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神奇的發明創造
1四千年前的電池
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就有了電池?這雖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但它卻是千真萬確的。1936年9月,德國考古學家威爾赫姆·科昂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近郊的格加特·拉布阿村發掘出許多距今2000多年的陶瓷罐。罐口很粗,罐頸覆蓋一層瀝青。有根小的鐵棒插在銅製圓筒裏,圓筒直徑26厘米,高約9厘米,鐵棒高出圓筒1厘米,鐵棒下端塞有約3厘米的瀝青,使鐵棒和銅罐隔離開。經過仔細研究,科昂格認為這一裝置是古代人用過的電池。這些出土的銅罐、鐵棒和陶器是古代使用的電池。隻要向陶罐內倒入一些酸和堿性水,便會發出電來。由於這些古電池是在巴格達近郊地下的石棺內發現的,所以被稱作“巴格達電池”。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大約同一地點還發掘出大量的電鍍物品。可以想象,這些電池的用途之一就是電鍍。然而,這些電鍍品是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物品,比科昂格發現的陶罐電池還要早兩千多年。這意味著某些電鍍技術早在四千年前就已使用,而現代意義上的電鍍技術直到19世紀上半葉才問世。許多人對此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
為了證明科昂格的觀點,許多科學家不斷用仿製品進行通電實驗。1940年,美國工程師格雷仿製了這些陶罐,並在陶罐裏充入葡萄酒、硫酸銅、硫酸堿等古代居民可能作為電解質的液體。奇跡發生了,模型真的發出了電,成功地獲得半伏特的電,並且電池連續工作了18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艾巴利西特做了相同的實驗,也成功地獲得了半伏特的電。隨後他又做電解鍍金實驗:將一個小雕像吊起來,抹上一層金粉水,然後接通仿製的古電池,大約通電2小時後,一尊金燦燦的鍍金雕像出現了。這一實驗終於證實了科昂格的論斷。
如果古巴比倫人能夠使用電得到承認的話,那麼世界上許多關於長明燈的傳說可能就找到了答案。這些長明燈所用的能量可能就是電。
2輪子的革命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是一個神奇的民族,它的許多發明創造對人類曆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蘇美爾人的任何一項發明都無法與他們發明的輪子相提並論。現在社會的每一角落,幾乎所有的產品和工具或多或少要靠輪子才能產生作用。正是有了輪子,才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運輸方式,進而為以後的機械時代奠定了基礎。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人開始用木材和石料製成輪子,用於製陶。最初用於陶器生產的輪子是個厚重扁平的圓盤,盤底的中心凹入,裝在地麵上的石製或木製的圓頂座上,一個製陶的工作台就做成了。在製陶過程中,由於輪子的轉動,工作變得輕鬆方便,而且有助於陶器的形成。很快,這一技術就在兩河流域普及開來。在烏爾遺址裏,就發現不少陶輪的碎片。
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蘇美爾人把輪動原理應用到運輸工具上,出現了世界上的第一輛四輪車,由四頭驢牽拉。起先隻是供國王乘坐或祭祀之用,後來用作戰車。在烏爾出土的“軍旗”上,就繪有多輛戰車和全副武裝的士兵。那時的戰車車輪是用兩塊木料拚成,中間用橫木條固定。這一結構很容易讓人想起漢字的“車”字,但這種車十分笨重。
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輻條式車輪取代輻板式車輪,金屬軸代替木軸,再加上人類馴服了野馬,以前笨重的牛車或驢車終於變成了快捷而輕便的戰車。赫梯和亞述的軍隊就是靠其威力無比的鐵騎戰車橫掃世界。公元前1270年,赫梯軍隊在敘利亞與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二世率領的20000名士兵對陣,赫梯擁有2500輛雙馬戰車,每車乘2人,還有步兵共計17000人。結果是赫梯軍隊大獲全勝。
當然,現在有些人認為車輪並不是由蘇美爾人發明的,而是由中亞幹旱草原的遊牧部落發明的。理由是,廣闊平坦的幹旱草原,比美索不達米亞的沙地,更適合車子的行駛。不幸的是,這些遊牧部落不曾建立城市,考古學家無法對其遺址進行發掘。不過,到目前為止,所有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都證明蘇美爾人發明車輪的可能性最大。
3坦克的原型
亞述軍隊在兩河流域曾經獨霸一時,除了亞述民族的剽悍好戰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先進的軍事技術。亞述士兵的裝備十分精良。公元前1030年,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在亞述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製魚鱗甲。從出土的亞述浮雕中可以看到,那時的亞述弓箭手全身披掛精製的魚鱗甲,頭戴圓錐形銅製或鐵製的頭盔,頸部用魚鱗甲護領加以保護,其防護力之強可與中世紀的騎士裝備相匹敵。亞述軍隊在攻城時使用了號稱“古代坦克”的攻城機。攻城機實際上是一種裝有4到6個輪子的塔形戰車,車的上部包有護甲,保護塔樓上的弓箭手。攻城機裝備兩種機頭,一種是平頭攻城錘,可以摧毀磚石建造的城牆;另一種是一隻粗大的長矛,當攻城錘在城牆上撞開一個缺口後,攻城機隨即進入。在攻城過程中,塔樓上的弓箭手會遭到城上守軍火矢的攻擊。但不用怕,弓箭手可以憑借護甲回擊,而且塔樓上還備有水箱,可以在火矢還未點燃攻城機之前用水滅火。這種攻城機威力巨大,幾乎無堅不摧。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亞述軍隊在公元前9世紀已會利用可充氣的獸皮袋全副武裝地泅水渡河,神不知鬼不覺地發起突然襲擊。
4兩河上的紙莎草船
1930年,考古工作者在烏爾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枚刻著船隻的圖章。據考證,這枚圓形印章已有5000年的曆史。這就是說,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蘇美爾人就已經懂得製造船隻。我們知道,兩河流域木材稀少,那麼,這些船隻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呢?
考古學家根據今天兩河流域的古風舊俗進行了大膽的求證。他們發現,在兩河流域地區,長著數不清的紙莎草,沿岸的很多居民用它來造房子,甚至用來造船。在今天的伊拉克,仍有用紙莎草製造小筏子的習俗,這種小筏子一般用來在淺河區打魚。因此,考古學家認定,5千年前泥版上描繪的船隻,無疑是用紙莎草造的。
這種船隻能經得起風浪嗎?能進行海上貿易嗎?考古學家經過對大量泥版文書的研究,證明遠在4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網,而烏爾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貿易中心。考古學家從今天的巴林等地發現了一些圓形印章,與在烏爾出土的完全相同。此外,在今天波斯灣南端,還出土了記載了購貨清單的泥版,上麵清楚地記錄著這些貨物從烏爾購進。
這些事實都說明當時烏爾的商人確實有穿過波斯灣的貿易活動。而當時載貨的船隻,極有可能就是紙莎草船。經過現代專家的實地驗證,證明這種紙莎草船確實具有載貨能力,同時完全經得起風浪的考驗。
5世界上最早的放大鏡
目前,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現的眾多楔形文字泥版中,有的文字很大,有的文字卻很小,細小得幾乎用肉眼難以分辨。人們對此不禁產生疑問:在遠古時代,蘇美爾人是如何刻畫這些微小的楔形文字的?他們又是如何來閱讀和辨認這些文字的呢?
1853年的一個偶然的考古發現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的答案。當時,英國考古學家萊亞德爵士在古代亞述王國的首都之一尼姆魯德發掘出許多珍寶,其中的一件引起了萊亞德爵士的興趣。這是一塊厚度約025英寸的卵形水晶,表麵光潔,一麵很平,另一麵則呈凸形,外觀像一鏡片。萊亞德爵士拜訪了當時著名的光學專家布魯斯特爵士。經過研究,布魯斯特爵士認為,這個神秘的東西是用來放大或聚集太陽的光線,也就是說,這塊卵形水晶是公元前9世紀的放大鏡或取火鏡。經過進一步的實驗,布魯斯特認為,作為取火鏡,效果不佳,因此,這一鏡片很可能是放大鏡。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蘇美爾人能夠雕刻和閱讀那麼微小的楔形文字。而且,亞述人繼承了蘇美爾人製造印章的傳統並發揚光大,他們的印章更為複雜精密,考古學家隻有使用放大鏡才能看清印章的細微構造。這也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至少是在亞述時期,他們的工匠已經懂得借助某種光學工具來完成他們的工藝品。
影。在4600多年前的烏爾,有一幅名叫《烏爾的軍旗》的鑲嵌畫,就準確地反映了當時君王的生活。
在鑲嵌畫的正麵第一行,烏爾國王身穿羊毛製成的衣服坐在寶座之上,手持酒杯,一邊品嚐美酒,一邊聽樂師奏琴。在他的對麵是烏爾的顯貴,他們坐在各自的椅子之上,高舉酒杯,向國王敬酒。這可能是宮廷宴飲的場麵,或者是國王和群臣日常議事的場麵。
王家宴會吃些喝些什麼?當時的酒類主要有椰棗酒、葡萄酒、啤酒等。其中,葡萄酒生產的時間最悠久,質量也很好,是專門供貴族上層使用的飲料。肉類主要是羊肉。波斯王室文件就多次命令各地必須按時給王宮送綿羊、山羊。此外,還有牛、馬、駱駝、驢和騾子肉。有時,國王和侍從也偶爾出去打獵,捉個山羊、小兔或鳥兒什麼的,就算是山珍了。
2王室服飾
國王和後妃們穿些什麼?在兩河流域最早是穿毛織品和亞麻紡織品。國王穿毛紡織品,不但有《烏爾的軍旗》這幅鑲嵌畫為證,而且還有烏魯伊尼姆基那改革銘文為證。銘文中多次提到剪羊毛收稅問題,可見毛紡織業還是一項重要的稅源。亞麻紡織品是西亞居民主要的衣料,做工精細的亞麻紡織品如果再染上紫色,就成了古代西亞最貴重的衣料,專供王室和達官貴人使用。大流士國王未發跡之前,盡管是波斯將領,也買不起一件紫袍,不得不接受了一位希臘人的贈送。等到他篡奪王位,當上國王之後,他為了報答自己的希臘恩人,竟不惜派出一支軍隊去幫助他奪回失去的政權。
希羅多德說波斯國王喜歡穿米底服裝。這種米底服裝到底是用什麼料子做成的,古人沒有明確記載。現在有人猜測它可能是用中國絲綢做成的。我們從亞述宮廷浮雕可以看出,亞述國王的衣著都是非常挺直平整的,絕無折疊皺紋,這就是毛紡織品衣料的特點。但是在波斯宮廷雕刻中,波斯國王的衣著出現了非常優美的褶紋。這種褶紋完全不見於先前各個時代,但是卻被以後安息、薩珊時期的宮廷雕刻所繼承。一般認為這種褶紋就是用來表示質地輕軟的絲織品的。因為從古波斯帝國起,伊朗就開始從中國進口絲綢。到了薩珊時期,伊朗不僅向中國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還用中國的生絲織成胡綾,向中國和羅馬出口。這種胡綾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絲織品,一床大蚊帳不過一兩重,一件衣服輕薄透明,有如蟬羽。但是,羅馬帝國的貴婦人穿上胡綾招搖過市,就被好勇尚鬥、天性保守的羅馬元老指責為傷風敗俗,禍國殃民了。
3王室狩獵活動
在古代帝王生活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內容,這就是狩的意義。帝王狩獵活動的起源難以查考,但從古代留下的大量吉爾伽美什獵獅圖看來,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了帝王的狩獵活動。這些獵獅圖中描繪的國王與猛獅搏鬥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場麵,通常象征著正義(王權)戰勝邪惡(反王權)。但是,它有時又是確確實實的真實場麵。
古波斯國王也喜歡狩獵。在波斯國王的圓印章中,就有波斯國王獵獅的場麵。但是,這到底是反映波斯國王真的像亞述國王那樣喜歡獵獅,或者是藝術家們簡單地模仿亞述雕刻的風格,已無從判斷了。薩珊時期,國王的狩獵活動不僅見於器物上的雕刻,也見於文字記載。薩珊時期的詩歌中就有國王狩獵的故事。薩珊國王白赫蘭五世(420年~438年)在位初期據說不理朝政,沉湎於狩獵、宴飲、女色、波羅球戲和音樂之中。為了滿足聲色之好,他還從印度請來了吉普賽樂隊。波斯大詩人歐馬爾·卡亞姆就稱他為“善獵野驢的白赫蘭”,還有人幹脆稱他為“野驢王”。這個綽號的得來,可能就是因為他善於獵取野驢。可是,這位國王後來在追逐獵物的時候,卻不幸掉入萬丈深淵中消失了。
狩獵並不僅僅是遊戲,也具有訓練軍隊、寓戰於樂的作用4尋常百姓家
巴比倫百姓的生活與國王
的豪華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到尋常百姓辛·達米克一家去看看他們的日常起居吧。
早晨,太陽剛剛升起,陽光剛剛照亮巴比倫東部的平民區,辛·達米克一家就已經起床,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辛·達米克是馬都克神廟的商人,他的妻子名叫利馬特,是神廟祭司蘇祖布之女。他們有兩個兒子、幾名奴隸,住在東部的神廟管理人員居民區。他們在巴比倫算不上是大戶人家,隻能算是一個中等家庭。
在古巴比倫時期的家庭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內。辛·達米克一起床,就忙著給全家人分派一天的工作:妻子在家做飯,兒子帶領奴隸到地裏去幹活,自己則去市場上為神廟采辦貨物。
辛·達米克家的早餐比較簡單,隻有麵包、鹽、芥末和蔬菜。兒子吃完早飯後,帶著奴隸急急忙忙到地裏幹活去了。他們和所有的神廟服役人員一樣,也由神廟得到了一份服役份地作為自己為神廟服役的報酬。不過,這份土地離城市很遠,下地幹活需要早出晚歸,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