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同凡響的屠格涅夫

奧廖爾省地處俄國中部,景色非常優美。在奧廖爾省斯巴斯科耶—魯托維諾沃村,有一座很大的貴族莊園。1818年11月9日,俄國偉大作家屠格涅夫就誕生在這座莊園裏。

在19世紀的俄國文壇,屠格涅夫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是造成俄國19世紀60年代文學繁榮的主要作家之一。19世紀50至70年代,俄國文學界的許多重要事件都與屠格涅夫有關。他每一部長篇小說的問世,都像是扔出了一顆重鎊炸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而這些反響又不盡相同。有的是比較一致的讚揚;有的則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的爭論,甚至同時引起讀者和批評家們的激烈攻擊。這主要是因為屠格涅夫所選定的主題大多是當時俄國重大的社會問題,而他本人又是個溫和的貴族自由主義者,有時接近民主主義,有時又倒向貴族保守勢力。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思想都呈現出比較複雜的情形。無怪乎他會成為一個當時十分有爭議的人物。

屠格涅夫雖然生活在奴仆如雲、衣食不愁的地主家庭,但他從小就非常缺乏母愛。因為他母親是一個性情乘戾的女地主,常以虐待農奴來取樂,打人、擰人甚至拳腳相加簡直就是家常便飯。農奴製的殘暴給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難以撫平的烙印。他對農奴製充滿了憎惡和仇恨。

屠格涅夫在大學學的是哲學專業,可是後來他並沒有去當哲學教授,而是成了一名作家。1842年底,他和著名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相識,從此便開始了文學創作。從1847年到1852年,他在《現代人》雜誌上連續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獵人筆記》。這部書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同時也引起沙皇政府對他的仇視。

《獵人筆記》是由25個短篇小說組成的小說集,它以俄國中部地區的自然景色為襯托,采用一個獵人到鄉村行獵時所寫筆記的形式,描述了農奴製度下外省城鎮和鄉村各個階層的生活。這部作品題材多樣,但大都貫穿著一定的反農奴製思想。作者懷著人道主義的同情心,揭示了農民在農奴製度下所遭受的摧殘和屈辱,突現和讚頌了他們的天賦智慧、堅韌性格、多才多藝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且對於地主表麵上文明仁慈、實際上卻醜惡殘暴的統治者本性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獵人筆記》出版以後,引起了進步思想界的一致叫好。人們紛紛讚揚它是“一部點燃火種的書”,向罪惡的農奴製發射了“一陣猛烈的炮火”。而沙皇的教育大臣則上書說:“《獵人筆記》有侮辱地主的絕對傾向。總的說來,地主不是被描寫得滑稽可笑,就是常常現出一副有失體麵、有害名譽的模樣。讓這種對地主如此有害的看法傳播開去,無疑會使其他身份的讀者降低對貴族階級的敬意。”於是沙皇下令將同意《獵人筆記》出版的審查官革職查辦,並找了個借口,將屠格涅夫逮捕起來,關了一個月後遣送回原籍,軟禁在他自己的莊園裏。在此期間,他母親去世。屠格涅夫繼承了遺產,並以母親為原型創作了中篇小說《木木》,書中刻畫了一個殘暴的女地主形象。

1853年11月,屠格涅夫獲準進京。他回到彼得堡,繼續為《現代人》雜誌撰稿,直到1860年和《現代人》雜誌公開決裂為止。決裂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屠格涅夫溫和的貴族民主主義主張對農奴製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主辦雜誌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等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則主張自下而上的革命。因此這幾個反對農奴製的主將隻得分道揚鑣了。

重返彼得堡後,屠格涅夫的文學創作進入了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羅亭》、《貴族之家》、《前夜》和《父與子》4部著名長篇小說,一舉奠定了自己在俄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羅亭》中的主人公羅亭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知識分子形象。他聰明、熱情,善於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追求;但卻意誌薄弱,脫離實際,空想多於行動,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無法擔負起改革現實的重任。最後隻有承認自己是“無用”和“多餘”的人。《前夜》描寫的是農奴製度改革前夕的故事。女主人公葉琳娜是出身於貴族家庭的俄國少女,她撇下家庭和祖國,嫁給了平民知識分子英沙羅夫。英沙羅夫是一個燃燒著民族解放激情、反對土耳其人統治的保加利亞革命家。他性格堅定,目標明確,具有當時俄國民主青年的主要特征,是俄國農奴製改革所需要的英雄人物。葉琳娜與他相戀,拋棄了貴族家庭,與他同赴保加利亞參加反土耳其壓迫的起義。途中英沙羅夫病故,葉琳娜決心在起義軍中做一名誌願護士,以繼承丈夫的遺誌。作者在這兩個人物身上寄托了能為全民族利益而犧牲自我的“新人”理想。

《父與子》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相互關係,否定了代表貴族利益的“父輩”,塑造了“子輩”的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紮羅夫的形象。巴紮羅夫有思想、有毅力、堅定、正直,具備許多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特點;但他也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一切都在他的否定和打倒之列。巴紮羅夫是俄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新人”形象之一。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一直僑居國外,但每年都回俄國,從不間斷文學活動,並密切關注著俄國文學的發展。1880年參加普希金雕像揭幕典禮是他最後一次回到祖國。他曾表示晚年要葉落歸根,但這一美好願望還沒實現,他就因病在巴黎去世了。為了滿足他生前的願望,他的遺體被從法國運回了彼得堡,葬在沃爾科夫墓地他朋友別林斯基的墓旁。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後半期,繼歐洲和美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後,亞洲的日本也出現了一次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全麵革新運動這場資產階級革新運動。開始於明治期間,所以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日本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折點,是日本近代史的開端。

日本明治維新前是一個落後的閉關自守的封建國家。國家元首是天皇,朝廷設在京都。國家的實際統治權掌握在世襲的“征襲大將軍”手中。從1603年德川家廉設幕府於江戶,幕府實際上成為擁有全權的中央權力機關。在德川幕府統治下,幕府將軍把持著全國最高土地所有權,直轄約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四分之一,是最大的封建領主。並且,還掌握著全國的商業城市和礦山,壟斷著對外貿易,控製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義上是“大將軍”,實際上自稱“大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大權獨攬。最典型的是,幕府並不設在首都,而在江戶辦公,處理國家大事,往往自作主張,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裏。

為了更加鞏固自己的統治,幕府一方麵拚命鼓吹迂腐的儒家思想,尤其把中國宋朝理學家朱熹的學說定為國學,禁錮人民的思想,壓製他們的反抗情緒;另一方麵,推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不同其它國家建立任何關係,把整個日本嚴密地封閉起來。

18世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商業資本家,他們為了爭得政治上的地位,擺脫封建統治,對幕府製度產生強烈的不滿。而廣大的人民群眾不堪忍受苦難的生活,反抗的情緒也日趨高漲,接連爆發無數次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這些反抗鬥爭,嚴重地動搖了幕府的統治。

正當幕府惶惶不可終日之時,西方殖民主義列強大舉入侵日本。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柏利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幕府屈服於列強的炮火,連續與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關稅協定,出賣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因為外貨的傾入而紛紛破產,日本人民受到雙重的壓迫和剝削,處境更加痛苦。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迅速激化,一場推翻封建幕府、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迫在眉睫。

1865年12月,長州藩討幕派高杉晉作率領以農民為主體的“奇兵隊”擊敗保守派,奪取了藩政權。隨後,薩摩藩討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製了藩權。不久,這兩股力量結成討幕聯盟,成為全國討幕運動的核心,他們一方麵實行政治、經濟改革,以調動農民、商人和中下級武士的積極性;另一方麵,在軍事上武裝自己,購置大量的西方先進武器,與幕府軍隊抗衡。

這一年的12月,壓製討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滿15歲的明治天皇即位。這時,宮廷形勢開始向有利於討幕派方麵發展。1867年10月,薩摩、長州、安藝三藩討幕派在京都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他們一方麵擴充兵力,另一方麵秘密同天皇取得聯係,準備發動宮延政變,把德川將軍趕下台去。明治天皇雖然年幼,可頗有見識,對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滿,當即答應與討幕派聯合起來,推翻幕府統治。於是,就寫了一份“討幕密詔”,交到大久保利通他們手裏。

大久保利通等人接到密詔,欣喜若狂,超緊打開細細觀看,隻見上麵寫著:“不討此賊,何以上謝光帝之神,下報萬民之深仇!”大家高興地叫起來:“天皇英明!天皇萬歲!”

緊接著,他們便召集討幕派的重要人物,於1867年10月上旬的一天,在京都天皇宮中的一間書房裏,商量具體的對策。

“我們有天皇的詔書在手,可以說是出師有名啊!”一個武士得意地說道。

“對!有這份詔書,看德川慶喜還有什麼招術!”另一個信心十足地應知道。

正在這時,門外突然闖進一個宮廷侍衛,氣喘籲籲地說道:“諸位大人,德川慶喜剛剛見過天皇,主動請求辭去將軍的職位,把政權交還給天皇了!”

原來,德川慶喜聽到風聲,覺著形勢對己不利,決定先發製人,主動辭職,以免與改革派正麵衝突。

西南各諸侯怎能相信德川慶喜會輕易把政權交出,一眼就看出這是對方的緩兵之計。大家討論一番,一致同意以武力解決問題,給德川慶喜一個措手不及。於是,他們調兵遣將,很快把自己的部隊調集到京都附近,準備發動宮廷政變。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諸侯率兵包圍皇宮,解除德川幕府駐後宮警衛隊的武裝。他們簇擁著年少的明治天皇,召開禦前會議,宣布“王政複古”,大權全歸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隨即頒布詔書,決定建立由他領導的新的中央政府,並委派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慶喜連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集中了全部兵力,殺氣騰騰地向京都進犯。他們打著“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號,兵分兩路,準備以鉗形夾擊京都。

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壽人以薩摩,長州、安藝諸藩的武裝,在京都附近的鳥羽、優見兩地迎擊幕府軍。明治天皇親自到陣前督戰,大村益次郎率領的5000名裝備精良的政府軍,早已占據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靜等幕府軍的到來。

夜半時分,兩軍相遇,雙方展開了大廝殺,隻聽炮聲隆隆,殺聲震天。幕府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軍心渙散,士氣很低,剛一接觸,便四處潰逃。而政府軍卻鬥誌旺盛,以一當十越戰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