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穆罕默德在公社內部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是困難重重。穆罕默德的信徒也分幫結派。從麥加遷來的穆斯林被稱為“遷士”(穆哈吉勒),忠實地支持著穆罕默德,但人數不多。麥地那的穆斯林被稱為“輔士”(安薩爾),雖然他們有服從穆罕默德的義務,但他們隻是表麵上接受新宗教,而內心依然保持懷疑和不悅,有時甚至在暗地裏夥同猶太人反對他。穆罕默德對這一部教徒采取安撫政策,並給予他們明顯的利益,從而使他們逐漸轉變態度。

自此,隨著麥地那社團內部的宗教矛盾逐漸解決,麥地那社團轉變為一個受到四周遊牧部落崇敬的政權,穆罕默德也自然而然成了無可爭議的社團領袖。安拉是社團的最高統治者,通過他的使者發號施令。“誰服從使者,誰確已服從真主。”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的地位由此得到確立。

聖城麥加

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每天,全世界億萬穆斯林在各個角落向著聖城的方向虔誠地進行禮拜,念誦著相同的禱文;每年,都有上百萬穆斯林從世界各地來到麥加朝覲,完成他們的宗教禮儀,14個世紀以來從未有過改變。禮拜和朝覲是伊斯蘭教五功中的兩大要素。穆斯林一生中一般都會盡自己所能去麥加朝覲一次。現在的聖城麥加,是伊斯蘭世界的“諸城之母”。為保持其宗教聖潔,麥加周圍方圓15公裏內,絕對禁止任何非穆斯林涉足。

麥加的名稱源於南阿拉伯語“麥庫賴伯”,意為“聖地”。追溯麥加曆史,它還早於伊斯蘭教產生之前。麥加位於阿拉伯半島西部塞拉特山地的一條狹窄的山穀裏,四周群山環抱,幹燥酷熱,水貴如油,寸草不生。但由於它位於南達也門、北抵敘利亞、東至波斯灣、西接紅海和東非的商路要隘,又有一眼水源豐富的滲滲泉和古老的聖殿克爾白天房,所以自古以來就以聖地和商業樞紐聞名於世。

公元5世紀末,麥加成了古萊什人的領地,從此由遊牧轉入定居。在部落內部,各氏族仍舊保留遊牧民族各自的長老會議和崇拜的聖石、偶像,並把這些聖石、偶像供奉在共同的聖寺——克爾白天房裏,克爾白漸漸地便成了各部落統一的象征。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誕生。40歲時,他著手創立並傳播伊斯蘭教。622年穆罕默德率眾遷居麥地那,並在那裏向本教徒宣布,今後所有的穆斯林禮拜方向一律朝向麥加——天房克爾白所在地。630年,穆聖率兵攻克麥加,將天房中原有的360尊偶像全部清除,把克爾白天房改作聖寺,麥加也因此成為全穆斯林的聖城。從此,全世界穆斯林都朝向麥加做禮拜;遍布世界的清真寺中都設有朝向麥加的壁龕;更有甚者,所有穆斯林出行時,都隨身攜帶一個專指向麥加的磁針。

13世紀,麥加曾先後被埃及人、土耳其人占領。至1926年歸屬納季德國王伊本·沙特,1932年沙特王國建立後,成為該國宗教首都,並由穆聖的後裔管理。隨著石油經濟的迅猛發展,麥加聖地不僅保留了某些穆聖時代的舊城,也建起了高樓林立的現代化新城,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繁華興旺的景象。

漫步在聖城麥加,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是那麼聖潔。在聖城麥加每一個宗教聖跡的背後,都與許多動人的宗教故事和傳說相關聯。

在麥加城郊,有一個著名的山洞——希拉山洞。相傳先知穆罕默德就是在這裏潛修冥想,並獲得“啟示”。希拉洞也名揚天下,成為許多朝聖者的必去之地。

在山巒環抱的塞拉特山的穀底——麥加城的中心,坐落著世界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寺,即麥加大清真寺。著名的克爾白天房就座落在這裏。克爾白天房周圍劃為禁地,非穆斯林不準進入,禁地內禁止狩獵、殺生、鬥毆和一切邪惡異端活動,因此又稱“禁寺”。在穆罕默德傳教時期,這裏隻是一塊東西寬、南北窄的露天禮拜場,從第二任哈裏發歐麥爾開始,就開始對這裏進行了改建和擴建。此後,曆代統治者都在這裏大興土木,使其規模不斷擴大。

公元897年和918年,阿巴斯王朝第十六任哈裏發穆爾台迪德(892~902年在位)和第十八任哈裏發穆格台迪爾(908~932年在位)相繼擴建聖寺,使之達到29127平方米。此後奧斯曼的蘇丹蘇萊曼一世(1299~1326年在位)對聖寺進行了徹底翻修,並聘請土耳其著名設計大師錫南精心設計,著名畫家阿卜杜拉·魯圖菲精雕細刻,使之成為建築精品。1821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裏又對禁寺大部分建築進行整修,添置了端莊華麗的大理石柱,使之更加氣勢軒昂。

尤其是在沙特王國建立後,禁寺的麵貌更是發生了巨變。1958年,國王阿卜杜拉·阿齊茲下令對禁寺進行大規模擴建,保留了原有的克爾白天房、中心院落、環繞天房的道路、易卜拉欣立足處、滲滲泉、宣講台等各建築,建造了連接賽法和麥爾臥兩座名山間長達405米的大理石奔走長廊。長廊分上下兩層,上有六條架空走廊。擴建後,整個禁寺由1300餘根大理石柱組成一個規模宏大、氣勢雄渾的建築整體,總麵積達18萬平方米,可供50萬穆斯林同時做禮拜。

1988年,法赫德國王下令,對禁寺再次進行擴建,至此全寺總麵積達到30多萬平方米,另外又在禁寺二樓屋頂、禁寺周圍的廣場加鋪了大理石,可使150萬人同時禮拜,規模可見一斑。

全世界穆斯林終生神往的克爾白天房,就坐落在禁寺的正中央。據傳,這座立方體形的房屋,是人祖阿丹(亞當)依據真主住所原形而建。在此房毀於洪水後,先知易卜拉欣和他的兒子伊司瑪儀又重建了天房。時至今日人們還可以看到天房附近還有一處聖跡——易卜拉欣立足處。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時時常站在此石上,踏出了兩個巨大的腳印。而今,在這塊大石上修建了一個精致的閣子,四周圍著方形的銅柵欄,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穆斯林的瞻仰。

傳說中天使哲卜拉伊勒留下的一塊玄石,後來被人鑲嵌在克爾白天房高出地麵15米的東南角牆上。630年,穆聖帶領眾人來天房朝覲,遊轉了天房,並親吻了玄石。如今,這塊直徑30厘米的聖石周圍已用銀邊包裹,被穆斯林視為“神聖之石”,巡禮天房和親吻天石也成為朝覲者必須履行的禮儀。

經過幾次重建,現在的天房南北長12米,東麵寬101米,高15米。天房四角依所朝方向分別稱為伊拉克角、敘利亞角、也門角、黑石角。天房內鋪著大理石地麵,屋頂上掛著一盞盞金銀吊燈,牆壁四周懸掛著一幅用手工精心繡成的《古蘭經》,經文和清真言的綠色圍幛。天房內東麵的兩扇門由純金鑄成,耗金286公斤。門高32米,寬2米,距地麵2米。門上還有65米長、35米高的門幔,上麵有金銀絲繡成的《古蘭經》經文。總體上來說,天房給人以一種金碧輝煌、莊嚴神聖的感覺。

整個天房從上到下被一塊黑色純絲幔罩所遮蓋,並用鋼環固定於底部。絲罩高14米,距上方三分之一處有一寬90公分的絲帶。絲幔和絲帶上繡著《古蘭經》經文、清真言、頌詞以及各種紋飾。絲帶上的文字是用三一體書寫繡成,端莊典雅,周圍用阿拉伯風格的裝飾花紋作點綴,工藝複雜,繡技高超。繡文采用堆繡工藝,比絲罩高出約兩厘米,文字表麵用純金、銀絲覆蓋,顯得剛勁挺拔,雄渾有力,真可稱得上是一件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在穆斯林心目中,它是再神聖不過的聖物。

天房絲罩、門幔全部采用進口高級絲綢,共用絲450公斤,金銀線120公斤。絲罩、門幔在每年舉行朝覲時就更換一次,這個傳統自伊斯蘭創教以來,1300多年從未間斷。

天房每年要洗刷兩次,分別在伊曆7月和12月,為此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洗刷天房的水會被精心收集起來,和洗刷工具一起分給貴賓們珍藏。因為,對於穆斯林來說,這些也都是聖潔的,難得一求。

禁寺內,距天房不遠處還標著滲滲泉的位置,新修的滲滲泉就在禁寺內滲滲泉標記下方的地下室裏。地下室呈扇麵形,男右女左兩個入口,扇形軸心處是水泵房,可以為朝覲者們提供冷卻後的泉水。由於水量充足,教法權威們允許朝覲者用聖泉水沐浴。很多虔誠的穆斯林還把滲滲泉水帶回故鄉,與家人共享吉祥喜慶。

此外,距麥加東南25公裏的阿拉法特山,據《古蘭經》記載是人類始祖阿丹(亞當)和哈娃(夏娃)重逢的地方。麥加以東7公裏的米納城是朝覲者射石打鬼、宰牲獻祭、紀念易卜拉欣的地方。朝覲者就在這兩個地方完成他們朝覲的最後儀式。

劃時代的經典——《古蘭經》

“安拉至大”是伊斯蘭教的最高文化價值觀,而《古蘭經》是整個穆斯林生活環繞轉動的樞軸。《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據,也是穆斯林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和一切言行的準則,至今全世界穆斯林仍以它為指導宗教生活及社會道德的準則。它對伊斯蘭教的傳播、發展和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起著決定作用。它的本義是“誦讀”、“朗讀”、“講道”,是先知穆罕默德在610年至632年的傳教過程中,根據臨時發生的事件和社會需要,陸續接受的啟示,穆斯林把《古蘭經》看成是真主的語言和真主通過天使迦伯利口授給穆罕默德的啟示。

《古蘭經》的形成是曆史的必然,也與伊斯蘭教的發展密切相關。先知穆罕默德本人不會寫字,他每奉到啟示,總會立刻口授給麵前的聖門弟子,不會寫字的就銘記在心,會寫字的就將其記錄在石板、骨片、獸皮或棕櫚葉上,眾弟子以學習《古蘭經》為最重要功課,有些人甚至能夠背誦全部《古蘭經》。先知在世時,《古蘭經》並未成冊。先知去世後,由於部落發生暴亂,有好幾位能背誦《古蘭經》經文的人在戰場陣亡。歐麥爾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向當時任哈裏發的艾布·伯克爾提出整理《古蘭經》的建議,曾任先知文書的宰德·伊本·薩比特接受了收集、編整和重抄經文的任務,艾布·伯克爾聘請武百耶、阿裏、奧斯曼協助宰德完成《古蘭經》的整理。他們以背記的資料和記錄的資料互相校對,整理成書,交由艾布·伯克爾保管。但因沒有統一的標點符號,又發生了讀法的不同和解釋的不一致的難題。為了使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和不至於使分歧擴大,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命令宰德在麥加古萊什人的幫助下,以古萊什方言為準統一定稿,抄寫7部《古蘭經》,分存麥地那、麥加、巴林、也門、庫法、巴士拉和大馬士革,其他抄本一概焚毀。這種抄本被稱為“奧斯曼定本”,是後來通行全世界的《古蘭經》的惟一定本,得到全世界穆斯林的普遍承認。這是奧斯曼對伊斯蘭教做出的最大貢獻。《古蘭經》經文的統一工作是在穆罕默德逝世後的第19年完成的。到公元10世紀,又經7位伊斯蘭學者的共同努力,給每個字母都標明了讀音符號,最後確定了正式的經文讀法。

《古蘭經》共分為30卷,共計114章,6236節。其中,在麥加期間的啟示為84章,遷移到麥地那後的啟示為29章。而共計7節的第107章,前3節是麥加的,後4節是麥地那的。各章的次序不是按頒降時間的先後和內容的情況定的,而是依據篇幅的長短,大體以遞減的原則編排的,將比較長的放在前麵,比較短的放在後麵。

《古蘭經》包羅萬象,內容十分豐富,其主要內容包括: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課,其中特別強調安拉獨一、順從、忍耐、行善、施舍和宿命;為阿拉伯半島社會製定的政治理念和倫理規範;為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確定的宗教、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法律製度;與多神教徒和猶太教徒進行論辯的記述;為宣傳伊斯蘭教而引述的一些古代先知的故事傳說等。不難發現,《古蘭經》的內容,有不少地方與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相接近,甚至相同。但《古蘭經》比起其他宗教經典,世俗性強,神秘性少,而且它的語言生動,詞彙豐富,文學色彩濃鬱。

《古蘭經》有時被稱作“克塔布”,意思是“書”。它的確是一部書,是最早的一部阿拉伯文書,因為在它之前,阿拉伯人尚沒有書。有了它,阿拉伯語才成為一種有力量的語言,它是阿拉伯語的典範,是一切阿拉伯文書籍中被人們讀得最多最廣泛的。它既是穆斯林們每日5次禮拜必讀的書,也是一部教科書,還是最早的最規範的阿拉伯語讀本。它使阿拉伯民族的語言達成統一,它使阿拉伯文字成為大眾化的文字。同時,《古蘭經》在阿拉伯文學史上,也有極更要的地位,對《古蘭經》的研究還產生了語法學和修辭學。

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穆斯林遍布世界各地,所以,《古蘭經》也在後來被先後翻譯成包括漢語在內的40多種語言。但是,世界上除土耳其語正式譯本外,沒有其他外國語的審定本,而且至今全世界穆斯林在做禮拜時必須誦讀阿拉伯語的《古蘭經》,不得用翻譯語言。因為在穆斯林看來,阿拉伯語的《古蘭經》在表現手法上已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它的莊嚴性,它的偉大氣勢和它那動聽的韻腳、節奏和修辭,是任何語言的翻譯本都無法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