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杆打狼兩頭怕
視野
作者:王安
看看網絡吧,敢開牙的大有人在,但敢信的人不多。於是,大家把寶壓在11月召開的中共三中全會上了。
當今中國,最大的利益爭執當是土地。於是有消息傳出,新土改有望成三中全會重點:在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初衷下,新一輪土地改革的核心在於打破土地二元結構限製,如果農村閑置土地能夠流轉起來,將大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但轉眼,又有消息稱,由於反對強烈,新土改無緣三中全會議程:在中央層麵,擔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會造成農民大量失地,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國務院方麵一直未對土地流轉有過明確表態;另一方麵,若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流轉,勢必破壞地方政府壟斷土地的平台,各地反對聲音強烈。
正此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9月12日在大連表示,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大麵積的房地產泡沫。要想遏製房子投機,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政府應該允許房價上漲。
這是給高房價背書嗎?9月初,北京、上海等地出現的3個地王,其中北京農展館地塊競價從18.8億元開始,9輪就達到此前國土局規定的合理土地價格上限21億元,加上配建27.8萬平方米醫院的條件,農展館地塊總成本達到43.24億元,實際樓麵價超過7.3萬元/平方米,未來銷售價格將超過15萬元/平方米。
官員的背書被央視評論員馬光遠解讀為“地王是地方政府故意為之”:以前地塊都是囤著的,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放出地王來?這裏有一個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馬上到所謂的金九銀十了,這個熱度能不能持續下去?事實上,市場目前出現了一個分歧,在出了分歧的情況下,你必須再給它打一股氣,所以現在大家紛紛出地王,是不是有打氣的這種可能,把這個熱度再推下去?
但李嘉誠卻在香港和內地拋售大量資產,有人解讀稱:李嘉誠此舉很可能是一個連環計,目前香港發展的短板很明顯,內地的經濟風險也未釋放完,歐洲正提供了一個好機會。歐債危機讓歐洲不少公用事業都受到影響,成為價值窪地,李嘉誠先收購英國電網與水務業務,又收購英國管道燃氣業務,目前李家控製著英國天然氣近三成市場、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李家資產正好躲在其中,待中國各級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最有可能用什麼方式找錢?當然是出售國資,而國資裏最搶手的生意是公用事業,那時李嘉誠就可以攜歐洲的產業重返中國。
不僅李嘉誠看到這一風險,中國高層也看到了,並尋找破解之招,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便是一例。7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據說,上海自貿區計劃曾招致多部門反對,李克強最後力排眾議,終使自貿區方案獲批。“金融開放、負麵清單式的外資管理、給予準入前國民待遇等等這些問題都很敏感。”一方麵,國內的相關行業能不能經受得住衝擊,這是主管部門必須要考慮的風險問題;另一方麵,這種開放式的給予外資更多自由和便利的新管理模式也在考驗政府的管理能力。
這是一個係統動作,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夠操作的。這使人想到頂層設計,想到發改委。但恢複國家體改委的呼聲很難實現,國務院隻好妥協,同意建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的經濟體製改革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製度。聯席會議不刻製印章,不正式行文,這一較低級別的協調機製不能解決重大改革問題。個中原因,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解釋三個拿不準:第一,當前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不要再搞一個實體機構,拿不準;第二,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生態的,這五大領域都麵臨著改革任務,搞一個機構把所有的改革內容都統籌起來,幹得了幹不了,沒把握;第三,這幾年各個領域已經成立了諸多專門負責改革的高層協調機製,重新再搞一個機構來推進方方麵麵的改革,行嗎?拿不準。
改革是必須的,但又怕改革,怕不穩定,真正麻杆打狼兩頭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