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的TCL攻心計
視野
作者:常寧水
日前,TCL集團再度發布公告,稱“計劃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10億股募集資金20.1億元,用於支付收購旗下子公司華星光電30%股權剩餘價款,其中董事長李東生擬以不超過3億元現金認購”。
自2012年5月至今,李東生通過二級市場增持TCL集團股票19次,增持數量達5173.6萬股,占總股本0.61%,耗資超過1.14億元。目前,李東生持有TCL集團股份數量為5.1億股,占總股本比例達6.02%。
作為TCL集團第一大股東的惠州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並不參與此次定向增發,這意味著李東生所持有的TCL集團股權進一步增加,第一大股東9.8%的持股比重會被進一步稀釋。
縱觀TCL集團的股權結構,國有法人股惠州投資雖擁有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但作為公司董事長兼第一大個人股東的李東生卻擁有絕對的企業話語權。在公司不存在控製股東和實際控製人的背景下,最近兩年來的頻頻增持不得不令人懷疑,李東生此舉“醉翁之意不在買賣股票賺錢,而在謀取對TCL集團的實際控製權”。
筆者的判斷並非沒有道理。相對於李東生同時代的企業家,春蘭集團CEO陶建幸、長虹集團前董事長倪潤峰均是敗於當年的管理層MBO,不得不淪為高級打工者,最終麵臨著被政府隨時以“到齡退休”名義免職的尷尬。
同樣,麵對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雙料前董事長朱洪江在企業發展的高峰時期,突然被“到齡退休”為名,讓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接任,最終錯失格力電器的千億慶功宴。相對於朱江洪隻是國企打工者的角色不同,董明珠顯然更加善於利用戰略投資者的話語權,硬生生將大股東珠海國資委推薦的候任董事周少強未獲通過,最終確立自己在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盡管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通過成立公司高管和國資委共享持股的海信電子控股公司,如今已將最值錢的海信商標,以及空調等白電業務等收入這家公司,但其仍然要麵臨時時被青島國資委監管的壓力,以及在海信集團與海信電子兩家公司資產增值保值的壓力。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身上。作為一家鄉鎮集體企業,雖然張瑞敏在過去28年來一直牢牢掌握著公司的話語權和控製權。但麵對退休這一恒古不變的話題和青島政府對海爾的持續關注,如何讓這家企業最終仍然按照張瑞敏的思路走出去,麵對模糊不清的公司股權和變化莫測的高管控股,仍是一個未知數。
同這些家電同行企業家比,李東生麵對惠州投資公司這家國有法人大管家,顯然獲得了更加自由而寬鬆的企業經營、資本運作和戰略規劃的話語權和空間。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東生可以穩坐“TCL集團的釣魚台”。
已經奔向60歲法定退休年齡的李東生,不會沒有看到這些同一時期的家電企業家,因為缺失對企業的絕對控製權而離開曾經奮鬥的企業。同樣,李東生絕不會不去想,一旦他“到齡退休”,TCL集團能否還繼續按照其個人的想法和規劃走下去的話題。
如何避免政府的“到齡退休”這一法定的政策,如何讓企業的發展始終可以掌握在自己或者自己相信的人手中,李東生現階段唯一所能夠做的,就是要逐步完成對TCL集團絕對話語權的建立。這種建立的前提,不一定是個人完成對公司的控股權絕對增加,也可以團結聯絡一批資本市場的誌同道合者。顯然,這才是李東生的真正“攻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