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麵下方刻著奴隸在河流兩岸勞作的場景。
這個在希拉康波利出土的蠍王權標頭就是古埃及的早期王朝產生的最有力的證明。而在同一地域出土的納爾邁調色板和納爾邁權標頭估計是繼蠍王朝之後的另外一位國王的。從中大致可以看出早期小王國之間戰爭的激烈程度。盾形的調色板頂部是牛頭像的戰神;正中的納爾邁戴著高高的白冠,右手高舉權標,左手揪著一個敵人的頭發,象征著征服;而旁邊的象形文字注明此人名叫瓦師,大約是被征服者的首領了;納爾邁身後是一個為他拿鞋的官員;右上方是一隻雄鷹,利爪下有一顆人頭和六根紙莎草,代表國王戰勝敵人並俘虜了6000名敵人;調色板的背麵是納爾邁頭戴紅冠凱旋而歸,前麵豎立著同盟者的四麵旗幟;下邊是兩隻長脖子的怪獸;石板的背麵是納爾邁在兩個高級官員的陪同下視察俘虜被殺的畫麵。
而根據權標頭上記載,納爾邁國王俘虜過12萬人,40萬頭大牲畜,142萬頭小牲畜,還從北方娶回一位公主,也許這位公主就是戰敗的國王忍辱和親的吧。從另一麵,也是見那個時期納爾邁王國的強大。
而反映州聯邦混戰的戰場調色板上,可以一窺州國之間的結盟和敵對:以獅子、鷹和朱鷺等鳥獸為象征的州聯盟在追殺敵人。那些敗軍之師,有的已命喪黃泉,有的正被咬噬。上邊一欄中有兩麵旗幟,旗幟的頂端站著鷹和朱鷺,前麵綁著兩名從戰場上押下來的戰俘,表明鷹國和朱鷺國戰勝了敵對國聯盟並俘虜了大批的戰俘。這件文物也是希拉康波利出土的,看來這一地區在古王朝時代戰事比較頻繁。
公牛調色板的象征意味要更濃一些,它的頂部是一頭牛正在撞擊敵人;一麵是五隻手握著的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牽著一個投降的敵人;另一麵則是代表國王的公牛下麵有兩座被征服的城市,四麵圍牆的城市中間刻著這兩個被征服的城市的名字。
同樣題材的畫麵還有刻在石刀象牙柄上的水陸戰圖,畫的是光頭戰士和長發戰士的戰爭場麵。這件文物是阿拉克出土的。
不管怎麼說,打仗就得流血,流血總不是件好事。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些小國的國王們還是順應曆史潮流,自願或者不自願地接受了古埃及的統一。
早期王朝
美尼斯時代
不要以為有了基本準確的國王名字的曆史的沿革,就有了古埃及曆史的基本輪廓。很多時候一個時代的全部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法老的名字而已,而且這個名字的準確性還很值得商確。除了這個名字剩下的是一片空白,而當大片大片的空白連到一起之後,我們的遺憾一點也不比史學家們少。
畢竟,一本滿是空白的曆史書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迷惑,就為這,好奇的人類也會感到遺憾不已。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記住:空白不等於沒有。我們不能否認那段曆史的存在,也許有一天,某個史學家在得到認可以後會在上麵添一筆什麼,直到那段曆史成為一幅內容豐富的較完整曆史畫卷。
當然,並不排除另外一個可能,就是讓這個空白永遠地空下去。如果那個時代已經沒有任何見證曆史的物件或者記載存留於世,我們已經不可能讓那些曆史人物複活,放一切重來。
我們所麵對的早期王朝就是這麼一幅隻有隻言片語的史書。關於上下埃及的統一者美尼斯,曾經有學者認為他和納爾邁是同一個人,理由是納爾邁石板上的納爾邁王既有戴白冠的形象同時也有戴紅冠的形象。而白冠和紅冠則分別是上下埃及的權力代表。這種說法的確能刪除一段空白的曆史,把兩幅圖畫疊加起來以後感覺上是好看一些了。但是我們還是暫時不能認可他的觀點,因為這隻是一種猜測,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來進一步證明這一觀點的可能性。書寫曆史不是編故事,我們不能按自己的主觀意願隨意地虛擬一個並不存在的人物或者杜撰一件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件。我們隻尊重事實。而現在事實本身就是古埃及人在五千年前留下的一切遺物。
事實上,美尼斯並沒有完全統一古埃及,他隻是上埃及提尼斯州的統治者。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州是一塊交織著縱橫水渠的土地。早期的美尼斯頂多算是一個割地而居的諸侯王而已。可是天生善戰的美尼斯沒有固守自己的那片土地,他憑借武力征服了上下埃及的大部分州國。戰爭在當時看來是很激烈的,它讓很多保衛家園的士兵流血而死,讓另外一些人淪為奴隸。但從曆史進程的觀點來看,戰爭卻是促進曆史發展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如果沒有那些流血的戰爭,古埃及到現在恐怕也不會有統一,我們引以為榮的文明更無從談起了。
美尼斯征服了其他的州國以後,為了加強對上下埃及的統治,第一次完善了國家機構的設置。他以自己的老家提尼斯州為自己的首都,所以有的學者也把“美尼斯王朝”稱做“提尼斯王朝”。
在王朝逐漸鞏固以後,美尼斯又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南端建立了一個新的都城,這就是古埃及的重鎮孟斐斯。因為新都的泥巴城牆為了美觀被粉刷上了白色的石膏粉,所以孟斐斯最初被稱為白城,後來希臘稱其為孟斐斯。
美尼斯沒有完成的事業,被此後的繼任者繼承下來。經過兩個王朝近幾百年的殺伐征戰,古埃及終於統一為一個完整的國家。此後的一段時間,古埃及迎來了政治經濟上的第一個繁榮期。
倒黴的近鄰:努比亞
我們傳統的文化一般認為“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外交方麵就有了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說法。大致是說一定要和鄰邦搞好關係,世代友好。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連盜賊都有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俚語。而古埃及人並沒有遵守這一法則。作為古埃及的近鄰,努比亞人顯然沒有受到這種禮遇,不僅如此,古埃及的曆代國王們還對它刀兵相加,一直欺負了好幾百年。
努比亞在尼羅河的上遊,位於北緯12度到24度的尼羅河盆地上。努比亞的文明幾乎和古埃及同時起步,遺憾的是“一山難容二虎”,在整個古王朝時期,努比亞自始至終都受到古埃及人的侵擾,所以發展自己的文明也就無從談起了。
即便如此,努比亞文明依然是非洲黑人文明發展最早的一個,在整個非洲地區僅次於古埃及。其實在古埃及人侵略努比亞之前,兩個民族還是有過一段和平共處的好時光的。在努比亞地區曾經發現過大量的珍珠、花瓶、護身符等帶有古埃及印記的物品,此外還有一種用淺黃色礦物黏土做的陶器。而努比亞人擅長的一種帶黑邊的赤色陶器技術也被傳到了下埃及,並在古埃及人手中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尼羅河流域古代陶工藝術的代表作品。
其實兩個民族在經濟上有很大的互補性,努比亞畜牧業比較發達,而古埃及農業發展水平很高。隨著雙方的友好往來,生產技術的傳播也促進了各自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貿易是需要付出的,古埃及的國王在得到象牙、香料和優質木材的同時,開始心疼起自己付出的糧食來,在利益的趨動下最終揮師南下開始掠奪,做起了無本的買賣。
美尼斯統一埃及不久,就加大了對努比亞的侵略規模和次數。勝利班師回朝以後,還沾沾自喜地把自己的勝利戰果,並把發生的一切刻到了烏檀紀念碑上,以期萬古流芳。現存蘇丹國家博物館的一塊沙石板刻畫上,生動地記錄了第一王朝的第三任國王統治時期,在尼羅河上對努比亞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畫麵上有一條月牙兒一樣的小船,船頭船尾都是翹起的。船下麵的河水裏漂浮著許多屍體。有一個人被懸在船頭上(大概是努比亞的氏族首領吧),另外有一個男子反剪著雙手,手裏拿著一張弓,背麵寫著傑爾的名字,暗示著國王占勝了努比亞。
此後的曆任國王都有戰勝努比亞的銘文傳世,這似乎成了他們的“優良傳統”。到了第四王朝的斯內夫魯王那兒,更為嚴重,僅僅一次戰爭,他就從努比亞牽回來7000個戰俘和20萬頭牛羊!戰俘做了奴隸,牛羊成了他們的盤中餐,完了之後,還賴著不走,非要逼迫努比亞人的首領去給他們淘金。
埃及古王朝曾經出過很多精美的黃金製品,看來很多原料都是出自努比亞了。除了黃金,古埃及人連銅礦也不放過。掠奪完了金礦、銅礦,還要砍伐努比亞的木材製造大船,往回運開采的石料,等著去給王室成員們做雕像。因為埃及境內樹很少,這些船回去以後就被拆掉了,木材被用做其他用途。而從陸地撤退的那夥人,則用大象和驢子馱著大宗的香料、烏木、象牙和豹皮回來,真可謂是滿載而歸。
伴隨著一次次的征討,古埃及的疆域也在不斷地向南擴張。努比亞民族的受氣角色,到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的時候才有了改觀,努比亞國王沙巴卡帶兵第一次占領了埃及,並建立了著名的努比亞王朝,為這個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打上了自己的烙印,還算是為曆代努亞人出了一口惡氣。
金字塔時期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帝和古埃及的國王,有許多共通之處,比如他們都戴著神的光環,擁有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世襲王位等等。除了這些,他們甚至有一個共同的想法:盡可能永遠地擁有這一切。略微不同的是,中國的皇帝選擇的是求長生不老藥,而古埃及的國王則選擇了建造金字塔。
傳統的說法,金字塔是古王朝國王們的陵墓,也是國王們通往永生的居所。提到金字塔就不能不說木乃伊,古埃及人自古就相信靈魂不滅。除了現實世界,他們心目中同樣有一個虛擬的陰間世界。從奧裏西斯死而複生的神話,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靈魂不滅的觀念。他們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外一個世界中生活的繼續。所以古埃及人在喪葬上可謂煞費苦心,他們用泡鹼、香料、膏油、麻布把屍體製成木乃伊。埃及幹燥的氣候也為這種經過處理的屍身不壞提供了自然條件。而在古埃及人的觀念中不壞的屍身才是永生的保證。
從第二王朝開始,窮人死後還是入土為安,而王公大臣則開始修建高出地麵的長方梯形的平頂陵墓,因為形狀很像板凳,所以阿拉伯語叫馬斯塔巴(意為板凳)。到了第三王朝的喬賽爾王,他讓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墳墓。伊蒙霍特普最初就是“比著胡蘆畫瓢”,為他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石造馬斯塔巴。但喬賽爾王非常不滿意,認為沒有體現出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伊蒙霍特普為討國王歡心,隻好絞盡腦汁地設計了一個6層高的階梯狀馬斯塔巴。
這次得到了喬賽爾王的認可一見圖紙馬上批準建造,地點就選在薩卡拉。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見到的喬賽爾梯形金字塔。它高612米,底邊東西長1233米,南北長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旁邊建有祭廟,整個建築群外圍用高高的圍牆圍了起來。
第四王朝的第一個國王斯內夫魯建造了3個金字塔。他的第一個金字塔仿的是喬賽爾金字塔,地址在麥杜門。後來,不知道是為什麼又把階梯填平,變成了角錐體金字塔。也許這個改變激發了他的靈感,於是他開始在達淑爾建造一座真正的角錐體金字塔。可是由於設計上的原因,建到一半的時候發現角度太大了,不得不改變角度,變成了一座菱形金字塔,也有人叫彎曲形金字塔。
斯內夫魯王一定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馬上又命人在達淑爾建造了另外一座真正的角椎體金字塔,這才實現了他“品質卓越、追求完美”的夢想。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的胡夫金字塔,地址在尼羅河西岸的基澤。這也和古埃及人認為陰間在太陽落下的西方有關係。建築師據說是他的兄弟海米昂。這座金字塔有1465米高,邊長約230米。動用了差不多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平均每塊重約25噸。底部和塔的中央均建有墓室,入口離地麵也有13米高。因為古希臘人把胡夫叫做齊奧普斯,所以齊奧普斯金字塔也就是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建造精度也同樣令人咂舌,根據準確測量它的各底邊長度的誤差僅僅是16厘米,隻是全長的1/14600。基底直角的誤差為12″,僅為直角的1/27000度。金字塔的4個麵正向著東南西北,底麵正方形兩邊與正北的偏差,也隻有2′30″和5′30″。
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時間,頭10年是修築運石頭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後20年用於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萬人。
緊挨著胡夫金字塔旁,還有同屬第四王朝的卡夫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夫林)金字塔和孟卡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麥凱林努斯)金字塔。著名的“獅身人麵像”就建造在哈夫拉金字塔的前麵。
整個古王國時期是開始建造金字塔的時期,而最大的金字塔也是在這一時期建成的,所以這一時期也叫“金字塔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