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爾文明的起源眾說紛紜,說法不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哪一種更接近曆史的真相呢?這有待於考古學家與曆史學家的進一步考察與研究。

2文明的過渡:三個文化期

約公元前4300年,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進入晚期銅石並用時代,開始了氏族社會解體和向文明過渡的過程。在考古學上,這是埃利都·歐貝德文化期、烏魯克文化期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

埃利都·歐貝德時期(約前4300~前3500),蘇美爾人已經掌握了初步的人工灌溉技術,能夠利用兩河的定期泛濫,從事灌溉農業生產。畜牧業和漁獵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勞動工具大部分為石器和骨器,但已開始出現銅器,如漁叉,等等。蘇美爾人還掌握了簡單的製陶技術。居民的住房為用泥土和蘆葦築成的小屋。在埃利都遺址,還發現一些建築在高大台基上的泥磚神廟,如遺址第8層的一座神廟,麵積約252平方米。泥磚神廟與蘆葦小屋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出氏族社會內部的分化。在埃利都遺址的墓地,出土了一座男性雕像,左手執一根泥製棍棒。這座男像代表了氏族部落的軍事首領,其手中的棍棒則是後世主權和權標的起源。這說明,蘇美爾人已進入軍事民主製階段。

烏魯克時期(約前3500~前3100),人工灌溉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銅器大量出現,陶器製作普遍使用陶輪。社會分化更為加劇。烏魯克遺址出土了一座石膏瓶,其上麵的浮雕清楚地表現出兩個對立的階級,一方是奉獻產品的裸體群眾,另一方是祭司或氏族貴族。神廟規模越來越大,如烏魯克遺址的“鑲錐宮”,其庭院的牆壁用紅、白、黑三色的鑲嵌錐體加以修飾,庭院的北端有兩個階梯通往建築在高大台基上的柱廳,柱廳的圓柱直徑為262米,這座結構複雜的大神廟顯然是為氏族貴族服務的。人們的居住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人口增加,社會分工複雜和階級分化,一些居民遷往較大的村落,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幾個較大的居民中心結合為城市或小鎮。例如,烏魯克城是由埃安那、烏魯克和庫拉布三個居民中心聚集而成的。據一種估計,約公元前3200年,兩河流域南部有農村112個,小鎮10個,小城1個。這種由農村到城市的發展過程,表明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組織開始讓位於以地域關係為基礎的農村公社。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文字。在出土的一塊約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麵,刻有圖畫符號和線形符號,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至烏魯克文化末期,大約有2000個文字符號,並運用於經濟方麵。這些事實表明,蘇美爾人已經邁入了文明的門檻。

捷姆迷連特·那色時期(約前3100~前2800),文字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蘇美爾語的楔形文字。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原始文字時期”,文字運用更加廣泛。在經濟文書中,男奴稱尼塔庫爾,意為外邦的男人;女奴稱姆魯斯·庫爾,意為外邦的女人,這說明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還有幾類人在經濟文書中也經常提到,例如,恩(最高祭司、統治者)、恩·薩爾(最高女祭司)、格爾·薩布(商人首領)、圖格·迪(首席法官)、帕·蘇爾(指揮官)等。顯而易見,這些人是高居於平民之上的氏族貴族或官吏。在兩河流域南部,這時期已經形成了數十個的奴隸製城邦,主要有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拉伽什、烏瑪、蘇魯帕克、尼普爾、基什、西帕爾等。

3蘇美爾早王朝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之後,兩河流域南部進入蘇美爾早王朝時期(約前2800~前2371)。

蘇美爾各邦之間為爭奪土地、奴隸和霸權展開了長期戰爭。早王朝後期,戰爭愈演愈烈,基什、烏魯克等邦都曾先後稱霸。基什王麥西裏姆(約前27世紀末葉)為霸主時,曾調停拉伽什與烏瑪之間的邊界衝突。後來,拉伽什強大起來。拉伽什王烏爾南什(約前26世紀中葉)的銘文中說:“地爾姆(即波斯灣的巴林)的船從外國帶給他作為貢物的木材。”這說明他已經控製了波斯灣以外的地區。烏爾南什之孫安納吐姆在位時,征服了許多城邦,他的頭銜為“納姆·盧伽爾”,即蘇美爾諸邦之霸主。至早王朝末期,南部兩河流域形成了兩大軍事同盟,南方同盟(拉伽什除外)以烏爾和烏魯克為霸主,北方同盟以基什為霸主。兩大軍事同盟的形成標誌著獨立的小邦開始向地域性的統一王國過渡,反映了南部兩河流域的統一是曆史發展的趨勢。

在城邦爭霸戰爭過程中,城邦內部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長期的戰爭使大批公民破產失地,人口也急劇流失。據估計,拉伽什王恩鐵美那在位時,拉伽什隻有3600名公民。同時王權在戰爭中不斷擴大,國王和以祭司為代表的貴族之間的矛盾也很尖銳。在拉伽什城邦,烏爾南竹王朝末王恩南納社門執政僅四年,就被高級祭司恩涅塔爾吉(約前24世紀上半葉)推翻。但是,恩涅塔爾吉和其子盧伽爾安達(約前2384~前2378年)上台後,顯然背叛了祭司貴族的利益,而成為專橫的君主。據《烏魯卡基那改革銘文》記載:盧伽爾安達侵吞神廟財產;向高級祭司征收貢稅;加強對神廟勞動者的監督和剝削;廣大平民也遭受官員的橫征暴斂。盧伽爾安達的暴行加劇了拉伽什城邦內部的社會矛盾。

在這種形勢下,貴族出身的烏魯卡基那(約前2378~前2371)推翻了盧伽爾安達,上台執政。烏魯卡基那執政期間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主要內容是廢除盧伽爾安達時期的“弊政”。烏魯卡基那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緩和城邦內部的矛盾,以加強城邦政權對奴隸實行專政的職能。他采取了一些有利於平民的措施,但大多是以不觸動奴隸主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為前提的。例如,他禁止貴族用賤價強買平民的房屋、牲畜等,實際還是容許兼並,平民最根本的土地問題並沒得到解決。另一方麵,烏魯卡基那廢除向祭司征收的重稅,製定給予祭司的口糧和開支的新定額,特別是把神廟地產歸還神廟,從而增強了祭司貴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權。這就說明,改革具有向以祭司為首的貴族妥協並維護其利益的一麵。當然,烏魯卡基那采取的某些措施如減輕平民負擔、興修水利等,對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

烏魯卡基那執政僅八年,烏瑪王盧伽爾紮吉西就率軍入侵拉伽什,殘酷地洗劫了這座城市。烏魯卡基那的改革徹底失敗。盧伽爾紮吉西又戰勝了其他一些城邦,大有統一蘇美爾之勢。但是就在他的統治時期(約前2371~前2347年),北方的阿卡德興起,擊敗盧伽爾紮吉西,統一了南部兩河流域。

4曆史舞台上的閃族

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史中,阿卡德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曾統一了兩河流域,開創了閃米特人成為兩河流域主導民族的曆史。

公元前30世紀初,一個操閃米特語的沙漠遊牧部落來到了兩河流域的北部,他們在阿卡德建立了國家,這些人後來便被稱為“阿卡德人”。阿卡德人身材高大,皮膚黝黑,臉長鼻鉤,蓄有黑色胡須,而且十分驍勇善戰。公元前2371年左右,阿卡德人在薩爾貢一世(前2371~前2316年在位)的領導下進入蘇美爾人的烏魯克王國,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薩爾貢帝國。他們的到來,結束了蘇美爾人在曆史舞台活動的曆史,使閃米特人從此成為兩河流域的主導民族,繼續創造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曆史。

閃族的開國之君、阿卡德王國的創立者薩爾貢一世是閃米特民族史上第一位傑出的領袖,也是美索不達米亞曆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關於薩爾貢的身世,還有一個曲折動人的傳說呢。

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4世紀,幼發拉底河畔的基什。有一天,基什王宮的挑水夫在河邊挑水時發現河中漂著一個塗了瀝青的蘆葦筐,筐內裝著一個被遺棄的男嬰。挑水夫可憐這個男孩,把他從籮筐裏抱起,收養了他。而誰能想到這個曾經被拋棄、隨時可能葬身水底的嬰兒將成為被我們所銘記的偉大國王——薩爾貢呢。傳說他本來出生於幼發拉底河畔的阿吉利那尼城,母親是一位高級祭司,然而父親卻不知是誰。由於當時王國規定不許女祭司懷孕生子,因此薩爾貢的母親偷偷生下他之後,隻得把他放在葦筐中,送入幼發拉底河,任其漂流,祈求得到上天的救助。

薩爾貢在挑水夫家裏平靜地長大,在養父的推薦下做了王室的園丁。後來薩爾貢得到國王烏爾薩巴巴的賞識,成為國王的近臣,職位是持杯者。持杯者是當時的高級官員,負責國王日常的起居飲食和宮廷大事的處理。有一天夜裏,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愛神伊南娜的幫助下,取代了國王烏爾薩巴巴,登上了國王的寶座。第二天,薩爾貢便把昨夜的夢詳細地向烏爾薩巴巴描述了一遍。烏爾薩巴巴對此惶惶不安,他害怕這是神給薩爾貢的啟示,他不甘心就這樣把王位讓給一個不相幹的人,不願意就此放棄國家的最高權力。

為了消除顧慮,保住自己的寶座,烏爾薩巴巴想方設法地要把薩爾貢除掉。據說在愛神伊南娜的幫助下,薩爾貢幾次將臨頭的災難一一化解。最後,種種伎倆均不奏效的國王烏爾薩巴巴設了一個借刀殺人的圈套。他振薩爾貢給烏魯克國王盧加爾紮吉西送一封信,而信的內容卻恰恰是暗示盧加爾紮吉西見信後馬上將信使殺掉。在伊南娜的佑護下,大難不死的薩爾貢再次逃脫暗害。後來,烏爾薩巴巴在一場戰役中向盧加爾紮吉西投降。國王的賣國行徑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全國人民群起而攻之。薩爾貢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會,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國王,最終登上基什國王的寶座。

薩爾貢上台之後,立刻開始了東征西討的戎馬生涯。在北方,征服了兩河流域北部的蘇巴爾圖,還進軍到小亞細亞的陶魯斯山區及地中海東岸地帶;在南方,降伏烏爾,征伐拉伽什,幾乎將蘇美爾城市毀於一旦;在東方,遠征埃蘭,掠取蘇撒等城市。

經過數年的南征北戰,薩爾貢終於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阿卡德王國,並自稱“天下四方之王”。從此,各邦混戰不休、民不聊生的局麵宣告結束,天下統一。

在隨薩爾貢四處征戰和建立國家的過程中,阿卡德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昔日居無定所的遊牧民逐漸放棄了原來的生活方式,擇地定居下來。他們丟棄了帳篷,建起了磚房,開始從事農耕和商業活動。他們從蘇美爾人那裏學習並發展了楔形文字,采用了蘇美爾日曆、度量衡、數字係統和行政管理的方法。於是,阿卡德人漸漸淡忘了昔日沙漠的遊牧生涯,淡忘了馬背上的武藝,漸漸為擁有先進文化的被征服者所同化,在文化上最終被被征服者所征服。阿卡德人也逐漸與蘇美爾人融為一體。

結果,阿卡德人在安逸的城市化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征戰的銳氣,國家也開始衰落,公元前2191年被另一支閃族遊牧民庫提人所滅亡。此後,蘇美爾人重振雄風,恢複了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控製。烏爾王烏爾納木在公元前2113年統一了南部兩河流域,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烏爾納木也因頒布了世界曆史上第一部法典《烏爾納木法典》而名垂青史。不過,這隻是蘇美爾人短暫的也是最後的輝煌。公元前2007年,最後一個蘇美爾人建立的國家被來自東部的埃蘭人滅亡。自此,蘇美爾人退出了文明史的舞台。閃族人完全取而代之,他們繼承了蘇美爾人的文明成果,建立了兩個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步步推向高峰。直到被波斯征服之前,閃族人作為主角一直活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曆史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