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
白香山有詩說:“周公害怕流言傳播的時候,王莽謙恭求士的時候。要是當時就死去了,兩個人的真偽有誰能區別呢?”
宋人反其意,說:“少年受了胯下之辱而不惱怒,連老年人也在旁邊憤憤不平。人物要是不觀察到最後,淮陰侯怎會減為文成?”
六十
毗陵王萟山明府,有女兒叫玉瑛,字采薇,嫁給了孫星衍秀才,夫婦倆關係很好,到了二十四歲就死了。秀才求我為她寫墓誌銘。她有《舟過丹徒》說:“靜靜地走了一百裏,看見村落中的住戶半掩著門。隻鳥時時偎依著樹,孤單的螢火蟲不往人的衣上飛。月亮高高在天上人影顯得很小,湖水平靜下來漿聲稀疏可聽。沿著水麵似乎有星星火光,歸來時驚得夜鷺飛了起來。”其他的佳句,像“門戶低矮掩影在樹葉裏,窄窄的路徑深處花兒正悄悄開放。”“磨墨汙了羅袖,看魚兒翠鈿滑落。”“小蟲依著香影垂下簾網,飛蛾害怕晨光而掉落在紗帳裏。”“月光傾瀉在院子裏好像下雨,四麵山巒環抱中花影像洶湧的潮水。”都寫得十分妙絕。秀才後來中了丁未年的榜眼,采薇卻看不了,可悲可歎啊。
六十一
李北海見崔顥所投詩中有“十五歲就嫁給了王昌”一句,就罵他說:“小兒無禮!”秦少遊見孫莘老投詩,詩中有句:“平康在什麼地方,十裏處處有垂楊。”孫莘老罵他說:“小子的賤勁又發作了!”二位前輩方嚴相似,而查考他們的生平,都不是能寫詩的人。
六十二
鎮江普通百姓李琴夫《詠佛手》說:“白業堂前的樹葉都發黃了,摘下來葉子上好像還帶著霜。自從散了天花之後,空手歸來還帶著香氣。”詠佛手到了這種地步,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啊。
六十三
我小的時候十分貧窮買不起書;然而特別喜歡讀書,每回路過書店,都垂涎翻閱,如果書價貴買不起,晚上就會夢起它。曾寫詩說:“私塾很遠害怕路過集市,家裏貧窮連做夢都是在買書。”等到做官後,買萬卷書,來不及讀了。就好像年輕時牙齒堅硬,卻因為窮而沒有好東西吃;年紀大了美味佳肴都堆放在眼前,卻掉了牙齒,不能大吃,實在是可歎!偶然讀蘇東坡寫的《李氏山房藏書記》,說了很多小時候買書的艱難,後來書多了卻沒有人讀,這和我的情況相同。
六十四
黃石牧太史說:“秦朝時禁書,主要是禁民間的書,不在官府中禁書;因此內府博士所藏的,並沒有遺失。自從蕭何獻計不取,項羽燒了阿房宮,而書本盡失。”
年家子高樹程寫《詠蕭相》說:“英雄風範可以想見,當初進入關中時的情形,相國的功勳世上無人比得上。隻恨沒有脫離刀筆吏的本色,不取書籍隻拿了地圖。”
六十五
揚州轉運使朱子穎,善長繪畫能寫詩歌。王夢樓讀他的佳句說:“河水漲潮蓋住人語的喧嘩,萬山青青一直延伸到馬蹄前。”
六十六
年老之後詩作大多變得簡練,這都是由博而返到精的功力。就好像陳年老酒,經過風霜後的樹木,用藥浸泡過的匕首,並不是常說的越老越變得枯槁閑寂。然而必須力學苦思,即使人年紀大了也不疲倦,就像南齊的沈麟士,年過八十,手寫三千紙詩稿,然後才能壓倒少年人。
六十七
上官儀的詩大多淺浮豔麗,卻因盡忠反得了罪名。傅玄擅長描述兒女之情,卻又性情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使台閣生風。楊子雲自擬《周易》,又投附王莽新政。餘中請求取消探花,後來又以貪汙而敗露。席豫一生不寫草書,但卻推薦安祿山公正無私。
六十八
我的門生談羽儀,字毓奇,家境富裕又好買書;自己寫一聯說:“關上門自己知道精力在一天天減退,藏書隻希望子孫通過它們變得賢良。”
六十九
宋朝嚴有翼批評蘇東坡的詩:“誤把蔥當做韭菜,以長桑君為倉公,以摸金校尉為摸金中郎。”所用的典故,被他指摘批駁,幾乎沒有可取的地方。然而七百年來,人們隻知道有蘇東坡,卻不知道有嚴有翼。
七十
詩中用典故就好像用兵,越多越難用,以漢高祖這樣雄才大略的人,而韓信以為他隻能帶十萬兵。可見驅使眾兵,談何容易。有個梁溪年輕人作懷古詩,動不動就寫二百多韻。我笑他說:“你沒見過唐人寫的《詠蜀葵》詩嗎?”他請我讀給他聽,說:“能和牡丹爭奪什麼東西,被人討厭隻因為太多了。”
七十一
某太史掌教金陵,告誡他的門人說:“寫詩要學韓愈、蘇東坡等大家,如果讀了溫庭筠、李商隱的作品,便終身入下流啦。”我笑這句話說:“像溫庭筠、李商隱這樣的才是真才子,力道還在韓愈、東坡之上。”太史十分吃驚。我說:“韓愈、蘇東坡官職都達到了尚書、侍郎,足以能在他們身後傳誦美名。而溫庭筠、李商隱都是最末一等的官僚卑職,沒有門生故吏來為他們推薦歌詠,居然能夠名傳至今,難道不是他們的詩歌才力在韓愈、東坡之上嗎?而且學習溫庭筠、李商隱的,唐朝有韓僵,宋代有劉筠、楊億,都是忠直高風亮節的人。一代名臣,像寇萊公、文潞公、趙清獻公,都是西昆詩體,專學溫庭筠、李商隱,難道能說他們也是屬於下流嗎?”
七十二
“傳”字是“人”字旁再加上“專”字,這是說人隻要專心則必有美名可傳。堯、舜的臣子們隻做一件事,孔子的門下分四科,這就是所說的專。唐朝人擅於寫五言詩,不必說七言詩,近體詩寫得好,不必談古風。宋朝以後,學者都喜愛誇耀。方望溪說得好:“古人竭盡畢生的精力,隻窮盡一本經書,後人貪多而什麼都學,所以才隻能跟著古人轉,而找不到一些知識的根源。”
七十三
乾隆丙辰年,皇上召試國內博學鴻詞的人。海內推薦有二百多人。到了九月去保和殿應試的有一百八十人。詩題是《山雞舞鏡》七行十二韻,限押“山”字韻。劉文定公有詩句說:“可能對語便關關。”皇上深表嘉獎,親自提為第一名,最終以編修的身份,一直做到了宰相。二百人中,年紀最大的是萬九沙先生,名經,最年輕的是袁枚我。全謝山庶常作《公車征士錄》,把萬九沙先生放在第一位,袁枚放在最後。
己亥年,我回到杭州,先生的小兒子叫福的,拿著先生的小像要我題詩。我題了一律,有“當年皇帝親自召見英才,馬尾龍頭都記得很清楚”的句子。詩歌記在他的文集中。
七十四
明朝的洪紫溪自己說:“三十年讀書,才消除了胸中的‘狀元’兩個字。”這話太錯誤了!要想使狀元名副其實,則狀元二字,胸中不可一天忘記。但如果倚仗狀元這兩個字來做驕人的工具,則狀元二字,胸中便不能有一天不忘記。何必等讀書三十年呢?品嚐他的話,紫溪自認為是忘了,正是他終年不忘的明證。同年錢文敏公寫《臚唱第一口號》說:“自己為才氣在劉蕢之下而慚愧,獨自對著春風臉皮便轉厚了。”他的胸襟超出了紫溪啊。
七十五
鄭夾漈極力誇獎杜征南為《左傳》作的注及顏師古對《漢書》的注,妙處就在於不把自己不知道的硬說成是知道的。杜征南不善長鳥獸蟲魚,顏師古不善長天文地理,因此都把這些內容空了下來,不借別人的東西來議論。我認為作詩也是這樣,青蓮居士李白很少用排律,杜少陵極少寫絕句,韓昌黎很少寫近體詩。善於隱藏自己的短處,因此長處才更能顯現出來。
七十六
《大雅》中《文王》在上。《毛傳》稱:文王受命而寫的。然而文王活著的時候就諡號“文”了嗎?自認為“於昭於天”嗎?鄭玄注“平王之孫”為“平正之王”,“成王不敢康”為“成此王功,不敢獨自安逸”;“不顯成康”也解釋成為“成安祖考之道。”都是不顧前代君王的諡法,而自己穿鑿附會胡說八道。朱嘉駁斥並對這些話進行修正,是正確的。
七十七
顧寧人說:“巧於和別人詩的,他的胸中本無詩,卻拙於自己說出來。”又說:“合棄近代現代常用的字,而借古代的字來通用以表示自己的矜持,這是文人在表明自己的愚蠢淺薄啊。”
七十八
人們十分欣賞西施,卻不欣賞西施的影子。明七子學唐詩,就像是西施的影子。
七十九
皋陶作歌,禹、稷都沒有聽說過會作歌;周公、召公寫詩,沒有聽過太公會寫詩;子夏、子貢可以和他們談詩,顏回、閔子騫卻沒有聽說過會談詩。因此人又何必去勉強寫詩呢?
八十
《宋史》說:“嘉祐年間,朝廷頒發陣勢圖給邊塞守將。王德用進諫說:‘兵事多變無常,而陣圖卻是一定的,如果拘泥古代兵法,來指揮今天的戰役,恐怕要壞事。”
《技術傳》中記載:“錢乙善長看病,不遵循古方,時時改變這些古代的藥方,而最後終於與古醫法相合。”這二條,都可以悟出寫詩文的道理和方法來。
八十一
崔念陵進士,詩才非常好;可惜有五言古詩一篇,責備關公華容道上放過曹操一事。這是小說演義中的故事,怎麼可以寫入詩中呢?何屺瞻作劄記,有“生瑜生亮”的話,被毛西河譏諷為無稽之談,終身慚愧。
某孝廉寫關廟的對聯,竟有用“秉燭達旦”的。俚俗到這種地步,人不認真學習怎麼可以避免呢?
八十二
宋曾致堯對李虛己說:“你的詩雖然寫得很工整,但音韻不十分響亮。”
《愛日齋詩話》中說:“歐陽修寫詩,就像閨房中的寡婦,一生也不見她修飾。”
體味這兩句話,應當知道寫詩時,音韻、風華,都不可以缺少。
八十三
某太史誇自己的詩:不機巧很拙樸,不華麗很樸實,不清脆很艱澀。我笑著對他說:“先生聽音樂,喜歡金絲之音昵,還是喜歡瓦缶之音?進入市場,是買錦繡呢,還是買麻布?”太史回答不上來了。
第六卷詩情愈癡愈妙
一
王荊公寫散文,一落筆便古樸勁健;王荊化評議詩歌,一開口便謬誤百出。這是什麼原因呢?文章忌諱平鋪直敘,囉嗦無味,而荊公生性固執,因此遣詞造句,反複斟酌,與別人迥然不同。詩歌貴在溫柔敦厚,而荊公脾氣刻板嚴厲,所以追求冷僻艱險,喜造硬句,押險韻,作繭自縛,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他平生最為得意的詩句是:“青山悠悠蒼翠,我傍山閑坐,手中拿衣逮捉虱子;黃鳥鳴飛,我挾著書卷,臥地而眠。”我以為詩的第一句是乞丐在懶洋洋地曬太陽,第二句是描寫村中頑皮學童逃學的情狀。
然而荊公也偏偏有好詩句,比如:“附近沒有船舫,卻聽得水麵上笛聲悠揚,遠處有樓閣平台,而隻能依稀分辨得出燈光。”這可以算得上荊公一生中傑出的詩句了。
二
宋代沈朗上奏理宗,聲稱:“《關睢》是講夫婦之間的事的,內容頗有親昵、不莊重之處,不可以用來做《國風》之首篇。”因此另外撰寫了《堯》、《舜》兩首詩進獻上去。
沈朗敢翻孔子的案,真是迂闊荒唐到極點了。然而理宗也居然稱讚嘉獎他,賜給了百疋絲帛。我曾經笑過這件事道:“《易經》以乾、坤二卦做為開首,也是取陰陽夫婦之意。沈朗為什麼不再重新編撰二卦進獻上去呢?”《詩經》之中常好講述婦人:詠薑螈而不提帝嚳,詠太任而不提太王;若是按照宋代儒學的夫為妻綱這一條來衡量,那麼這些詩都算得上是失禮節的了。
三
顧寧人說:“《詩經》三百篇,沒有一篇不轉韻的。唐詩也是這樣。隻有韓愈所作的七言古詩,從頭到尾一韻到底。”我引用《文心雕龍》中所講:“賈誼、枚乘,每四句便換韻;劉歆、桓譚,詩有百句也不換韻,也是各自尊從自己的意願風格罷了。”然而整篇詩歌都不轉韻,從漢、魏時期已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