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二、阿拉伯帝國的興衰
四大哈裏發時期
“哈裏發”是阿拉伯語音譯,意為伊斯蘭教代理人,繼承者。四大哈裏發指的是先知穆罕默德事業的四位繼承人。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以後,由穆斯林公社依次選舉出阿布·伯克爾(632~634年在位)、歐麥爾(634~644年在位)、奧斯曼(644~656年在位)、阿裏(656~661年在位)四人作為他的繼承人。四大哈裏發相繼掌管宗教、政治、軍事、經濟大權近三十年之久。四大哈裏發既是當時社會上很有權勢和地位具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同時又是穆罕默德的近親和密友。在他們的統治期間,經過鎮壓阿拉伯各氏族部落的反抗和不斷向外擴張,不僅鞏固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地位,而且向著半島以外更廣闊的地區發展,可以說既忠實又有效地繼承了穆罕默德的事業。
第一位哈裏發阿布·伯克爾是古來什貴族中的一名首領。他是穆罕默德的密友,是穆罕默德開始傳教時的第一位信徒,與穆罕默德形影不離,是穆罕默德的得力助手。在阿布·伯克爾的影響下,古來什貴族中許多重要人物相繼皈依了伊斯蘭教。後因穆罕默德娶阿布·伯克爾幼女阿依莎為妻而成為穆罕默德的嶽父。阿布·伯克爾就任哈裏發僅兩年時間就病逝了,在他就任期間,他幾乎完全忙於鎮壓反對麥地那政權的各反叛部落。阿布·伯克爾繼位以後,麵臨著十分嚴峻的政治形勢。當時的阿拉伯半島充斥著敵對的勢力,危機四伏,狼煙遍野,哈裏發國家大有搖搖欲墜之勢,先知穆罕默德締造的事業走到了瀕臨夭折的邊緣。
為了鞏固伊斯蘭教政權,阿布·伯克爾同時派出11路大軍,對各地的暴動進行武力鎮壓,強大的軍事行動在短時期內取得了全麵勝利。阿布·伯克爾在伊斯蘭教麵臨危機時刻,果斷地鎮壓了暴亂,使半島又歸於統一。阿布·伯克爾終於完成了穆罕默德生前未完成的事業,整個阿拉伯半島範圍內的阿拉伯人最終實現了由原始社會邁向文明時代的深刻的曆史變革。北部的羅馬和波斯帝國曾支持叛教運動,妄圖分裂半島。阿布·伯克爾對外敵也是毫不手軟,在安內取得勝利後,隨即向羅馬、波斯進軍。阿布·伯克爾在任期間,是伊斯蘭教鞏固發展的關鍵時期。
第二任哈裏發歐麥爾統治半島時期,是伊斯蘭教勢力的全麵擴張的階段。歐麥爾是麥加有威望的貴族商人,生於麥加古來什部落的阿迪家族。他具有很強的洞察力,對阿拉伯人的本性了如指掌,對阿拉伯人的本性有很強的洞察力,在做出權衡後,他準備用一場有組織的對外戰爭來取代阿拉伯部落之間的內戰。為了加強軍事力量,他根據部落結構把半島的遊牧民組織成軍隊,從而使遊牧精神與伊斯蘭教精神達到統一,利用阿拉伯人的部落和尚武精神來加強伊斯蘭教的勝利,使伊斯蘭教變成了一種征服和建立帝國的宗教,而不僅僅是初期服從、獻身、謙卑的虔誠信徒的宗教。歐麥爾任哈裏發的10年中,是在東征西討的聖戰中度過的。在《古蘭經》“為安拉之道而與不信的人進行戰鬥”的號召下,他率領阿拉伯人在幾年之內征服了廣大土地。到他去世時,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和埃及均被納入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波斯的大部分領土也已被占領。公元634年,歐麥爾統帥著東西兩路穆斯林軍隊向羅馬帝國發起進攻。這兩支軍隊的將領,一個是被穆罕默德譽為“安拉的寶劍”的哈立德,另一個是艾布·蘇富揚之子耶吉德。他們首先進攻敘利亞,羅馬軍隊慘敗,穆斯林軍隊攻占大馬士革城,隨即進攻巴勒斯坦,迫使耶路撒冷投降,並接連占領了地中海東岸各城市,穆斯林軍隊銳不可擋,勢如破竹。639年,穆斯林軍隊接連占領了開羅、亞曆山大等城市,東羅馬帝國宣布投降。與此同時,歐麥爾繼續派兵進攻伊拉克,占領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到643年,波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已被穆斯林軍隊占領,波斯皇帝四處逃亡,薩珊王朝不久即宣告結束。歐麥爾在被征服地區製定了一係列的政策和措施,不僅達到了安撫廣大穆斯林的目的,而且還吸引了新皈依者不斷湧入,整體性的伊斯蘭事業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遺憾的是,644年,正當歐麥爾的權力和威望達到頂峰時,由於樹敵太多,在一次舉行晨禮時,慘遭殺害。
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是前麥加統治氏族伍麥葉族的富商,曾先後與穆罕默德兩個女兒結婚。歐麥爾臨終前,指定六位聖門弟子組成了選舉委員會。經選舉,奧斯曼繼任哈裏發。奧斯曼在位時期,規定了《古蘭經》的標準本,沿用至今,稱為“奧斯曼定本”。奧斯曼繼承了第二任哈裏發的事業,並在遠征勝利有利形勢下,繼續進行聖戰,先後征服了亞美尼亞及北非地區,鎮壓了波斯等地的反抗。從632年穆罕默德去世起至奧斯曼哈裏發被害時止,二十餘年間,伊斯蘭教政治軍事力量不僅再一次統一了阿拉伯半島,而且衝出了半島的範圍,將勢力擴展至亞洲、非洲,北部占領了敘利亞、伊拉克、亞美尼亞直至裏海沿岸;東北部到達呼羅珊地區;西部占領約旦、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及地中海東部島嶼。自此,穆斯林占領了波斯與東羅馬兩大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世紀新的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在奧斯曼統治後期,大規模的征服戰爭逐漸趨於停頓,一度緩和了的穆斯林內部各種矛盾,又突顯出來。656年6月,奧斯曼被第一任哈裏發阿布·伯克爾之子穆罕默德帶領兩名埃及人刺殺,由此拉開了伊斯蘭教曆史上第一次內戰的序幕。奧斯曼是第一個死於穆斯林之手的哈裏發。奧斯曼的遇難標誌著伊斯蘭曆史進程的重大轉折,體現了麥地那時代共和政體的深刻危機。殘酷的殺戮和激烈的權力角逐,使哈裏發國家的聖潔形象蕩然無存。
第四任哈裏發阿裏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在奧斯曼被刺後,麥加和麥地那的貴族上層馬上召開選舉會議,選舉阿裏繼任哈裏發,並定都於庫法。阿裏繼位之初,也麵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這種危機來自穆斯林內部的對抗,尤其是來自哈裏發國家核心集團的權力爭奪。阿裏繼位後,曾經參與競爭哈裏發職位的脫勒哈和祖拜爾聯合阿市·伯克爾的女兒、穆罕默德的妻子阿依莎以武力威脅阿裏,公然反對阿裏的統治。656年,兩軍在巴士拉附近相遇,結果阿裏的軍隊擊敗了叛軍。這是穆斯林之間的第一次戰役。因阿依莎作戰時騎著駱駝,故稱之次戰役為“駱駝戰役”。在這次戰爭中,脫勒哈戰死,祖拜爾逃回麥地那,阿依莎被俘,許多聖門弟子在這次戰役中喪生。駱駝戰役後,更難對付的敵手——伍麥葉家族的穆阿維葉出現在阿裏麵前。穆阿維葉是在對外征戰中成長起來的貴族軍事首領,在敘利亞經營了20年,實力不容小覷。奧斯曼被刺後,他立即在敘利亞宣稱自任哈裏發。阿裏斥責他違反了伊斯蘭教的傳統,不服從哈裏發的命令,並要免去他的官職。雙方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於是,公元657年,雙方交戰於幼發拉底河中遊的綏芬,稱“綏芬戰役”。在這次戰役中,穆阿維葉提出“依經判斷”的建議。阿裏集團內部在就這個建議問題上發生激烈的爭論,阿裏明知是計,但在一部分主和派脅迫下接受了仲裁;這引發了另一部分主戰派則對阿裏極端不滿,並從阿裏的追隨者中退出,成為阿裏的反對派。這是伊斯蘭教曆史上最早出現的教派。阿裏為了消滅這派勢力,曾派兵剿殺他們,發生了有名的“拿赫魯宛大戰”。阿裏雖獲勝,但終未消滅這股勢力。661年,阿裏被一名反對派分子刺殺。阿裏被殺後,庫法人主張由其子哈桑任哈裏發。然而,哈桑或許出於對穆斯林內部權位爭奪的厭倦,或許對自己的支持者的力量缺乏足夠的信心,主動致函穆阿維葉請求和解,承認穆阿維葉出任哈裏發的合法地位,並且隱居麥地那。於是穆斯林結束內戰,伊斯蘭世界恢複了統一和相對平和的狀態。正統的四大哈裏發時期也隨之結束。
四大哈裏發時期,在哈裏發政權體製下,仍保留著穆罕默德時期理想主義的神聖社會形式,其架構基本上沒有王權的成分。穆阿維葉的繼任標誌著神聖的哈裏發體製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為世俗王權而展開的爭鬥。由純粹的哈裏發時代過渡到哈裏發權力與王權結合的時代,使伊斯蘭社會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日趨明朗和尖銳。
伍麥葉王朝
伍麥葉王朝是麥加古來什部落伍麥葉家族所建立的王朝。伍麥葉家族早在蒙昧時期就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具有數不盡的財富和較高的聲望。最初,他們強烈反對伊斯蘭教。後來,在穆罕默德攻克麥加時,被迫信奉伊斯蘭教,但入教後熱情極高,作戰英勇,家族中許多人成為著名的將領。伍麥葉人對政權的覬覦,自奧斯曼出任哈裏發時就已經開始。他們一直為建立一個伍麥葉人的哈裏發政權而奮鬥,這個願望終於在公元661年由穆阿維葉實現了。在新的時代,哈裏發國家的重心所在由希賈茲轉移到敘利亞,阿拉伯國家的政治製度由共和製轉變為君主製。
穆阿維葉是一個真正的穆斯林和優秀的君主,與其說他是一個哈裏發,不如說是一個國王。穆阿維葉生活在不同於先知及正統哈裏發的時代,因為他所建立的伍麥葉王朝存在高度的世俗性。從661年至750年,伍麥葉王朝大約存在90年,共傳14任哈裏發。
伍麥葉王朝在當時稱得上是一個版圖廣大的帝國。在這個大帝國中,有著各種民族、語言和宗教,但其核心力量是阿拉伯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穆斯林。
伍麥葉王朝主要在三個戰場進行它的擴張。第一個戰場是小亞細亞,在這裏穆斯林軍隊並未取得多大的勝利。第二戰場在北非和西班牙,在這裏穆斯林軍隊戰勝了羅馬人,臣服了柏柏爾人,在沿海地區較遠的一個綠洲建立了凱魯萬城,作為長久性的軍營駐地,以便保衛埃及,抗擊羅馬勢力。711年,柏柏爾人在阿拉伯將領塔立格指揮下,組織遠征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推翻了西哥德人的王國。然後,又越過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西南部。732年,在穆罕默德逝世100年之際,伍麥葉軍隊被法蘭克的基督教領袖查裏·馬特爾在圖爾城附近打敗。第三戰場是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及信德(印度)地區,伍麥葉人派遣兩支軍隊進行東征,一支朝東北方向進攻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另一支朝東南方向進攻信德地區,最終征服了錫爾河、阿姆河沿岸及布哈拉一帶的中亞地區。隨後繼續擴展,占領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其勢力直達中國西部邊境。
自從穆阿維葉遷都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以後,伍麥葉的哈裏發就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著這個龐大的帝國。哈裏發帝國的中心,實際上已從麥加、麥地那轉移到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隨著軍事擴展,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大量地改信了伊斯蘭教。在這個龐大的帝國內,民族關係變得空前複雜。
公元750年1月,伍麥葉王朝的軍隊在底格裏斯河上遊支流紮布河畔覆沒,末代哈裏發麥爾旺二世西逃,敘利亞各地紛紛歸順阿巴斯人。750年8月,麥爾旺二世在埃及的布希爾遭阿巴斯追殺而死,伍麥王朝至此宣告滅亡。伍麥葉王朝的覆滅,這也意味著阿拉伯人統治時代的結束。
阿巴斯王朝
阿巴斯王朝是繼伍麥葉王朝後第二個阿拉伯帝國王朝。從公元750年開始至1258年蒙古人占領巴格達才告結束,統治時間長達5個世紀。762年,哈裏發將首都從庫法遷往巴格達。
阿巴斯王朝的建立,得利於伍麥葉王朝各地人民起義。伍麥葉王朝後期,內部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什葉派主張阿裏的後裔複辟;哈瓦利吉派反對世襲製,要求恢複公選哈裏發的軍事民主製;新穆斯林、非穆斯林、波斯人、美索不達米亞人堅決反對王朝的經濟和宗教的壓迫製度;古來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與伍麥葉家族的曆史性對立,在哈裏發問題上更加尖銳化。統治階級內部都各持己見,不做讓步,內部混亂,給了外部被統治階級反抗的機會,起義遍及各地,王朝極速衰弱。正所謂時世造英雄,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王朝的締造者艾布·阿巴斯(公元750~754年在位)應運而生。艾布·阿巴斯是久居伊拉克的阿拉伯貴族,屬古來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稱穆罕默德後裔。伍麥葉王朝的衰弱給了他及其家族一個大展宏圖的大好機會,他們以呼羅珊為根據地,展開了一係列反對伍麥葉人的大規模宣傳鼓動工作,並充分利用伍麥葉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矛盾,煽動並組織起聲勢浩大的反對伍麥葉統治的運動。在起義軍的猛烈進攻下,搖搖欲墜的伍麥葉王朝很快就垮台了。而後,艾布·阿巴斯稱帝,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王朝——阿巴斯王朝。阿巴斯王朝的建立,標誌著伊斯蘭世界的曆史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艾布·阿巴斯在坐享伍麥葉王朝打下的大片疆土的同時,認識到新王朝的曆史使命不再是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它僅在地中海征服了西西裏、克裏特和其他一些較小島嶼。阿巴斯王朝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發展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繁榮,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在阿拉伯帝國內創造了高度發達的伊斯蘭文明。阿巴斯王朝在伊斯蘭文明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