伍迅速壯大。銳利之師東征,所向披靡,控製了大江南北之要塞。戰鬥時有勝負,有時傷亡慘重。危難時,仰天長歎,其忠其義感天地,泣鬼神。時有降職被貶,卻仍在安徽祁門駐兵操練。因聖上昏庸,豺狼當道,日月無光,其心憂傷。雖如此,也不驚不怕,高如擎天之大柱,重如泰穩之華山。終於鏟平了大難,號召發揚英武精神,奮勇殺敵。蕩滌汙泥濁水,複江山之本來麵目,其大義與天齊高,其功績博大如海。皇上嘉侯封地,而他不留戀京城,又去安定三吳。對此,沿途百姓載歌載舞迎接他,歌頌他,讚揚他廣闊的胸懷。對於來自下麵的意見和建議,他虛心聽取,擇其長處,考慮問題周到慎密,卻不炫耀自己的高明和淵博。對此,男女老少為之欽佩。上下一大批人才都是在他這個“大匠”的熏陶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是人才就要培養,有功之人就要重用,這就是他愛才用人準則。他擔當重任,自己常思進取,卻不自以為是。受寵則不安,有錯便自審。常獨坐房中,思前人之精華,使自己與之達到完美一致。對友人一貫表示謙恭。在著書立說方麵,思路開闊,文筆流暢優美,有雷霆貫耳,金石之聲,在百家之上,其德其才,自唐宋以來,沒有人能與之比肩。
譯自《曾文正公文集·卷首》李瀚章評曾國藩
曾國藩剛到翰林院時,就和從前的大學士倭仁、太常寺卿唐鑒、徽寧道何桂珍等一同講習研明理學,約束克製自己,反省自身,由此獲得力量。適逢國家處於艱難時刻,他毅然把拯救國家看作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不顧個人和家庭,把死與生、禍與福、得與失,貧窮與通達等都置之度外,其中最主要之點就在於以人臣事奉君主。他誠摯地接見各類士大夫,因而能判斷一個人的賢能與否。他待人誠懇、辦事出於公心,不隨便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所以人們都樂意為他所用。他那種超出一般人的識別能力,在於能堅持自己認定的正確意見,不被輕浮而不切實際的議論所動搖。
清軍進攻安慶南京時,他就建議三路進兵;對剿滅撚軍,他又建議對其實行四麵收縮包圍。後來軍事上的成功,並沒有超出他上述的建議主張。他所創設的水軍,尤其能達到致敵於死地的作用。由於敵軍從湖南轉戰到南京並實行據守,把沿江的船隻全部擄掠去了,乘著順風,一日前進幾百裏。敵 軍毫無規律地飄臨各地,忽隱忽現,使得靠近江邊的州縣一日驚駭多次。
自從曾國藩的水軍順江東下,每扼險駐守一地,就能夠保住一個地方的安全。當武漢再次被敵軍攻陷的時候,胡林翼用一支孤立無援的軍隊艱難地守衛在武昌城下,然而敵人的船隻不敢往上遊越過武昌城南六十裏的金口一步,漢口的商貿交易活動都轉移到了沔陽縣南的新阝是。籌劃辦理監督厘捐的推行,捐輸給清廷政府,借以接濟軍隊糧餉。胡林翼多次上奏說:“曾國藩創立水軍,此事功勞很大。”由於胡親身經曆過這些事情,所以能夠說得深刻真切。
後來曾國藩派遣羅澤南迅速趕去援救武昌,當時江西四麵都是敵軍,早晚不能自保。所以他認為隻有通盤考慮全國大局,如果不是花大力量爭奪長江上遊,則南京城就沒法謀 劃恢複之理了。於是決定自己留在江西,支撐危險困難的局麵,而特地派遣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去攻打武昌。他這種深謀遠慮,公而忘私的品德,更是以往的古人所不可及的。
譯自《曾文正公全集·卷首》
李元度評曾國藩
一
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以來,縱橫馳騁十多個省,攻陷數百城,越分建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達13年之久。從前國家全麵強盛,物力豐盈,軍隊的供給有專門的官吏負責,當時的將帥得以一心一意征討“賊人”,從來沒有過像曾國藩這樣以一介書生觸犯太平天國這樣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他號召子弟、學生、門徒,忍著饑餓轉戰南北,皇宮的庫藏沒有可以支付的,漕運的糧食沒有可以截獲的,到處向人告貸乞糧,最終終於大功告成。所以今日之事,較之當年元勳圖文襄(圖海)、傅文忠(傅恒)、兆文襄(兆惠)、阿文成(阿桂)、福文襄(福康安)諸公皆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對於其處境艱危而能堅守不屈、堅毅能忍耐、難與易、持久與短暫的差異,更不可以同日而語了。……然則我夫子不光是我朝及江南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即使舉出古代蕭何、曹參、魏相、丙吉、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王景、韓琦、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所創造的局麵也沒有一個能與我夫子相比的。求其功績不分高低上下的,隻有唐朝的郭子儀(汾陽)和李晟(西平)才能與之相提並論,如果說理學、經濟、文章能相匹敵者也隻有新建伯一人而已。這並不是迎合曾國藩的諂媚之詞,乃是上下千古相比較而見到的實實在在的結論。……
……自夏商周至於漢唐,人才多出於西北,東邊達到齊魯之地,其後漸漸地擴展到了江蘇。到了宋代的建立,大江流域開始興盛。從南宋到現在,福建、浙江等地尤其很興盛。然而長江以南並未大顯。邵雍就說過:天下政治清明,地中之氣自北而南,衡嶽洞庭之氣勢,盛大而曲折。鬱結了數千年之久,才開始大發其奇於今天,而湘鄉恰好是衡山的山足,自從湘鄉蔣琬以社稷的才能見重於諸葛武侯,經曆了2000年後,曾國藩應運而生在這個地方。……韓子說過,五嶽對於河南中州來說,衡山相距最遠而獨為人們所尊崇,其神也最靈。……自古以來成大功者多憑藉全盛之勢,聚集群策群力以圖謀之。惟有我夫子赤手空拳,執桴擊鼓以誓眾,奮不顧身,準備獻身以應國家之急。這樣,接受職事時才能以天下為己任,創建水軍以控製太平軍,選拔將帥於廝役和士卒之中,出入於軍中,與士卒同艱苦,每每經曆挫折和失敗,都百折而不回。
……在軍中不避艱險,不謀劃小利,不用蠱惑方式以言語勸說,不以一個字的請托交與權貴,堅持忍耐誠懇,一心一意以愛民聚真士為根本,所以能夠得到許多人為夫子效死力,兵士雖然饑餓疲困而不忍背離。曾國藩的兩個弟弟,先後死於王事。……見一人善,譽之不停口。他識力之高深遠密,是不可以妄加猜測評論的。
……曾國藩這麼盛大的功績,完全可以說是超前絕後的。之所以要推其本源於天地人三者之間交相為應,就是要明白顯露他的功績決非偶然。隨著他的名望愈大,長遠的謀劃也涉及邊遠地區,並建立至誠而達到共同實行,以興建長久的利益,廣泛地振奮風俗教化,從而為國家加固根本,以符合兩宮皇太後和皇上對曾國藩豐厚的恩遇和寵愛,以實現天下人的期望,使功績和聲名流芳百世,那麼就是郭子儀、李晟、新建伯之輩,也都要畏懼後賢了。
譯自《天嶽山館文鈔·上曾爵相書》
二
嗚呼!生我者是我的父親,知我者隻有你曾公國藩了。曾公國藩之對於我,像地一樣擴展,像海一樣寬容。我實在有負於公,因為我自己無能。不是我的意趣不同,而是天賦予我的命運就是困厄。時局艱難,威勢被阻,力不從心。然而公尚且諒解我,婉轉寬免使我略微痛快。並用顯明的篇章為我昭雪,把心有所苦引向你自己。不惜自己貶級,以拯救我的通達正直。……
擢用將才,都是同時代的英雄;創建水軍,建造各式各樣的戰船。最初攻克昭潭,使“敵”城一空;繼而又收複嶽陽,突擊“敵人”的騎兵,縱橫馳騁。接著便澄清江漢之地,力扼凶鋒。同“敵人”大搏鬥於田家鎮,戰血殷紅殷紅的。“敵人”的船隊萬艘,就好像火燒枯蓬一樣。但在這個時候,江天突然豁然開朗。不知何方“小醜”,其毒甚至超過蠍毒。浩劫之火飛來,軍隊遭到潰敗。於是乃入章門,扼守著敵人必經之要衝。孤軍困倦而貧困,簞食壺漿也缺少供給。國人依仗著你曾公,有如高聳的城牆。公不久又因丁父之憂而去,於是急遽地赤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