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建築——世界上第一座城市
1巴比倫城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南80公裏希拉城的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古代城市遺址,它就是象征著兩河流域文明的巴比倫城遺址。
巴比倫城位於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帶,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最接近之處,堪稱兩河流域的明珠。在阿卡德語中,巴比倫便是“神之門”。它處於兩河流域交通要道之上,是南來北往、東西交流的商旅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如此,在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之後,它才能由一個小小的村落迅速發展為巴比倫城邦的都城,進而成為漢謨拉比大帝的都城。從此以後,巴比倫一步一步發展為古代世界最宏偉的城市,領導古代西亞文明達兩千年之久。
但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巴比倫遺址,並不是漢謨拉比大帝時代的巴比倫城。這座城市在公元前7世紀亞述王室內戰中,已經被辛那赫裏布徹底毀滅了。它的城牆被鏟平,神像被掠走,房屋被燒光,居民被強製遷移到亞述帝國各地。亞述王阿薩哈東即位後,開始重建巴比倫。被強製遷移到外地的居民回來了,著名的埃捷明納卡寺塔——巴比倫塔,就是在此時修建的。不過,阿薩哈東的重建隻是個開頭。整個巴比倫城的建設,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才最後竣工的。所以,我們今天見到的巴比倫遺址,乃是新巴比倫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年曆史。
巴比倫全盛時代的富強,在兩河流域乃至整個古代世界,堪稱舉世無雙。“曆史之父”希羅多德遊曆巴比倫時,這座城市已經度過了它最輝煌的時代。但是,希羅多德仍然寫道:“就其壯麗而言,它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城市難以相比的。”
當時的巴比倫城,建築物燦爛輝煌,到處是壯麗的宮闕廟宇,高聳入雲的寺塔。但是,這些雄偉的建築,隨著歲月的流逝,都被風沙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直到上世紀初才被德國考古學家發掘出來。
考古學家在巴比倫最早發現的是巴比倫城牆的殘垣敗磚。這道城牆是尼布甲尼撒時期修建,用來保衛城內神廟和宮廷的。它又稱內城牆,由煆燒過的大磚砌成,灰泥用的是瀝青,又叫石漆。城牆很寬,頂部足可供一輛四匹馬所拉戰車轉身。城牆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堅固的堡壘,用以加強城市的防禦功能。內城牆三麵有深深的壕溝和土城環繞,可說是固若金湯。特別是西城牆屹立在幼發拉底河岸,不但是抵禦外來敵人入侵的天然工事,也是一條堅固的大堤,用以保護城市不受洪水泛濫之害。著名的馬都克神廟、巴比倫塔和王宮,都沿著西城牆而建。
在西城牆中段,有一座世界曆史上最古老的大石橋,把幼發拉底河兩岸的市區聯係在一起。如果你站在石橋上向西眺望,巴比倫雄偉的建築便盡收眼底,必定會從內心驚歎它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城市。整座城市占地達2100英畝,一條長約18公裏、高約3米的城牆圍繞著整個城市。
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巴比倫有100座城門,每座城門都用青銅做成。但是,根據考古發掘判斷,巴比倫內城大概不超過10座城門。如果加上新城和外城,也不會超過20座城門。他大概是把市區許多社區的小門也算在其中,這樣就可能有100座城門了。因為當時巴比倫的居民是分族而居、分行業而居的,每個居住區自成天地,並且有牆和小門與其他社區分開。猶太人和希臘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社區,各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管理機構,負責日常事務。因此,巴比倫的行會組織,恐怕也是世界最古老的。
離巴比倫內城牆不遠有一道外城牆,它主要是戰時供城外居民入城避難使用。內外城牆之間,是一般市民居住的區域,青樓酒肆、商號當鋪、百戲伎藝、各行各業閑雜人等,大都居住在這裏。所以,這裏也是巴比倫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
巴比倫最宏偉的城門,是供奉伊什塔爾女神的北門,名叫伊什塔爾門。城門本身有前後兩座,每座城門旁都有堅固的碉堡。城門用煆燒的磚砌成,灰泥用的是瀝青。城牆表麵鑲有堅如磐石的琉璃磚,上麵有各種淺浮雕,如公牛、雄獅、長頸鹿、龍等等。
伊什塔爾門前有一條寬闊的大道,寬約24米,長約幾百米。這條道路在當時是供宗教遊行用的,所以又稱為“聖道”。大道兩旁城牆也鑲有琉璃磚,上麵有各種各樣的淺浮雕,頂部有許多箭樓。這條大道的地麵鋪著白色和玫瑰色石板,平常主要供節日慶典舉行遊行之用。當巴比倫每年舉行新年慶典之時,神廟祭司抬著馬都克神像和其他神像遊行,就要經過這條大道。因此,它可以說是巴比倫諸神的通道。但是,大道的設計也不完全是為了宗教目的,它也是一個堅固的軍事要塞,如果外來之敵敢於從伊什塔爾門進犯巴比倫,必將葬身於守軍的箭矢之下。
由伊什塔爾門進入巴比倫城,是一條筆直的大街。它將王宮、巴比倫塔和馬都克神廟連接在一起。尼布甲尼撒的王宮堅固厚實,不亞於城牆。不過,這種厚實的建築物並不是為了抵禦外敵,而是為了抵禦當地夏季高達50℃的高溫。為了盡可能減少熱浪的襲擊,宮牆厚達3米,3個拱門都向北開,使陽光難以直射內殿。普通居民的房屋根本沒有窗戶,僅靠從天井中射入的陽光供室內照明。
經過曆代統治者的努力,巴比倫變成了一座堅如磐石、難以攻克的城市。但是,它可以擋得住外敵的進攻,卻防不住內奸的叛變。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在巴比倫祭司集團的裏應外合下占領巴比倫城,巴比倫開始失去往日的輝煌。此後,巴比倫在經濟上雖然還持續了上百年的繁榮,但是在政治上的地位卻—落千丈。
亞曆山大帝國崩潰後,巴比倫成為繼業者的戰場,水利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農業凋敝。據《巴比倫編年史》記載,當時的巴比倫“哀鴻遍野,餓殍遍地,人民易子相食”。塞琉西王朝初期,城市附近農田日益沙漠化,居民逐漸轉移到附近的新都塞琉西亞城。再後來,滾滾黃沙完全掩蓋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
2獅穴尼尼微
尼尼微城在巴比倫城北部500多公裏處,位於底格裏斯河與大紮卜河交彙之處。它是亞述帝國最強盛時期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的城市。
尼尼微位於兩河流域北部交通要道之上,底格裏斯河從城市東邊緩緩流過。這裏的河麵寬度約150米,這在世界上算不上什麼大河,但在西亞水源奇缺之地,已算是很大的河流了。因此,在這一帶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城市,如亞述古都亞述城,新亞述的都城卡拉和杜爾·沙魯金。
尼尼微最早的建築,出現在公元前12世紀末提格拉帕拉薩一世時。這位國王不僅能征善戰,威名赫赫,而且在國內大興土木,修建城池宮室。他修複了古都亞述城的許多神廟、寺塔,廟中還附設有圖書館。他在尼尼微城修建了許多幽雅的公園,並從底格裏斯河的支流引水入城灌溉,使尼尼微變成一座美麗的城市。不過,在辛那赫裏布即位之前,尼尼微隻是亞述北部的商業重鎮。那時,亞述的都城先後有亞述城、卡拉城和杜爾·沙魯金。這個時期的亞述國王,不但以武功著稱,也十分重視城市建設。
辛那赫裏布上台之後,將都城由杜爾·沙魯金遷往尼尼微,從此,尼尼微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變成了上古世界的富麗名都,宮殿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都力圖體現帝國的偉大、統治地域之遼闊以及穩固的權力。
辛那赫裏布在尼尼微建築了幾條主要的官道,道路寬敞筆直,戰車可在其間通行無阻。大道兩旁排列著達官貴人與市民的房屋。房屋雖然高矮不一,但都不敢擠占官道。因為亞述國王早有命令,凡擠占官道者一律處以刺刑——將木棍由犯人肛門中插入,直貫於胸前,然後再將插著犯人的木棍豎立於鬧市示眾。
辛那赫裏布的王宮在城市西部,底格裏斯河支流由宮廷附近流過。宮殿建築在人工平台之上,宮牆用雲石建成,外部飾以精美的浮雕和雕塑。其中著名的有吉爾伽美什雕像、人首牛身雕像和亞述保護神雕像。建造宮殿用的黎巴嫩雪鬆,是古代西亞最名貴的木材。亞述宮廷建築高大雄偉,極盡壯麗,遠非巴比倫王宮可比。它的建築技術對後世波斯帝國影響巨大。帕薩加迪和波斯波利斯的宮廷建築,明顯地受到亞述的影響。
然而,尼尼微宮廷建築有一個奇特之處,是古代西亞其他國家沒有的,這就是王家園林的建築。尼尼微的花園眾多,有的種植奇花異草,名貴樹木,供國王遊樂散心之用;有的不僅種植花草樹木,還養著許多猛獸,這就是王家獵場。這些動物都是供國王與臣下狩獵時用的。
在亞述宮廷浮雕中,有許多國王狩獵的場麵,描繪國王獵殺萬獸之王——雄獅的驚險緊張的情形。浮雕中的國王英姿勃勃,或躍馬挺槍,或彎弓射箭,而被獵取的雄獅則凶猛異常。不過,這些雄獅很容易就被國王殺死,因為它們在從籠中放出來之前,很可能已經被餓了好多天,早就有氣無力了。有一位國王就自豪地宣布他曾經殺死過幾千頭獅子。獵場周圍有強壯的士兵守衛,以防獵物逃跑。旁邊有樹木蔥蘢的山丘,供百官臣僚觀看圍獵的情況。圍獵活動結束後,國王要將所獵雄獅獻給諸神以示酬謝。浮雕中就有國王以雄獅獻祭的場麵,反映出狩獵代表“正義的王權必將戰勝邪惡勢力”的意義。不過,王家狩獵活動也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它可以磨煉士兵的紀律和勇敢精神,這正是在和真正的敵人進行殘酷鬥爭時所不可缺少的優秀品質。
在尼尼微宮廷浮雕中,有許多恐怖的場麵反映了亞述軍隊曆次征戰過程中的殘暴行為。旁邊還有銘文解說,把亞述軍隊燒毀城市、搶劫財產、殺死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作為戰功吹噓。
正是由於亞述軍隊的殘暴行為,使尼尼微成了被壓迫人民仇恨的象征。猶太人把它稱為獅子的洞穴和流著人血的城市,詛咒它必定要滅亡。猶太人的詛咒,最後竟又奇跡般地實現了。公元前612年5月,米底和巴比倫聯軍包圍了尼尼微城。艱苦的圍城戰進行了兩個月,最後,進攻者打開底格裏斯河水閘,衝垮了尼尼微堅固的城牆,聯軍乘勝衝入城內。
遺存下的曆史殘跡向後人證明,尼尼微人進行了最後的拚搏,力圖保住他們的家園。但到最後,尼尼微城的居民,除少數軍人拚死衝出重圍之外,其餘全部都被殺死。亞述國王薩拉克在宮中放火自焚,整個城市被徹底毀滅,變成豺狼和野獸的棲息之地。強大的亞述帝國隨著尼尼微的滅亡一起滅亡了,從此再也沒有恢複。亞述的居民,雖然沒有完全被殺光,但是,他們後來被阿拉米居民所同化,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在世界曆史上,像亞述帝國這樣殘暴的國家,這樣悲慘的結局,都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它的滅亡,可以說是咎由自取,沒有人會為之感到悲哀。
3黃金之城哈馬丹
在古巴比倫境內有一座黃金做成的城市,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國家——米底帝國的都城哈馬丹。
哈馬丹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裏,維持著東西方繁榮的國際貿易。據“曆史之父”希羅多德所說,哈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國的創立者戴奧凱斯(約前715~?年)。據說他本來是部落首領的兒子,十分聰明,他為了取得僭主地位,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義,被選為仲裁者。他的美名後來逐漸傳遍四方,於是米底人選舉他為國王,給他修築了一座與國王身份相配的宮殿,建立了一支禁衛軍。隨後,他又強迫米底人給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為自己的新都,它就是今日的哈馬丹。不過,這座城市位於東西方交通要道之上,它的出現可能要大大早於戴奧凱斯時期。關於哈馬丹城的情況,希羅多德也有詳細的描繪。他說哈馬丹城牆厚重高大,是一圈套著一圈地建造起來的。每一圈裏麵的城牆都比外麵一圈要高。由於城市建築在平原上,這種結構對防禦外敵進攻大有幫助。據給希羅多德介紹情況的伊朗人說,哈馬丹的城牆共有7圈,最外麵一圈城牆為白色,長度與雅典城牆大致相等。第二圈是黑色的,第三圈是紫色的,第四圈是藍色的,第五圈是橙色的,第六圈是白銀包著的,第七圈是黃金包著的。戴奧凱斯的王宮,就在鑲著黃金的城牆之內。
根據同時代巴比倫人留下的楔形文字資料和後來的《亞曆山大遠征記》等的記載,哈馬丹城和兩河流域城市一樣,並沒有7道城牆,更沒有金牆、銀牆。根據米底王國初期的情況判斷,哈馬丹城裏可能是分部落或種族而居,每個居民區之間可能有圍牆加以隔開,就好像中古伊朗城市的居民區一樣,也是按部落居住的。哈馬丹的這些圍牆加上宮牆和外城牆,總數可能正好是7道。當然,古代哈馬丹城的街區也可能就和今天的情況一樣,居民區就像蜘蛛網一般,一圈又一圈,圍繞王宮形成了7個包圍圈。不過,由於古波斯帝國時期的哈馬丹遺址至今還沒有進行任何發掘,因此,古代哈馬丹城的情況,今天仍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