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王朝的建立,標誌著正統哈裏發時期純粹的哈裏發政權時期的結束,它是以哈裏發權力與世俗王權並存的形式出現的。絕大多數哈裏發的身上都流著異族人的血液,國家軍政大權經常旁落在異族人手中。王朝發展到中後期,哈裏發則徒有其名,實際上已是名存實亡,並無實權,中央政權有時甚至落入非阿拉伯人之手。各個地方王朝隻在表麵上接受一位阿拉伯人出身的哈裏發,其實是各自為政。純粹阿拉伯人統治的時代已經終結,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貴族和非阿拉伯貴族的聯合統治。阿拉伯血統不再像以前那樣至高無上。這一時期,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共同發展中趨於成型,大部分伊斯蘭學科、特別是曆史學和聖訓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發展。

9世紀中葉以後,哈裏發大權旁落,突厥軍人當政,成為王朝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阿巴斯王朝的分裂自王朝建立之初即已開始。王朝統治下的許多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極力想恢複他們的獨立,他們支持本地的總督,建立自己的地方王朝。當伍麥葉人遭到慘殺時,王子阿布都·拉哈曼從大馬士革逃亡,取道非洲,乘摩爾人、柏柏爾人、阿拉伯人互相爭鬥之際,自立為西班牙的總督,宣告脫離阿巴斯的統治(756年)。以後北非方麵的摩洛哥(788年)、突尼斯(800年)也先後宣告獨立。919年,突尼斯法蒂瑪一族的領袖自稱是阿裏後裔,便以哈裏發自命,勢力擴展到除摩洛哥之外的整個北非。他們於969年征服埃及,以開羅為獨立王國的首都。971年他們攻占了屬於巴格達哈裏發轄地的敘利亞地區。同時,西班牙的伍麥葉總督阿布都·拉赫曼第三(912~961年)也自稱是科爾多瓦的哈裏發。繼而東西各小國紛紛獨立,形成事實上的分裂局麵,與後期阿巴斯王朝同時並存的王朝有塔希爾王朝(820~872年)、薩法爾王朝(867~903年)、薩曼王朝(962~1186年)、布韋希王朝(945~1055年)、哈木丹王朝(929~991年)、塞爾柱王朝(11世紀)、突倫王朝(868~905年)、伊赫希德王朝(935~969年)、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等。

公元11~13世紀,阿巴斯王朝已名存實亡,而歐洲的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趁機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向伊斯蘭國家發動了侵略戰爭。11世紀初,西歐的城市和商業發展了,與拜占廷和亞洲的交通也一天天加強了。隨著封建製度的發展,西歐的封建領主對財富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11世紀中期,西歐社會出現了“騎士”階層。騎士是封建主在少年時代受過軍事訓練以後才獲得的稱號。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除加重對農民的剝削以外,更羨慕拜占廷和伊斯蘭國家的財富,連睡夢裏都想到東方去開辟天地。羅馬教皇也想擴大自己的權力,渴望征服拜占廷教會,把基督教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伊斯蘭教各國。

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蘭西的克勒芒召集宗教大會,參加大會的不僅有宣教士,而且有封建主、商人和農民。教皇向大會發表演說,號召大家到耶路撒冷去,從“異教徒”手中解放“主的聖墓”,同時他說東方有大量戰利品在等待著征服者。這一號召受到熱烈的擁護,出席者宣誓出發遠征。為了表達這次遠征的意義,他們在自己的衣服上縫上紅十字,因此參加東征者稱“紅十字軍”。這次十字軍遠征對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關係具有深遠的影響。伊斯蘭國家對十字軍東侵的反抗鬥爭綿延了二百餘年,最終以十字軍的失敗而告終。

雖然十字軍東征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交流擴大,並加速了伊斯蘭文化向西歐的傳播。但由於十字軍的劫掠和暴行,給東方伊斯蘭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的打擊。

正當西歐的基督教國家和東方的哈裏發帝國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蒙古帝國建立起來了。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結束了阿巴斯王朝的統治。

三、伊斯蘭——阿拉伯文化的源泉

“先知”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的創立者是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在阿拉伯語意為“聲望很高的人”。他大約出生在570年,是一個遺腹子。在他6歲時,母親阿米娜死於從麥地那返回麥加的歸途中。他從小就由祖父阿布杜·穆塔裏和叔父阿布·塔裏布撫育長大。穆罕默德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從小就從事牧羊等力所能及的勞動。

穆罕默德12歲時,跟隨叔父阿布·塔裏布隨一支商隊前往敘利亞,在回家的路上他偶遇了一位基督教隱士貝希拉,這位基督教隱士神奇地預言了穆罕默德的未來。

25歲時,穆罕穆德受雇於富孀海蒂澈·賓·胡韋利德,替她經辦商務。穆罕默德的精明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被穆罕默德的某種魅力深深吸引。為了自己的幸福,大膽的海蒂澈主動向穆罕默德求婚,那時,她已經年近40歲了。婚後,她為穆罕穆德生了四男兩女,其中兩個兒子夭折。

與海蒂澈結婚使穆罕默德的生活條件有了大的改觀,從此擺脫了貧寒困境。而且,海蒂澈對他的信任和支持,特別在伊斯蘭教的初期階段,對穆罕默德起了決定性的影響。他們的婚姻生活非常完美。

穆罕穆德在生活上無後顧之憂後,就可以在閑暇時間去思考他感興趣的問題。他在35歲時得到了“艾敏”(忠實可靠者)的稱號。穆罕默德將近40歲時,常到麥加城北5公裏的希拉山上去,在一個山洞裏靜居隱修,晝夜沉思瞑想。公元610年的一天夜晚,他在希拉山洞裏忽然接到“蒙召”的“啟示”。後來,那夜就被伊斯蘭教稱為“高貴之夜”或“授權之夜”。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穆罕穆德不斷接到通過聖靈降臨的啟示,剛開始他認為聖靈就是天使伊斯拉菲來,後來才確認為哲布勒伊來(即《聖經》中的天使迦百利)。

穆罕默德的傳道活動是在他的至親密友中開始的,他的妻子海蒂澈就是他的第一個皈依者。最早的信徒還有他的堂弟阿裏(由他收養)和釋奴宰德·本·哈裏斯(他的義子)。除至親外,密友中的阿布·伯克爾是最重要的人物。跟隨他加入伊斯蘭教的還有賽爾德·伊本·艾比·瓦嗄斯、脫勒哈·伊本·阿布杜拉、祖白爾·伊本·奧瓦木、阿布杜·拉赫曼·伊本·奧弗、奧斯曼·伊本·阿凡。此後,在他的影響下,就連阿布·歐拜德·伊本·哲拉哈等人也皈依了伊斯蘭教。

經過三年的準備和醞釀,穆罕默德大約在613年開始公開傳道。他向人們傳達安拉啟示的警告,號召他們趕快改悔,以免在即將來臨的末日審判時被罰入火獄。

穆罕默德最初的布道很順利,並沒有遇到阻撓,很快就集合了40多名皈依者。這批早期信徒中成分各不相同,有麥加統治氏族和家族的失意子弟,有中小氏族的重要成員,還有各氏族的依附民、釋奴和奴隸。但這些人自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損害和排擠,且對於背棄傳統的美德和榮譽觀念,不顧一切地聚斂錢財和控製貿易的做法非常不滿。穆罕默德向他們傳達的“啟示”,提供了對現實社會的說明,主張以順服安拉的同教情誼作為社會的基礎,反對以金錢關係取代氏族的血緣關係。這些主張正是迎和當時大多數的心理,為以後伊斯蘭教的壯大打好了基礎。穆罕默德強調,末日審判完全是針對個人行為的裁決,與血緣和氏族關係毫不相幹,遵行天啟誡命而不斷淨化自己的信徒就是一名穆斯林。

公元615年,穆罕默德宣讀了一節經文,承認三女神能替人向安拉說情解脫罪惡,這就是傳說的“魔鬼的啟示”。

接著,穆罕默德宣布,他得到天命的證實,這節經文是由魔鬼作祟加入“啟示”的謊言。事實上,這很可能是穆罕默德為爭取部落上層而作出妥協的嚐試。但他很快就認識到,這意味著放棄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在這個關鍵的問題上,他退無可退,隻有以“安拉的授權”為根據,與麥加的拜物教徹底決裂。

從此,安拉的惟一性和偶像的虛妄代替末日審判的預言,伊斯蘭教的發展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

從615年起,穆斯林開始遭到麥加反對派的嗬斥和羞辱。身體上,穆斯林們受到襲擊和毆打;在經濟上,他們遭到拒絕償還債務、沒有人與他合夥經營的境地;在氏族內部,特別是信奉穆斯林的奴隸和依附民的遭遇更加悲慘,他們受到虐待,以強迫他們放棄這種信仰。

在這種不利情況下,先後有兩批穆斯林遷移到阿比西尼亞避難,在那裏,他們得到了信奉基督教的阿克蘇姆王國的庇護。穆罕默德及其主要信徒依賴氏族的保護繼續堅持傳道。

麥加的貴族統治集團擔心穆罕默德的活動會影響整個部落的統一和經濟利益。他們感到穆罕默德作為先知的政治含義給他們統治帶來的壓力,特別是穆斯林們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們感到自身利益隨時受到威脅。而且,伊斯蘭教的經文中內含的批判鋒芒,終將導致在教義上安拉與偶像的勢不兩立,於是,他們加劇了對穆斯林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迫害。

619年,海蒂澈和阿布·塔裏布先後去世,這對穆罕默德來說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是不小的打擊。作為穆罕默德的教父,阿布·塔裏布雖然沒有皈依伊斯蘭教,但他卻堅定不移地保護他的侄子。穆罕默德的另一位叔父阿布·拉哈布繼任族長,他是新宗教的激烈反對者。阿布·拉哈布身為族長不能對穆罕默德加以保護,伊斯蘭教在麥加非但沒有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反而麵臨夭折的危險命運。現實迫使穆罕默德離開他的族人,到部落以外去謀求伊斯蘭教的生存和發展。

穆罕默德來到塔伊夫,試圖在塞基夫部落尋求支持和保護,或在那裏建立穆斯林的居留地。但他失敗了,人們不僅嘲笑他,還拋擲石頭驅趕他,他不得不跑到麥加一位反對派的果園去避難,不斷祈求“真主的保護”。後來他在另一氏族族長的庇護下,才得以安全返回麥加。

就在穆罕默德走投無路的時候,發生了“登霄和夜遊”的奇跡。據穆斯林傳說,穆罕默德在一夜之間就從麥加到了耶路撒冷,並從那裏上升到第七層然後順利地返回麥加。

當穆罕默德公開宣揚他奇特的經曆後,曾一度遭到古來西人的嘲笑和懷疑。但阿布·伯克爾對此堅信不疑,這樣才製止了部分穆斯林的動搖。對於處在最困難時刻的穆罕默德,這次“登霄和夜遊”不失為一次令人欣慰和激奮的宗教經曆,是伊斯蘭教要發生重大曆史轉折的前兆。

在620年的朝覲季節,穆罕默德趁機向來自各地的阿拉伯人宣傳教義。其中有六名麥地那的哈茲拉古人在烏卡茲集市遇上穆罕默德,對他的布道開始發生興趣並有皈依伊斯蘭教的打算。翌年,12名麥地那人再次前來,與穆罕穆德達成初步協議。穆罕默德派了一名親信隨同他們回去,並開始在麥地那發展信徒。這樣,伊斯蘭教除了與猶太部落雜處的一個氏族外,幾乎每個氏族都多多少少有了皈依者。622年6月底,75名麥地那的穆斯林代表來到麥加,正式邀請穆罕默德前往麥地那定居,希望他能夠調解奧斯部落與哈慈拉吉部落之間多年的爭端,這就是著名的“阿克巴誓約”。此時的穆罕默德雖然未能使他的族人改變信仰,但他的高貴品質和政治才幹卻已名聲在外。麥地那人從社會現實出發,在穆罕默德及其一神教教義中,看到了一位具有宗教權威的阿拉伯領袖,及製止內部仇殺、實現統一的希望。

穆罕默德在麥加努力了一段時間後,確信他在麥加的傳道肯定不會取得成功。因此,他敦促所有的穆斯林遷居麥地那。大約在三個月的時間內,穆斯林就分批離開了麥加。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和阿布·伯克爾抵達麥地那南郊的庫嘏,受到了麥地那人的熱烈歡迎,這就是著名的“希吉拉”(遷徙),這一事件是伊斯蘭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誌著麥加時期的終結和麥地那時期的開始。17年後,穆斯林領悟到這一事件的曆史意義。所以,歐麥爾決定,以遷徙這一年的太陽年歲首(7月16日)作為伊斯蘭教新紀元的起點。

在麥地那時期,穆罕默德關於安拉獨一和無限威力的說教、關於現世浩劫和末日審判迫近的警告、對古代民族遭遇厄運懲罰的渲染,以及對追逐財富的譴責和對道德正義的申張,吸引了廣大窮苦的麥地那人,因為所有這些都變相地迎合了他們的願望和要求,給麥地那人帶來結束戰爭、實現和平的希望。

麥地那社會的現實需要,促使大批部落民皈依伊斯蘭教,如此一來,迫使氏族首領們接受了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穆斯林遷徙麥地那以後,伊斯蘭教成為支配麥地那人的意識形態力量。

穆罕默德與各個氏族集團訂立了一係列的協議,組成一份“麥地那社團章程”,作為烏瑪的“憲章”。開始它還隻是一個由不同血緣和信仰的全體居民組成的地域性組織,不久,它就成為單一信仰的穆斯林公社。

烏瑪的建立,為在麥地那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邁出了決定性的第一步,成為後來的哈裏發國家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