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吸血鬼 也能成偶像(1 / 2)

吸血鬼 也能成偶像

優生活

作者:吳曉蕾

把吸血鬼文化真正帶到中國來的人,恐怕要算是《暮光之城》中的斯蒂芬妮·梅爾。一部描述吸血鬼與人之間純愛的作品,被不少中國書迷揶揄為吸血鬼版的瓊瑤,不知賺了多少人的眼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小說的譯本就銷售了218萬冊,而這僅僅是當年的數字。而因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4部)全球總票房是24億509萬美元。最重要的是從票房的數字來看,吸血鬼流行文化隨著電影一波波被掀起,第一步3億,第二部近8億,雖然第三、第四部回落,但是都在6億以上。

如果說《暮光之城》把吸血鬼文化帶入了國內,那麼《吸血鬼日記》就是將吸血鬼流行化的最大推動力。從這部劇集的演員到國內參加活動所受到的歡迎程度就能知道。

小說好看,電影也不錯,電視劇集更是威力大增。不僅把一眾帥哥美女捧成了絕對偶像,還完成了當年搖滾、流行音樂沒能完成的事情——不僅普及了有關吸血鬼的傳說,還捎帶手將一些哥特文化符號帶入進來,雖然沒有形成大範圍的流行——這些年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骷髏頭的服裝飾品隨處可見,但的確在這兩年引領著潮流,這是當年的流行音樂沒能做到的。尤其是國內視覺搖滾的引領者們,藝術生涯很悲催,出奇短命。這也說明了同樣視覺的“二手玫瑰”為什麼就相對長久,畢竟是產生於本土文化。雖然媒婆的形象看上去並不雅,但是相對於哥特文化中表麵顯示出來的黑暗、奇異、古怪的華麗而言,更容易接受。

不死的青春

吸血鬼進化論

早在17世紀末期到18世紀上半葉,吸血鬼的傳說風靡了匈牙利、摩拉維亞和加利西亞,期間湧現出許多文學作品,尤其是思想家都寫過專文探討吸血鬼。歌德寫過《克蘭特的未婚妻》,波德萊爾寫過《吸血鬼的變形》,拜倫寫過《吸血鬼》,柯勒律治寫過《克裏斯特貝爾》等。

據說英國第一部吸血鬼作品誕生於1816年。拜倫和私人醫生約翰·珀利多利(John Polidori)去德國拜訪雪萊夫婦,好友濟濟一堂,閑談之餘以德國恐怖傳奇為樂,並相約各寫一篇作為消遣。於是,瑪麗·雪萊寫出了《弗蘭克斯坦》,拜倫寫了一篇《小說殘章》。而吸血鬼的宿敵範海辛的創作就歸功於拜倫。

吸血鬼作為歐洲文化中的符號普及到藝術領域,要歸功於愛爾蘭作家布拉姆· 斯托克(Bram Stoker,1847~1912)在1897年創作的小說《德拉庫拉》,他1890年開始構思,前後共寫了7年!是吸血鬼題材的傳世之作。在此之前,沒有一個吸血鬼如此有血有肉,有前因有後果。

從《德拉庫拉》開始,吸血鬼成為家喻戶曉的虛構人物,從野史傳說中的一種妖魔形象,最終有了人形,被賦予性格情感。

但是《德拉庫拉》出版時褒貶不一,直到20世紀才被學者關注。19世紀末和20世紀之交西方工業化高度發展,現實世界的人因為不被主流所理解和接受,抑或是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義而在不斷地彷徨和掙紮,遊離於社會之外,倍感孤獨。導致人性的分裂、異化;傳統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道德價值觀的顛覆、瓦解。德拉庫拉形象在當時就被“專家”們解釋為:對宗教的懷疑、對異端邪說的慫恿,以及物質豐富、精神倒退的現代社會邊緣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