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近代卷

萊克星頓的槍聲

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西班牙、法國、英國的殖民地逐漸在北美建立起來。英國從1607年開始殖民統治,到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誌、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製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

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人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頓人民在萊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萊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淩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裏的小村莊——萊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困倦不堪,嗬欠連天。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萊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熱忱,行動特別迅速,隻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鬥。讓史密斯吃驚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麼這麼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房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射擊!給我衝!”史密斯一看對方隻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裏,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

萊克星頓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萊克星頓上空,傳出很遠很遠。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麵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藥耗盡,回想起來也是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嚐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萊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人民為了紀念萊克星頓的戰鬥。在這個村鎮的中心,鑄造了一座手握步槍的民兵銅像。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正是這個小小村莊的民兵,為美利堅民族的獨立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所以,萊克星頓成為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征,被人們讚譽為“美國自由的搖籃”。華盛頓的政績

1781年10月19日,美國東海岸約克頓的郊外鼓樂喧天。士兵們雖然衣衫破舊,但是個個興高采烈。他們揮舞著星條旗縱情跳躍,放聲高歌“天翻地覆,世界倒轉過來”。整整六年半的獨立戰爭獲得最終勝利,美國從殖民地變成獨立國,這不是天翻地覆的大事嗎?

8000名服裝整齊的英軍垂頭喪氣地走來。他們的軍旗是倒過來舉的,旗尖頂幾乎擦著地麵。走在前麵的一位將軍,雙手捧著一柄作為權力象征的佩劍。他看到對麵站著一位滿頭金發的美軍統帥,連忙低著頭跨前一步,把佩劍繳了上去。美軍統帥昂首挺胸,雙手接過英軍將軍的佩劍。英軍的投降儀式就正式開始了。

這位美軍統帥名叫華盛頓。

喬治·華盛頓,1732年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大種植園主家庭。他自幼喪父,隻繼承了少量田產和10個黑奴。16歲時,他就當過測量員,並在西部俄亥俄河流域做過土地買賣。靠著自己的艱苦奮鬥,華盛頓成為當時有名的種植園主。在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中,他指揮弗吉尼亞地方武裝,協助英軍把法軍趕出北美,因而晉升為上校。可是,英軍占領北美後,把西部和北部的土地作為王室私產,不準他人墾殖。這樣一來,華盛頓的幾萬畝土地全被英國吞沒,從此,他成為英國殖民政策的堅決反對者。

波士頓慘案發生以後,北美各州人民紛紛起來支援。1774年8月1日,弗吉尼亞州召開緊急會議。會上,華盛頓慷慨激昂地說:“我願意自己出錢招募1000名戰士,親自率領這支隊伍去救援波士頓。”接著,他代表弗吉尼亞州出席在費拉德爾菲亞城(簡稱“費城”)召開的“大陸會議”,商討成立北美13州反英的統一領導機構。1775年,華盛頓當選為大陸軍總司令。這時,萊克星頓的槍聲已經打響,戰爭刻不容緩,華盛頓立即騎馬出發,於7月3日抵達波士頓。

可是,當華盛頓把大陸軍的隊伍集合起來時,卻大吃一驚。“這是什麼隊伍啊?”華盛頓騎在馬上環顧四周說。隻見那些參差不齊站隊的人,大多是滿臉胡須的農民。武器陳舊不堪,有的還是些獵槍;衣服破破爛爛,而且各式各樣,根本不像一支軍隊。華盛頓知道,他們是從各州臨時湊集而來的民兵,尚未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於是,他花了半年時間,把民兵編成一個個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團隊。接著,發兵圍攻波士頓的英軍總部,切斷它在陸上的一切供應線,封鎖海港。英軍糧盡援絕,被迫於1776年3月17日逃離波士頓。大陸軍旗開得勝,人民群眾紛紛前來參加。華盛頓的隊伍一下子發展到18000人。

在歡慶勝利的日子裏,第二屆大陸會議開幕了。1776年7月4日,通過了一個重要文獻——《獨立宣言》。這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次以綱領形式提出的資產階級政治要求,裏麵寫道:“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造物主那邊被賦予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同時,宣告了北美殖民地正式獨立。《獨立宣言》道出了北美人民的心聲,紐約人民馬上行動起來,打碎了樹立在那裏的英王喬治三世銅像,把它鑄成子彈,去打擊英國殖民軍。以後,美國就把7月4日定為國慶節。

英國殖民當局進行瘋狂的反撲。他們糾集了大量軍艦和35000兵力,圍攻紐約。華盛頓的部隊隻有英軍一半,又無兵艦大炮,雖經幾個月的頑強抵抗,但因損失過重,被迫撤退。此時,華盛頓的兵力不足5000,但士氣旺盛。當他們行經飄滿浮冰的特拉華河時,華盛頓醞釀了一個反敗為勝的戰略。他悄悄地訪問了當地的漁民,了解到英軍的實際部署和河流的水流情況,終於製訂了新的作戰方案。12月25日,英國殖民軍正在“聖誕節”尋歡作樂,華盛頓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地連夜渡河,占領特倫頓城,一下子俘虜了英國的德籍雇傭軍1000餘人。接著,又於1777年1月3日深夜,襲擊英軍重要根據地普林斯頓,把英國的精銳部隊打得一敗塗地。

英國侵略軍惱羞成怒,進一步增兵入侵,占領了美國當時的首都費城。華盛頓處境相當困難。為了孤立英國的侵略政策,美國又多方開展了外交活動,爭取法國等國援助。1778年6月,法國軍艦開進美國,英軍被迫從費城撤退,把主攻方向轉向南方。1780年,英軍把主力轉移到南方海港城市約克頓。法軍與華盛頓部隊兩路進擊,前者用海軍封鎖海港,後者用陸軍從正麵猛攻城市。1781年9月,英軍統帥康華理率部千餘人向華盛頓投降,美國獨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華盛頓在擊敗英軍以後,他解甲歸田,回到弗吉尼亞繼續經營自己的種植園,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1787年,華盛頓再度出山,主持製定了美國憲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並於1789年4月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成為美國的開國元勳。

連任了兩屆總統後,華盛頓回到弗吉尼亞州的維爾農山莊,去過退隱的生活。美國國會曾邀請他出任第三任總統,被華盛頓謝絕。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在家鄉病逝。

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美國國會在1791年決定,於大西洋岸的波托馬克河畔建立一個新的首都,取名“華盛頓”。1800年,新都建成,美國政府就從費城遷到華盛頓城,還在那裏建造了一座華盛頓紀念館,以緬懷這位美國獨立戰爭的統帥。富蘭克林捕捉“天電”

幾千年來,電閃雷鳴一直被人們看作是雷公電母的威力顯示,或是上帝的靈光。宗教神學更是以此作為迫使教徒信服的有力證據。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許多人都想用科學的方法揭穿雷電的秘密。直到18世紀中葉後,雷電的神秘麵紗才由美國的著名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通過實驗而揭開,這個實驗就是舉世聞名的“費城實驗”。

富蘭克林於1706年生於美國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波士頓。在他出生的時候,電學幾乎還是處於空白時期,對電學進行探索的學者為數也不多。1745年冬天,萊頓瓶的研製成功像春雷一樣,把電學驚醒了。第二年,來自歐洲蘇格蘭的斯賓絲博士在波士頓舉行電的實驗表演,恰好富蘭克林也觀看了演示,這使他對電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踏上電學研究之路,此時他已屆不惑之年了。

幾年中,富蘭克林通過一係列實驗發現,電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萊頓瓶內外兩邊,一邊得到電,另一邊則失掉電,而總電量始終是保持不變的。而且萊頓瓶外邊金屬箔上所帶的電荷,和瓶裏所帶的電荷恰恰相反。

“一邊得到,另一邊就失掉,總電量不變化;一邊是正電荷,一邊就是負電荷,又是完全相反的。真有趣呀!”繼續實驗,富蘭克林發現帶有不同性質電荷的兩物體接觸時,都能發出電火花。他仔細觀察著這種現象。思考結合著觀察,實驗加上分析,如此反複進行,最後,富蘭克林提出了大膽的假設:“這雷電也是電,是自然界的電。下一步,我一定要用實驗去證實它。”

要想證明雷電的性質是電,首先就要設法把閃電捕捉到並儲存到萊頓瓶裏。為此,富蘭克林設計了一個用絲綢做的大風箏,在風箏的主杆頂端裝了一根很尖很長的鐵絲,在風箏的下麵係了一根細長的麻繩。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雷聲陣陣,電光閃閃,捕捉“天電”的好時機終於到來了。正在費城的富蘭克林帶著他的兒子,冒雨進行了這一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