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方舟和蘇美爾神話的淵源關係,是19世紀70年代發現的。19世紀50年代初,大英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花了多年時間,把從尼尼微發現的24萬多塊楔形文字碑分類釋讀。一位叫做喬治·史密斯的亞述學學者一天在考察一堆破碎的石碑時,他偶然讀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碑文記載了古巴比倫時期,上帝派大雨和洪水來懲罰邪惡有罪的人類時的情景。在那次大災中,一個人造了一隻木船,載上家人和許多動物,在洪水中幸存下來。史密斯意識到,碑文記載的故事極像《聖經·創世紀》中描述的《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他的這一發現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當時英國的基督徒把《聖經》奉為天書,認為它是神的啟示,難以接受諾亞方舟來源於蘇美爾神話的事實。可惜的是那塊有關洪水故事的碑已破碎,史密斯也因此無法提供巴比倫故事的全文。於是一家叫《每日郵報》的倫敦報紙派史密斯去尼尼微找回破裂碑文的殘餘部分,有史以來的奇跡般的巧合出現了,史密斯竟然在不到一星期的時間裏就找到了那塊遺失碑文的其餘部分。由此,史密斯發現了《聖經》中諾亞在《蘇美爾史詩》中的原型齊烏素德拉。
20世紀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吳雷在烏爾城進行考古發掘時,意外地在古城牆遺址之下7公尺深處發現了震驚世界的烏爾王陵。王陵距今約4千年之久,藏有大量稀世珍寶。接著,他又在地下13米的深處發現洪水泛濫留下的流沙和淤泥,厚度約3米多。這樣厚的沉積層,它的沉積時間據推測要3百多年之久。在這個地層下麵,則是另一個不同民族的居民留下的遺跡。這說明在遙遠的古代(約5600~5900年前)曾經有一次持續時間達幾百年之久的大洪水毀滅了當地原始先民的家園。這些原始先民現在被稱為歐貝德人,他們雖沒有被大洪水全部消滅,但也是所剩無幾了。洪水消退之後,另一個民族來到兩河流域定居,他們就是後來創造了人類最古老文明的蘇美爾人。這場浩劫的記錄,長期保留在蘇美爾人的傳說中。因此,在蘇美爾曆史文獻《蘇美爾王》中,也有大洪水的記載,並且把這次大洪水作為蘇美爾曆史的新起點。可以說,這些傳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反映了遠古時代的真實曆史。當然,它也被祭司們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把大自然對人類的征罰變成了神對人類的懲罰,以此證明人類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神的統治。
充滿詩意的《遠征記》
公元前11世紀左右,古巴比倫王國被赫梯人所滅,自此兩河流域陷入了長期的混戰狀態。此時,巴比倫北方的亞述開始崛起,經過幾百年的苦戰,終於擊敗所有對手,建立了亞述帝國。
亞述帝國的建立,與薩爾貢二世(約前721~前705)的野蠻好戰是分不開的。
薩爾貢二世在位時,亞述最強大的敵人是烏拉爾圖王國。公元前714年,他親自率領大軍進攻烏拉爾圖,大軍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烏拉爾圖國王薩杜裏二世兵敗自殺。亞述軍隊殲滅了敵軍主力,毀滅了烏拉爾圖主神哈爾基神廟,占領大片領土,奪得大量財富、人口而還。
關於這次遠征,薩爾貢二世有一篇充滿詩意的遠征記,它是世界最早的軍事文學作品之一。遠征記描寫他的龐大軍隊行軍揚起的灰塵,好像天邊的烏雲,遮天蔽日;他的軍隊士氣高昂,好像怒吼的雄獅,威震百獸;他的軍隊英勇殺敵,好像飛蝗吞噬莊稼,幹淨徹底。的確,經過幾百年連續不斷的征戰,亞述已經鍛煉出一支鋼鐵般的強大軍隊。這支軍隊兵種齊全,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工兵、水師等部隊。軍隊裝備精良,進攻性武器為鐵兵器,防禦裝備有盔甲、盾牌。工兵裝備有撞城器,這種武器猶如現代的坦克,隻是這種“坦克”不能發射炮彈,隻能以觸角去撞毀敵人的城門或城牆。還有坑道兵,專門挖洞破壞敵人的城牆。據國外學者研究,亞述帝國是世界最早掌握淬火技術和全麵地、大規模地使用鐵兵器的國家。亞述正是依靠這樣強大的軍隊和先進的兵器,才得以在西亞地區所向無敵的。
薩爾貢二世在消滅烏拉爾圖王國之後,又出兵征服了伊朗的米底(今哈馬丹)地區。伊朗曆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有賴於他的遠征記才得以保存下來。
薩爾貢二世像阿卡德王薩爾貢那樣,也是個出身不明的人物。他可能是亞述王提格拉特帕拉薩三世的次子,在其兄被神廟祭司集團暗殺之後繼位為亞述國王。但也有人認為他並非王族,而是依靠武力篡奪了王位。
薩爾貢二世上台時,正當亞述內外交困之際,以國王為首的軍事官僚集團和以神廟祭司為代表的工商業貴族勢力發生了衝突。各附屬國紛紛起而反抗,便亞述帝國的統治搖搖欲墜。因此,他上台之後,對內改變其父片麵支持軍事官僚集團的政策,以大量授予城市自治權的手段籠絡神廟祭司,建立以軍事官僚和神廟祭司集團為支柱的專製王權,鞏固了內部的統治。
薩爾貢二世是亞述帝國最有名的征服者,但他對被征服地區的政策有很大改變。他把亞述曆代諸王對被征服地區實行的殘酷的屠殺政策,逐步改變為強製移民政策,企圖誘使被征服地區人民停止反抗。
公元前713年,他下令軍隊進攻耶路撒冷城,軍隊將領拉伯沙基就向城裏的猶太居民喊話:
“你們要與我和好,出來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果子,喝自己井裏的水。等我來領你們到一個地方,與你們本地一樣,就是有五穀和新酒之地,有糧食與葡萄之地,有橄欖樹和蜂蜜之地。好使你們存活,不至於死。”
可是,他的這種欺騙性宣傳並不奏效,因為對於被征服地區的人民而言,被強製背井離鄉遷移到異國他鄉也是巨大的災難。因此,被征服地區人民仍在頑強抵抗,亞述的屠殺政策也沒有停止。他們把當地壯丁全部殺死,村鎮徹底毀滅,婦女兒童則作為戰俘強製遷往他鄉,充當王室農莊的勞力。
亞述這種極端殘酷的政策,也許是由於亞述人的極度自卑所致。因為他們自知比西亞其他國家落後,就對文明程度較高的被征服者采取野蠻的報複手段,企圖以此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公元前705年,薩爾貢二世死於遠征伊朗的戰爭中,但記錄他遠征軍事的文學作品,卻流傳至今。千古風流功與過,任憑後人說。
人類最早的地圖
20世紀末期,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北部的約爾根特佩發現一幅公元前2300年製作、現已磨損的小塊地圖。從地圖上可以看到一片地區,四周為小丘環抱,一條運河或水道從中穿過,而且標出了被占用的土地的位置——在地圖中央用楔形文字標明了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的麵積。這塊泥版上的文字多已損壞,無法辨認,但周邊代表東南西北的字樣還清晰可見,使之成為迄今發現的有地圖基本特征的世界上最早的地圖。
美索不達米亞人繪製地圖最初是為了土地交易。在隨後的2000年裏,美索不達米亞又出現了種類繁多的地圖和平麵圖。地圖可分為三類:一是主要包括耕地、城牆和運河的圖,這些都是為土地交易而繪製的土地平麵圖;二是城鎮圖;三是世界地圖。
美索不達米亞人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反映在他們製作的粘土地圖上。在公元前600年前後巴比倫的一塊泥版上,刻下了巴比倫人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世界地圖。從這幅地圖上可以看到巴比倫四周有多個毗鄰國家,已知的世界則為一個環形海洋所包圍。海洋的外側是一些偏遠地區,如“見不到太陽的土地”等,在圖例上還有棲息在這些偏遠地區的神獸的名稱。從中心向下延伸的平行線代表幼發拉底河。在與之交叉的長方形中標有另一個長方形,代表伊拉克南部的沼澤地區,旁邊是呈角狀的波斯灣。那幾個小圓圈代表巴比倫周邊的國家,其中包括亞述、烏拉爾圖(亞美尼亞)和伊朗西部地區。這幅圖畫得極為簡略,其主要目的就是為子顯示位於世界邊緣的與巴比倫相關的4個地區。這4個地區是用從環形海洋伸出的三角形表示的,三角形裏的說明文字對棲息在那裏的神獸作了描述。從整體上看,這幅地圖與兩千年後中世紀歐洲製作的地圖極為相像。
藝術
巴比倫的最早藝術品可追溯到新石器—青銅時代,在歐貝德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彩陶。
巴比倫藝術的功能主要是為宗教和王權服務,藝術的內容也都是對神和國王的頌歌,其處理手法也往往受到宗教和王權的種種影響和限製,始終具有相當嚴肅的形式感。藝術的形式常常隻限於說明神和國王的權威,而將普通人的個性描寫降低到最不重要的地位。
1音樂藝術
考古發現表明,音樂在米索不達米亞人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種休閑活動的早期實物證據幾乎全部是樂器,巴比倫堪稱是大批樂器類型的發祥地。1922年,考古學家伍利在烏爾國王墓葬群發掘出土了一批公元前3千年的樂器,堪稱精美絕倫。其中最有名的是從舒伯·亞德女王墓中出土的一架豎琴。琴架用天青石和金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