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連姆赫布(horemheb公元前1323~前1295年)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5年)

拉美西斯一世(Rameses I公元前1295~前1294年)

塞蒂一世(Sety I公元前1294~前1279年)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公元前1279~前1213年)

邁瑞普特(Merenptah公元前1213~前1203年)

阿門邁蘇(Amenmessu公元前1203~前1200年)

塞蒂二世(Sety II公元前1200~前1194年)

薩普特(Saptah公元前1194~前1188年)

陶斯瑞特王後(Tausret公元前1188~前1186年)

第20王朝(公元前1185~前1070年)

塞塔克特(Sethnakht公元前1186~前1184年)

拉美西斯三世(RamesesIII公元前1184~前1153年)

拉美西斯四世(RamesesIV公元前1153~前1147年)

拉美西斯五世(RamesesV公元前1147~前1143年)

拉美西斯六世(RamesesVI公元前1143~前1136年)

拉美西斯七世(RamesesVII公元前1136~前1129年)

拉美西斯八世(RamesesVIII公元前1129~前1126年)

拉美西斯九世(RamesesIX公元前1126~前1108年)

拉美西斯十世(RamesesX公元前1108~前1099年)

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esXI公元前1099~前1069年)

第三中間期(公元前1070~前767年)

第21王朝

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塞奈斯一世和二世。 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裏霍爾(Herihor)和皮納傑姆。

第22到第23王朝

(即利比亞王朝)12位法老,舍鬆契(Sheshonq)一世至五世、奧索爾孔一世至四世、塔克羅特一世至三世。

第24王朝

特夫納克特(Tefnakht)建於薩伊斯。 他的繼任者是波科裏斯(Bocchoris)。

伊索比亞和薩伊斯的複興(公元前767~前525年)

第25王朝(公元前767~前656年)

皮耶

沙巴闊(Shebaka 公元前712~前698年)

攝比特庫(Shebitku 公元前698~前690年)

塔哈卡(Taharqa 公元前690~前664年)

坦沃塔瑪尼(Tantamani公元前664~前657年)

第26王朝(公元前672~前525年)

薩姆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公元前664~前610年)

尼科二世

阿瑪西斯(Amasis 公元前570~前526)

薩姆提克二世(Psammetichus II 公元前610~前595)

波斯王朝

第27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

岡比西斯

大流士(Darius)

薜西斯(Xerxes)

阿爾塔薜西斯(Artaxerxes)

大流士二世

第28王朝(公元前404~前399年)

阿米爾泰(Amyrtee)

第29王朝(公元前399~前380年)

孟德斯王朝,5位君主,包括2位 納菲裏蒂斯(Nepheritis),普薩摩蒂斯(Psammouthis)和阿科裏斯(Achoris)。

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

納克塔內波一世創建於 塞本尼托(Sebennytos)。另二位法老為納克塔內波(Nakhthorheb)二世 和提奧斯(Teos)。

公元前343—332年,3位波斯君主統治埃及:阿爾塔薜西斯三世、阿爾塞斯(Arses)和大流士(Darius)三世。

希臘王朝(公元前332~前30年)

馬其頓王朝(公元前332~前323年)

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公元前332~前323年)

菲利普(Philip Arrhidaeus 公元前323~前316年)

阿黑大由斯(Arrhidaeus)

亞曆山大四世(Alexander IV 公元前316~前304年)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30年)

托勒密(Ptolemy)一世到托勒密十一世

克利奧帕特拉二世(Cleopatra)

托勒密十二世

尼歐斯—狄奧尼索斯(Neos Dionysos 公元前80~前58年)

伯利尼斯四世王後(Berenice IV 公元前58~前55 年)

托勒密十三世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後Cleopatra VII)

托勒密十四世(愷撒裏安)

羅馬王朝(公元前30~前395年)

公元前30年,屋大維(Octave)征服埃及。不過從公元前59年開始,埃及其實已經是羅馬的保護國。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領埃及。

史前期的埃及

古埃及的舊石器時代相對晚一些。在碳14定位為17000~18300年以前的庫巴尼耶遺址上,最早發現了加工稻穀的石器,主要有石臼、石杵和石磨盤。這表明在那個時期古埃及人已經知道給收獲來的穀物脫去那層令人討厭的硬皮了,而工具就是隨處可見的石頭。

而定位於14560年前的圖什卡附近的古人類遺址上也發現了同類型的石磨具和一些很薄的石片。那些石片據推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代替的是鐮刀的作用。後來在庫姆—溫布、伊斯納等地都發現過這樣的石器。也許我們還很難把這叫做文明,畢竟使用一些天然的石塊來做一些簡單的加工,是猴子也會做的事情。更何況古埃及人做這一切並不比誰要早呢。

但過了僅僅幾千年,古埃及文明的萌芽就開始不聲不息地破土而出了。那個時候它的周圍早已經鬱鬱蔥蔥了,可就是這棵誰也沒有在意的小芽竟然長成了後來令所有人類都歎為觀止的參天大樹。

大約12000年前,在埃及東部沙漠的拉克特綠洲地區發現了箭頭和鐮,這表明古埃及已經步入中石器時期。而現在所知埃及最著名的新石器農業文化是位於埃及中部的塔薩—巴達裏文化、法雍文化和位於北部三角洲西部的梅裏姆達文化。這些文化都是農牧業混合文化,已經有證據表明那個時候的古埃及人已經懂得了農業灌溉。而且在遺址中居然發現了紅海的貝殼,除了表明和外部的交往以外,這個東西不由讓人聯想起很多古人類群落都曾把它當作一般等價物。莫非那個時候,古埃及人也在拿它作最初的貨幣?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巴達裏文化時期,古埃及的農業文化就已經非常發達了。巴達裏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4500年。當時的古埃及人已經開始定居下來。主要食物來源是種植業,也從事畜牧養殖和漁獵。種植的品種主要有穀物、大麥、小麥、亞麻等農作物。除了一部分精心打磨的石鏟、石鋤、石刀以外,還發現了部分銅刀、銅錐等銅製品。當然那還隻是未經冶煉的礦石製品。

在手工業方麵,巴達裏人也有了人類文明的氣息,他們已經能夠燒出一種質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具有特色的黑頂陶了,而且會用亞麻織布,會用骨針縫製衣服,會用紙莎草編製籃子。

可以確信,那個時候的巴達裏人已經有了靈魂觀念,在同類死後,他們用土葬的方式處理屍體,並且還埋入一些食物和用具作為陪葬,希望死者能在另外一個世界裏繼續自己前世的生活。從墓葬的規模和殉葬的物品來看,死者之間貧富差別很小,而且遺址中曾發掘出一些女性的小雕像,所以很多學者推測巴達裏人還過著母係氏族的生活。不過,這個時期的古埃及文化,已經躋身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前列了。

涅伽達文化Ⅰ時期也叫阿姆拉特時期,一般認為這個時期在公元前4000年前。從這個時期開始古埃及進入金石並用的時期。經過冶煉的銅器開始出現並得到廣泛使用。從石頭到金屬,人類文明的進程可謂邁出了一大步。不管如何打磨,石頭說到底還是受到本身材質的限製。而金屬就不一樣,它經過冶煉、鑄模、鍛打、淬火及至現在的車銑鏜刨,無論從外觀還是內在的性質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今天金屬器具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資料,不能不說和人類祖先的智慧有直接的關係,而這一步就是從冶煉開始的。

在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已經有了私有製的萌芽,有力證據之一是這一時期墓中的陶瓷器具上都刻有符號。而且同一墓中所有陶具的符號相同,而與其他墓中的符號卻無一雷同。這大概是標示出這個陶罐是屬於張三還是李四吧。

在涅伽達地方的1610號墓中出土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後來王權標誌之一的紅冠形象。在這一時期與下一時期(即格爾塞時期)之交的涅伽達1540號墓中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隻象征王銜符號的鷹的形象,在這裏,我們看到王權已經萌芽。

最早的城牆也是這一時期發現的,地點在狄奧斯波裏·帕爾伏。相信在氏族社會時期是毫無必要費力地建造這種東西的。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看來這一時期的城市已經有了保護自己的迫切需要。如果想保護的隻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大可用遷徙的方式。這一次看來需要保護的是不容易帶走的財產,而威脅則來自同樣從氏族部落中過渡過來的同類。

幾乎從文明誕生之日起,人類最大的威脅不再是幹旱,不再是洪水,不再是瘟疫,而漸漸地變成了人類互相之間的屠殺和掠奪。城牆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但是一段粘土壘起來的東西又能擋得住什麼呢?

事實也證明了有了城牆以後,古埃及的戰爭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

公元前3500年,埃及曆史進入前王朝時代第二時期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也叫格爾塞時期。從出土的這一時期墓葬的情況已經明顯感覺到階級的形成了。在涅伽達文化Ⅰ時期發掘出的還隻是簡單的坑穴墓,而在涅伽達文化II期則發現了比坑穴墓豪華得多的磚坯畫墓。磚坯本來是蓋房子的原料,現在卻被用在造墓上,看來墓主的身份是有些與眾不同的。而墓裏的隨葬品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格伯陵某墓中發現的一片亞麻織品上,畫著幾隻大船,而一位衣冠華麗的貴人端坐在其中的一艘上;其他的人都在奮力劃槳,這表明那個時候的古埃及已經處於一種有人賣力劃船、有人悠閑坐船的階級社會之中了。

混亂的前王朝時代

古埃及的前王朝時代有點類似我們的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些類似諸侯的小王國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艱難地存活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也同樣適用在古埃及這塊土地。

最早有記載的諸侯王是蠍王,有關蠍王最重要的出土文物就要算蠍王權的標頭了。在蠍王權標頭上,國王頭上戴著象征王權的白冠(是以鷹為其標誌的),腰裏係的是條牛尾巴,其形象比普通人大兩三倍。他的前麵是一個點頭哈腰的官吏,後麵是兩個執傘的儀仗(看來在講求排場上,國王都是一樣的)。

令人費解的是,蠍王權標頭上的蠍王手裏拿著一把鋤頭,也不知道他是在身體力行呢,還是在作秀,或者如某些學者猜測的那樣在主持奠基儀式。

畫麵中有一麵具有象征意義的旗幟,旗幟頂上是威武的獅子,上麵垂下幾根繩子來,繩子下麵吊著幾隻田鳧;其中之一吊的是一張弓。因為畫麵已經殘缺不全了,所以旗幟的全貌也無從而知。不過從現有的內容來看,據揣測是蠍王領兵打敗了一個以弓為標誌的小州國(所以把它吊了起來)。田鳧被學者們認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號,這種看法也有一些道理。因為從氏族社會中過來的人們是崇尚自由的,用擅長飛翔的田鳧作為他們的象征物,符合那種不受約束的個性。不過被吊到了繩頭上,就顯示其處境有些不妙了。看來蠍王是鎮壓過好幾起不服從命令的平民組織的;從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得出,在王國建立初期,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