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寄居埃及

亞伯拉罕率眾遷居迦南後,希伯萊人開始在此繁衍生息。傳說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生下兒子以撒,以撒次子叫雅各,力大過人,曾同天神角力獲勝,為神賜名“以色列”,意為“同神摔過跤的人”,故希伯萊人又稱以色列人。雅各有12個兒子:流便、麵緬、利未、猶大、以薩迦、西布倫、約瑟、便雅憫、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薩。

公元前18世紀末喜克索斯人攻入埃及時,為迦南旱災和饑荒所困的希伯萊人也隨同喜克索斯人遷徙埃及,到達尼羅河三角洲的歌珊,在此水草豐盛之地從事畜牧,生息繁衍,由雅各12個兒子的後代繁衍擴展成為12個部落分支。但他們的信仰卻與當地埃及人格格不入。公元約前16世紀喜克索斯王朝被推翻,統治埃及的新王國法老把和喜克索斯人同屬閃族的希伯萊人貶為奴隸,強迫其服苦役,從而結束了希伯萊人在當地安居樂業的美好日子。法老不僅處心積慮地虐待這些不同信仰者,而且甚至發布一條殘暴的法令:凡希伯萊人所生之子必須溺死。

統治者的民族排斥,給希伯萊人帶來深重災難,整個民族麵臨滅絕的危險。

摩西率眾出埃及

正當希伯萊人慘遭異族淩辱之際,其卓越不凡的民族英雄摩西應運而生,正是他奠定了古代猶太民族和猶太教創立的基礎。

猶太人在埃及飽受壓迫和摧殘,摩西挺身而出,和他的兄弟阿倫一起,就猶太人的地位問題和埃及法老進行了激烈的談判。

傳說上帝在西奈山授給摩西 《十誡書》,於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開始了他們尋找理想國度的艱難旅程。據《聖經》記載,摩西在西奈山蒙召受命,被上帝賦予拯救希伯萊人脫離埃及苦難的重任,摩西和兄長亞倫經過與法老的一係列鬥爭,終於逃離了埃及。“遷出埃及”意味著希伯萊人擺脫異族奴役的自我覺醒,是古代猶太民族開始形成的一個關鍵性標誌。摩西率眾在途經西奈沙漠時,出於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摩西對恢複偶像崇拜的希伯萊人發動了一場統一信仰的宗教行動。他假借神主耶和華之命在西奈山下與其族人約定“十誡”,作為耶和華與猶太人訂立的約法,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誡”:

一、除耶和華之外,不可信仰別的神;

二、不可為自己雕製和崇拜任何偶象;

三、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

四、當守安息日為聖日;

五、當孝敬父母;

19世紀中葉奧地利猶太人經卷護盾上刻的“摩西十誠”。

希伯萊民族領袖、猶太教創立者摩西。此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現實主義雕塑家多諾泰勒的作品。六、不可殺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盜;

九、不可作偽證陷害人;

十、不可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十誡”奠定了猶太教的理論基礎,使猶太人在精神上統一了起來。猶太人的一神信仰終於在律法保障下,在與種種矛盾的鬥爭中確立和鞏固下來,作為堅實的精神支柱支撐著希伯萊人走出荒野,回歸迦南。

但率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摩西,和他那一代人都未能回到迦南。據《聖經》載,摩西到達約旦河東岸後,登上尼波山的毗斯迦山頂,遠眺上帝“應許”給以色列人的土地後,便溘然長逝。臨死前摩西立約西亞為他的繼承人,來繼承他統領迦南全境的未竟事業。因此對迦南的征服是從約西亞開始的,大約始於公元前13世紀中期。從這一時期到大約公元前 1030年掃羅為王,以色列民族進入士師執政時期,史稱“士師時代”。

士師時代

公元前12世紀初,摩西把希伯萊人帶回了迦南的門口,但他自己卻在進入迦南之前去世了。摩西的繼承人是約西亞,他是一個意誌堅定、足智多謀的領袖。在他的帶領下,希伯萊人又經過七年征戰,逐個擊敗了迦南境內林立的各個土邦,攻陷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殺死了31名土王,征服了除沿海地區和耶路撒冷等少數幾個地方的迦南全境。接下來,約西亞把迦南從南到北平均分給12個以色列部落。從此,直到公元135年被羅馬人逐出巴勒斯坦,希伯萊人在這裏連續生活了1000年;也正是從此時起,他們的命運才同這片土地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征服和定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回到迦南的希伯萊人,逐漸向當地居民學會了農業生產技術,開始從一個遊牧或者半遊牧的民族轉變為一個定居的民族。以色列人與迦南的各部落混居雜處,甚至通婚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新的猶太民族逐漸形成了。

此時,各個部落中出現了一些被稱為“士師”(意為“審判官”或“拯救者”)的部落首領。這些由推選產生的士師既是軍事統帥,又是宗教領袖,平時管理內部事務,解決民事糾紛,戰時則指揮族人作戰,但他們的職位和權力不能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一種軍事民主製度,這個時期也就被稱為“士師時代”。這一時期從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定居迦南,到公元前11世紀希伯萊王國建立,約有200年的時間。《舊約聖經》中《士師記》記載了這段曆史,集中敘述了12位士師的事跡,他們包括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參孫、珊迦、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和押頓。

此時,古老的部落氏族製度開始解體。在北方,10個以色列人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叫“以色列”;在南方,便雅憫和猶大兩個部落組成了另一個聯盟,被稱為“猶太”。各個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常常會聯合起來抵禦外敵,但也不時會發生內部衝突,自相殘殺。以法蓮部落與迦得部落有一次在約旦河兩岸發生了衝突,以法蓮部落有42000人死於同族人的刀劍之下,實力被大大削弱了。《聖經》記載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惟一能保持各部落之間聯係的大約隻有共同的信仰——猶太教。這種割據和混亂局麵持續了大約 200年。

到士師時代末期(大約公元前12世紀後期),來自愛琴海諸島和小亞半島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日益強大。他們從赫梯人那裏學會了冶鐵技術,憑借先進的武器,占領了迦南的沿海地區,並不斷向東擴張,奪占希伯萊人的土地。亞弗一役,希伯萊人損失慘重,連宗教聖物約櫃也被非利士人掠走。外部強敵使希伯萊人麵臨著巨大的危機。

希伯萊人迫切地感到需要結束內部紛爭,團結一致對付外侮。大約公元前1025年,掃羅在迦南建立了統一的希伯萊人國家,都城在便雅憫屬地的基比亞。這樣,士師製度就過渡到了君主製度,統一的希伯萊王國誕生了。

統一的王國

掃羅(約公元前1025~前1013年在位)雖是希伯萊王國的第一任國王,但他的王國依然帶有舊時部落關係的痕跡。事實上他仍然隻是古老的、鬆散的部落聯盟紐織到完善的君主政體之間的過渡人物。而他的繼承者大衛王(約公元前1013~

前973年在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希伯萊君主王國奠基者。他統一了希伯萊人各部落,建都耶路撒冷。作為英明的統帥,他揮師降服非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等外部強敵,在從“埃及之溪”(即西奈的埃拉裏什沙漠綠洲)到幼發拉底河畔之間的遼闊疆域裏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武力征服的同時,積極著手進行軍事、政治和宗教方麵的改革;軍事上,為確保各部落對中央政權的效忠,他建立了一支來自各部落的後備部隊;並把早年追隨他的武士衛隊進行改編,以其為核心,廣招雇傭兵,組成一支強悍的常備部隊;為便於控製軍隊,他把軍隊分成十人、五十人、百人和千人規模不等的各級單位,使軍隊成為其王國政權的有力支持。政務上,他在中央設立元帥、史官、祭司長、書記等官職,協助自己處理國務,而且他的眾子也均被授予官位。宗教上,他大力扶植猶太教,以盛大的儀式把約櫃迎入耶路撒冷。這位文武雙全的治國能手成為猶太史上繼摩西之後的又一位卓越人物,“他把12個部落統一成一個專製君主統治的鞏固國家”。

正是在大衛王文治武功的基礎上,以聰慧睿智而著稱的所羅門國王(約公元前 973~前930年在位)繼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上都取得空前矚目的成就。鑒於大衛統治時期王國版圖已達到最大限度,因此所羅門要做的主要是鞏固王權、增強國力。為完善中央集權,所羅門進一步改組行政機構,增設官職。不但朝廷有了新設的宰相,而且在眾祭司之上

任命撒督為祭司長,實施祭司世襲製。更令人矚目的是,他將全國按地域劃分為12個行政區,每區各設一名總督,主要職責是征收賦稅、攤派徭役。行政區的劃分打破了昔日希伯萊人各部落的地域界限,進一步將民眾百姓納入以國王為中心的國家生活之中。各區總督均由國王直接委派任命,他們都對朝廷負責,國王還時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各地巡行督察。這些政策極大地推進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部落製度的解體進程,逐漸建立起一種以地域為基礎、由國王直接控製的全新的地方行政體係。

在所羅門王的統治下,希伯萊王國經濟發展,國運昌盛,成為當時西亞北非最富庶的奴隸製王國。至此,希伯萊語成為迦南通行的主要語言,迦南成為希伯萊人生息勞作的共同地域,希伯萊人也逐漸變成以從事耕作、園藝業為主的農業居民,形成以猶太教信仰為核心的共同精神文化,古代猶太民族基本形成,其民族國家——希伯萊王國作為民族統一的載體,為古代輝煌的猶太文明奠定了發展的根基。

王國衰落

公元前933年,所羅門去世,其子羅波安即位。以色列民眾對這位新王寄以希望,請求他減輕賦稅,結果卻遭到斷然拒絕。民眾於是轉而擁立反叛的耶羅波安為王,於是以色列統一王國正式一分為二:北方 102個支派歸順耶羅波安,史稱以色列王國或北方王國;南方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仍忠於羅波安的統治,稱猶大王國或南方王國。北方王國存在 200多年,於公元前722年被亞述滅亡;南方王國存在350年左右,於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倫滅亡。從統一王國分裂到猶大王國滅亡的幾百年,史稱王國分裂時期。對於這一時期的以色列人來說,大衛、所羅門時的輝煌興盛已成為曆史,南北兩國自始至終被內憂外患所困,終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使以色列人處境艱難的首先是南北兩國之間的爭霸鬥爭。南北分裂後,雙方彼此敵視,內戰不斷。除了南北之間的戰爭外,南北兩國內部的權力爭奪也削弱了各自的力量。內部傾軋、外敵蹂躪、貧富懸殊、信仰危機日趨一日地加劇了兩個王國的衰敗,並使之最終屈服於異邦統治之下。

對以色列人製造威脅的先後有埃及人、亞蘭人和亞述人。從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的近3個世紀中,亞述逐漸征服了整個西亞。亞述王提格拉·毗列色三世在位時,北方以色列王國隻能依靠向亞述大量進貢才能免遭滅國之災。到了以色列王國最後一位國王何西阿在位時,他不滿於做亞述的傀儡,幾次拒交貢金,並與埃及聯合,試圖擺脫亞述的控製。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為了防止以色列王國對自己構成威脅,同時為日後出兵埃及掃清道路,決定徹底滅掉以色列,於是派出重兵圍困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3年後,即公元前722年,亞述王薩爾貢二世率兵攻破了撒馬利亞,將其夷為平地,北方以色列王國就此滅亡。

北方王國滅亡,其境內10個支派的以色列人被亞述王流放到亞述各地。這10個支派的居民在當地土著宗教、習俗和文化的長久影響下,逐漸和當地的異族通婚雜居,被其同化,久而久之,熔於一爐。這10個支派的以色列人,便從此消失於曆史舞台。這便是以色列曆史上所謂的“失蹤的十個部落”之迷。

相對於北方王國而言,南方的猶太王國存在時間稍長一些,但麵對大國的野心,猶太王國終躲不過任人宰割的命運。它以向亞述帝國稱臣納貢為代價,繼續維持了一百多年,在亞苧與埃及爭霸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新巴比倫聯合米底人擊垮,其對近東的統治也趨於瓦解,南方 的埃及在法老尼科統治下,趁虛而入,興兵北上,約公元前608年,在米吉多一戰中,猶太戰敗,國王約西亞被殺,其子約哈斯即位。但3個月後,即被尼科流放,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被立為猶太國王。同一時期,日益強大的新巴比倫於公元前605年在卡爾赫米什(Calchemish)擊敗了埃及軍隊,取而代之成為西亞的實際統治者。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軍攻破耶路撒冷,立西底家為傀儡國王。10年後,猶太王國反叛新巴比倫,立刻遭到毀滅性的報複:新巴比倫軍隊攻破了猶太王國所有設防城市,並於公元前586年攻入耶路撒冷,將聖殿夷為平地,猶太王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已從此不複存在,淪為新巴比倫的一個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