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能手表味同雞肋(1 / 1)

智能手表味同雞肋

視野

作者:蔡佩爽

被三星寄予厚望的智能手表Galaxy Gear發布的消息像投入大海的一顆石子,微小而短暫的波動在三星的鐵粉中也沒能引起太多關注。而走在三星之前的索尼SmartWatch,在第一代產品淪為雞肋的情況下,10月份就要發布第二代產品了。

雖然沒有重磅產品,熱鬧的2013已被稱作智能手表元年了。據谘詢機構BI Intelligence預測,2014年智能手表的全球銷售量會達到400萬枚,2018年可達9160萬枚,銷售總額有望達到92億美元。

除了三星和索尼這樣希望憑借智能手表對蘋果進行逆襲的一眾廠商之外,一些本身並無產品生產經驗和技術儲備的品牌,如國內的果殼電子、奮達科技,也把智能手表這類設備當成一鳴驚人的手段。

廠商忙於卡位,已經暴露出急功近利的軟肋,多款產品集中上市,每一款都號稱“第一個真正的智能手表”,但沒有一款讓消費者產生“這就是智能手表”的認同。拋開功能不談,最基本的產品定位還在“附屬手機”與“替代手機”中遊移,在沒有大概的框架和標準的情況下,各家廠商都在各自為營、各抒己見,使得智能手表在市場混沌時對產品概念進行了太多消費。

倚靠眾籌起家的Pebble上半年出貨量達到9.3萬枚,是目前最為成功的智能手表之一。它實際上是被設計成智能手機的“第二屏幕”,你必須先在手機上安裝相應的應用才能正常使用Pebble,離開了智能手機,Pebble毫無用處。三星Galaxy Gear的定位同樣遭人詬病,與手機匹配的功能是隻和三星智能手機做朋友,如何說服用戶以300美元價格去買一個手機附屬品呢?而且電池續航隻有25小時。

當然也有人不甘做手機第二屏,昆天科微電子市場部副總裁洪炳坤認為:“如果說第一代可穿戴設備是圍繞著手機做開發,第二代產品將最終取代智能手機。”果殼電子CEO顧曉斌也判斷:“未來大家出行的最便利選擇是攜帶一塊和平板一樣大小的智能手機,再加上一塊小屏幕,承接有原先手機功能的智能手表。”

他們對智能手表的未來似乎堆砌了過於美好的願景。目前獨立的智能手表功能大多是以諸如健康監測、上網、收發短信、NFC等為主,相當於功能並不全麵的縮小版智能手機。屏幕大小的限製注定它很難替代手機遊戲、閱讀等功能,作為一個不成熟的替代品,不久後可能就麵臨市場的淘汰。

目前,智能手表的桎梏還有係統和開發平台。三星、索尼都選擇了Android平台,但智能手表可操作性範圍小、觸控不方便,能夠使用的App基本上是將手機版改寫成適用於手表。如果研發新的適合智能手表的操作係統,誰願意為這一前景尚不明朗的產品付出高昂的係統開發成本呢?

在一個新的產品領域,“第一個”往往生不逢時,革命性產品的出現,才能真正引爆市場,就像iPhone對智能手機的意義。如今三星和索尼都沒有如願成功,獨立開發係統的 Pebble隻活在小眾人心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蘋果iWatch被寄予的期待也更重了。誰還有能力說出“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替消費者做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