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巴比倫叛亂平定之後,西拿基立又將注意力轉向西方,接著,敘利亞、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和猶太國都遭受了同樣的浩劫。在狂暴的亞述人所到之處,城市相繼淪陷。
獅城尼尼微亞述國王辛那赫裏布(前705~前681年)統治時期,亞述帝國的征服活動達到了頂點。據史載,他的輝煌戰績包括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了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頭羊以及208萬個俘虜。為了紀念他的軍事勝利,辛那赫裏布在底格裏斯河上遊建造了一座華麗的新都城尼尼微,在那裏傾力建造—座“舉世無雙”的宮殿,作為他輝煌成就的“紀念碑”。尼尼微城城牆周長75英裏,城內存許多壯觀的神廟和至少包括71個房間的王宮。辛那赫裏布的王宮建在城市西部,占地25英畝,底格裏斯河支流從宮廷附近流過。宮殿建築在人工平台之上,宮牆用雲石建成,外部飾以精美的浮雕。建造宮殿用的黎巴嫩雪鬆,是古代西亞最名貴的木材。亞述宮廷建築高大雄偉,極盡壯麗,遠非巴比倫王宮可比。宮殿設計裝飾的每一個細節都在說明西拿基立的偉大、統治地域之遼闊以及穩固的權力。
亞述衰落亞述王伊薩爾哈東(前680~前669年在位)統治期間,繼續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版圖幾乎囊括整個文明世界的亞述帝國。在他之後,亞述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新巴比倫王國與伊朗高原的米底人聯合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曾在美索不達米亞曆史上稱雄一時的亞述帝國滅亡。
關於龐大的亞述帝國戲劇性的滅亡,史學家提出了種種解釋。據說在亞述最後一代國王巴尼拔統治時期,就已經顯示了種種征兆。這位亞述王得了一種怪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每天都向神祈禱:“神啊,求你憐憫我這個罪人,使我重見天日吧!”但是神並沒憐憫他,不久他便死去了。有人說,亞述巴尼拔的死,預示著亞述帝國的崩潰。
其實,亞述的滅亡有其一定的曆史必然性,可以說,這是亞述黷武主義的悲劇。首先,亞述是靠武力和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很多地區鞭長莫及,無法行使有效的統治,其帝國大廈的根基是極不穩固的。其次,亞述人的殘暴統治必然激起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強烈反抗,因而危及帝國統治。另外,亞述王室內部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也是帝國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
亞述的敵人在亞述強盛時曾經是他的犧牲品,而今對於亞述的滅亡他們倒是正中下懷。無疑,他們同意希伯來先知的看法:“這是素來歡樂黯然居住的城,它心裏說,惟有我,除了我之外再沒有別的。現在何等荒涼,成為野獸躺臥之處。凡經過的人都必須搖手笑它。”
3新巴比倫帝國
新巴比倫帝國的崛起迦勒底人
奏響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史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樂章。公元前7世紀末,西部沙漠的又一支閃族人遷入巴比倫,他們就是迦勒底人。公元前626年,他們的首領波帕拉薩爾在巴比倫自立為王,建立了新巴比倫王朝,演繹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史的最後一段輝煌。
從公元前605年~前539年,這個城市短暫的繁榮還不足70年。在這個時期一半以上的時間裏,巴比倫都是在強大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之下的。他製訂了雄心勃勃的建設計劃,將他的都城建成了眾神賜福之都巴比倫。
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7世紀後半期,亞述帝國由於內亂外患,迅速走向衰落。居住在巴比倫地區南部的迦勒底人,在首領那波帕拉沙爾的領導下,聯合北方的米底人,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亞述的都城尼尼微,滅亡了亞述。那波帕拉沙爾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第一位國王。公元前605年8月,老國王那波帕拉沙爾去世,尼布甲尼撒(前605~前555)即位。
尼布甲尼撒是新巴比倫王國最偉大的皇帝,美索不達米亞曆史上最為傑出的人物之一。他的聲名可與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相提並論,在《聖經》中也有關於他的事跡的記載。尼布甲尼撒統治的40餘年間,他的統治力及千裏,威震四方。他的軍隊攻陷了腓尼基商港,打敗了埃及,洗劫了耶路撒冷,把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淪為“巴比倫之囚”,使巴比倫的勢力擴展到地中海之濱。在他統治時期,巴比倫的軍事、政治、文化都發展到頂峰。尤其使尼布甲尼撒聞名於世的,是他在城市建設方麵的成就:他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重建了毀於戰火的巴比倫城;重建了鶴立雞群的馬爾杜克神廟和聞名遐爾的伊什塔爾門;建造的巴比倫空中花園被希臘人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在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達到了空前的鼎盛階段。在他死後不久,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輝煌樂章逐漸走向尾聲,從此失去了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巴比倫之囚公元前601年,3年來一直臣服於尼布甲尼撒的猶太國王約雅敬,脫離了巴比倫,投向了埃及的“懷抱”。尼布甲尼撒在聽到猶太國王反叛的消息之後,大發雷霆,發誓要踏平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約雅敬死去,他的兒子約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認為進攻猶太王國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攻向耶路撒冷。經過兩個多月的圍攻,在猶太內部親巴比倫派的推動下,猶太國王帶著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廢黜了約雅斤,封約雅斤的叔叔為猶太王,並為其改名西底家,讓他宣誓效忠新巴比倫王國,不得反叛。然後下令將猶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員和猶太的能工巧匠一齊押往巴比倫。臨行前,又下令部下對耶路撒冷的神廟進行洗劫。
公元前588年,埃及又向巴勒斯坦地區發動了新的進攻。猶太國王西底家和這一地區其他臣服於新巴比倫的小國,這時紛紛起來響應埃及人。先知耶利米和一些親巴比倫的猶太大臣,不同意西底家向埃及靠攏的做法,勸他不要反對尼布甲尼撒。但是,這一次猶太反對新巴比倫的力量顯然占了上風。不久,暴怒的尼布甲尼撒又率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發動了第二次圍攻。這次圍攻曆時18個月,雖然猶太王國的人民進行了殊死抵抗,但由於饑荒和內部分裂,耶路撒冷終於在公元前586年被攻陷。
尼布甲尼撒對反複無常的猶太國王無比痛恨,下令在猶太國王西底家的麵前殺死了他的幾個兒子,然後又剜去了西底家的眼睛。耶路撒冷全城被掠一空、城牆被拆毀,神廟、王宮和許多民宅被焚燒,耶路撒冷成了一片血與火的海洋。最後,尼布甲尼撒下令將國王與其他被俘的顯貴和百姓一起全部流放到巴比倫。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
這場苦難成了猶太人永遠揮之不去的慘痛記憶。當時,在猶太難民中有一首《被擄於巴比倫者之哀歌》,抒發了猶太人家破國亡的痛苦心情,令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