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達米克吃完早飯,梳洗打扮之後,便走出了家門。他的妻子隨即把大門緊緊關上,在家裏忙忙碌碌地幹活。在巴比倫,婦女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如果婦女不努力做家務活,男人可以用“懶惰”、“敗家”的罪名把她趕出家門,甚至判處死刑。婦女如果被發現與人通奸,則要當眾用石頭砸死,或者投入幼發拉底河淹死。因此,巴比倫的婦女平常是緊閉門戶,絕少在外閑逛的。男性則是家庭無可爭執的主人,處處受到法律的保護。
辛·達米克出了家門,沿著神廟管理人員居住的小巷往前走,很快就到了小巷的巷口,這裏有一個小小的柵欄,把這個居民區和其他居民區分開。但是,辛·達米克今天要去的是外國僑民區,這個區在巴比倫港的碼頭附近。
原來,巴比倫的居民是按照職業或民族居住的。每個居住區都自成一個單獨的社區。我們所知道的就有當地居民的社區、希臘人的社區、波斯人的社區、猶太人的社區和其他民族的社區。還有農民的社區、工匠的社區、商人的社區。每個社區的街道都有自己的名稱。
巴比倫每一個社區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天地。社區有自己的自治機構、民眾大會、法院和社區長老。按照法律進行活動。每個社區的入口(街口)有一座柵欄門,把它和其他社區、街道分離開。城市夜生活受到一定限製。每晚夜深人靜之時,門吏就在街上反複高聲呐喊,警告人們趕快回家。隨後,他就把柵欄門鎖上,禁止人們夜間出入,以防出現不測。
外國僑民區有自己單獨的管理機構和特殊的法律地位,有點類似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特區。因為波斯統治者壟斷對外貿易,從中獲利甚豐,對招徠遠客特別重視,也就給予外僑許多優惠。但是,由於民族隔閡和商業競爭的原因,外僑社區與本地居民社區嚴格分開,有如城中之城。而在外僑區的內部,也是按照民族、職業分成許多不同社區,各有自己的首領負責與當地政府機構來往。
古代最早的旅店業、服務業和色情行業,都出現在外僑區。在巴比倫就有外國人開設的旅店、酒店、妓院,專門接待外國人。我們從《漢謨拉比法典》中知道,當時的旅店、酒店很多兼營色情行業,一旦被發現要受到嚴厲懲罰,但外國人不在被懲罰之列。因此,很多有錢的居民,經常跑到外國僑民的酒店中去鬼混。
有一名波斯王子擔任埃及總督,但他從來就不到埃及去上任,而是住在巴比倫,讓管家按時把錢財從埃及送到巴比倫,供他享樂。有些本地的大地主把自己的土地租給農民耕種,自己則住在巴比倫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聖經》就曾把巴比倫比作大淫婦,詛咒它終有一天要滅亡。
辛·達米克在外僑區的香料行為神廟購買了節日慶典用的香料之後,便回到市區。他還要為神廟購買一些祭品,因此又進了本地居民的工匠區。
工匠們以行業為單位,集中居住在同一個社區,各有頭領管理。這種組織類似西歐的行會,但它隻管行政和社會治安,不管生產經營狀況,純粹是社區基層行政組織。
巴比倫的工匠行業很多,大多數工匠都十分注意保守工藝秘密,很少進行技術交流,金屬冶煉、加工行業則更為保守。像各種青銅、黃銅原料的比例,冶鑄的方法,冷鍛鋼的技術和淬火的技術,都是商業機密,屬於嚴格保密、秘不外傳的東西。因此,這些行業就會受到社會的歧視,名聲很不好。相反,巴比倫的玻璃製造業卻非常開放,埃及和巴勒斯坦的玻璃製造技術據說就是從巴比倫傳過去的,反過來又促進了巴比倫玻璃製造技術的發展。
辛·達米克在工匠區轉悠了老半天,終於采購到了神廟慶典用的各種物品。他隨著店裏送貨的小夥計一起,把各種物品送到了馬都克神廟的典禮祭司那裏登記造冊完畢,一天的差事就算完成了。這時,夕陽已經西下,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自己家裏。利瑪特則開始準備晚飯。晚飯吃的有大麥餅、蔬菜和湯。天快黑的時候,辛·達米克的兒子帶著奴隸從地裏回來,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談論家事。巴比倫普通市民,一般每天就隻吃兩頓飯。晚飯過後,辛·達米克點起油燈,全家晚上還要幹活,準備第二天的活計和需要的東西。晚上9點鍾左右,全家開始休息了。勞累了一天的一家人逐漸進入了夢鄉。
日常飲食
距今4000到6000年前,在蘇美爾,麵包和酒已開始大規模製作和消費。
麵包是蘇美爾人奉獻給人類的美食。考古學家從蘇美爾古城烏爾出土了眾多的磚砌爐灶和多眼烹飪灶,時間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蘇美爾人把大麥磨成粉,和成麵團,加入發酵粉,然後進行烘烤。蜂蜜是主要的甜味劑,此外還有椰棗汁。
麵包的發明刺激了酒特別是啤酒的生產。有的學者認為,埃及發展了最早的釀酒業。而實際上,是蘇美爾人最先把酒奉獻給人類的。根據蘇美爾文明時期的泥版記載,至少在6000多年以前,蘇美爾人就已經有了成熟的釀酒技術,比埃及至少要早2000年。據當時的楔形文字記載,蘇美爾人已懂得複式發酵法,用大麥、小麥、黑麥通過發酵製成飲料。考古發掘也已證明,當時有釀酒的作坊,作坊裏有釀酒用的爐子、圓桶和儲存酒的壇子或酒桶。
另外,還發現了喝酒用的一種飲酒管,估計是由於酒裏有一些殘渣,用飲酒管起過濾作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所飲用的這種啤酒,比現在澄清過的啤酒要濃得多,按照今天的說法,富含維生素B12,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
當時酒的種類最主要的有啤酒,其次是海棗酒、葡萄酒、烈酒等。葡萄酒的製作很簡單,不需要任何添加劑,隻要在合適的溫度下,把裂開的葡萄在容器裏放上幾天,就會發酵變成酒。
巴比倫時期,婦女是主要的釀酒者。一般在家裏釀製並銷售,這種家庭小酒館在美索不達米亞很普遍。在《漢謨拉比法典》中,特別提到了以開酒店為業的婦女,可以說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啤酒價格管製法規。法典的第108條和第111條規定:高價出售啤酒的婦女會被扔到河裏;如果容許犯人在她們的酒店飲酒,而不向當局報告,將處以死刑。
酒是美索不達米亞人最喜歡的飲料。蘇美爾人大約要把每年收成的40%用於啤酒製作。普通的神廟雇工每天可以得到175品脫配給的啤酒;地位高一點的人,比如像祭司,每天可以得到5倍於此的配給量。在亞述帝國時期,不斷的軍事勝利,更刺激了釀酒業的發展。在大量的石刻和壁畫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飲酒的場麵。
“葡萄美酒夜光杯”,有了美酒,廚具和餐具當然也要很精美,西方人用的叉子可能也是由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的。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單尖的骨叉。一般認為,叉子是公元4世紀東羅馬帝國時期的發明,在蘇美爾遺址的發現,將這一發明提前了至少2000年。
最近,耶魯大學巴比倫古物陳列館的3塊泥版已被破譯,經證實,這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即偉大的立法者漢謨拉比統治時期的菜譜。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烹飪手冊。菜譜上提到的菜肴有燉肉,和大蒜、洋蔥、肥油、酸奶一起煨熟的小山羊肉,燉蘿卜等。菜譜上的“燉蘿卜”是這樣寫的:不用肉,水開後下肥油,加洋蔥、脊狀荊棘、芫荽、土茴香和卡拉蘇;將韭蔥和大蒜搗成泥,澆在菜上;加洋蔥和薄荷。這裏的“芫荽”就是我們今天常用作調料的香菜,“卡拉蘇”是一種豆子,而“脊狀荊棘”則可能是兩河流域特有的一種調味品。
愛美的女人
需要是發明之母,而愛美之心也是最強烈的發明動因。
考古學家發現,遠在公元前2900年的埃及墓葬中就隨葬了一些香油壇,這應該是早期的香水。根據古巴比倫時期的一些殘存的泥版文獻,證明美索不達米亞也有香水製造業。香水一般是在家庭作坊中製作,有多種香水,有的是芳香的溶液,有的是香油膏。據文獻記載,製作的工序很複雜,估計有一二十道工序,大致也要經過浸漬和提取的過程,而且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另外,古時候美索不達米亞人的香水應用比較廣泛,除了用於化妝品製作,還用於醫療、宗教儀式等。
美索不達米亞婦女對發型之美也有不同的追求,她們的發型藝術異彩紛呈。我們僅從一組蘇美爾婦女的小雕像中,就可以看到婦女發式的多樣性。在該組圖中,圖1的婦女戴著有褶子的亞麻布女帽,僅露出臉部;圖2的婦女梳著像我們現代的垂直披發,頭上戴著一個圓形頭箍;圖3的婦女則戴著一個高高的頭飾,上麵還蓋著一塊帶穗的披巾;圖4的婦女戴著一個巨大的頭盔,下麵露出的鬈發卷成團狀,長至肩胛。
至於其他的美容方法和用品,美索不達米亞也頗具特色。世界上最早的化妝品應屬蘇美爾人創造。在舒伯·亞德女王墓中,考古人員出土了一個貝殼形金色小化妝盒,裏麵有眼影粉、胭脂等一套美容用品。由此可以想象,古代蘇美爾女子眼部的美容方法是在眼睛周圍塗上銻礦石製成的眼影粉,目的是讓眼睛顯得大一點,就像我們今天常做的那樣。項鏈也是女人喜歡的首飾。另外,在巴比倫,男人塗脂抹粉、穿紅戴綠、佩戴首飾也是常見的情況。
服裝式樣也是多種多樣的。男式服裝常見的有腰布形式的服裝,裏麵穿直筒緊身長衫,為對襟樣式,單獨穿著時束有腰帶。女式服裝與男服大體相同,一般多繡有花飾,布料主要是亞麻布。另外還有一種叫“卡烏那刻絲”的布,據考證,這是一種在經線上用緯線結成扣環狀的羊毛織物。
第二希伯萊曆史縱橫談
一、希伯萊文明的源起背景
獨特的民族
希伯萊文明的獨特性與希伯萊民族的獨特性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從民族起源一般意義上來說,希伯萊民族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諸民族的一員,希伯萊人的族長亞伯拉罕就出生在這一地區。從種族上看,希伯萊民族應是閃米族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種族觀念並不是希伯萊民族界定民族組成的惟一標準。其次,血緣關係也不是界定希伯萊人身份的惟一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說作為一種更為重要的標誌,對希伯萊人界定是以信仰為界進 行區分。隻有在信仰上具有統一性的人才被視為希伯萊人。
有人曾對此形象地說希伯萊人是一個“隻忠於一位神,一本書,一種信仰”的民族。這種獨特的、以信仰認同為主要標準的民族認知的做法顯然對希伯萊文明的發展和留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使希伯萊民族成為人類曆史上特別注重信仰的民族之一。
希伯萊民族的獨特性還表現在他們曆史觀的形成上。在希伯萊民族誕生與發展的中東地區生活著眾多民族。其中不少民族是人類早期文明的創造者,例如埃及人、蘇美爾人、巴比倫人等等。千百年來,這些民族的思想深受“輪回規律”的觀念影響和束縛,把曆史看成是與一年四季一樣的現象,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在他們看來,人類的生活規律不過是一種輪回與重複,今人隻是在重複舊人的生活,未來隻是一種對過去的重複。這種認為曆史受輪回規律無情支配的曆史觀不僅使得生活變得單調且無意義,而且對生活充滿深深的憂鬱和悲觀。由於希伯萊民族獨特的經曆,其曆史與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的曆史不同,是在希伯萊民族不斷流散中形成的;再加上希伯萊人是一個很早就失去屬於自己的地域的民族,其曆史的大部分是在與其他民族雜居情況下發生的,地域和疆界對希伯萊民族曆史觀的形成不再顯得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與時間的聯係和對曆史經曆的記憶,從而,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觀念審視人類曆史,創造性地提出了曆史是一種線性直進過程的觀點。這種直進的曆史觀是希伯萊人文化遺產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把曆史解釋成一個內容豐富的、不斷向前發展的運動。這個運動將隨著救世主的降臨而告終——與以前的宗教相比,這是一種真正的革命思想。
在談論希伯萊民族時,人們還常常用“小民族,大聲音”來形容。正是這樣一個“弱小”的民族卻憑借著對民族理想的執著,對自身文化的不斷創造,相信言詞的力量遠勝於刀劍的力量,以其文化上的成就在世界文明領域發出其巨大且影響深遠的聲音,讓世人深切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成為中東地區惟一在上古時期就創造出光輝燦爛文明、對世界的進程產生巨大影響,並且以“一以貫之”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民族。同時,也更從反麵印證了希伯萊民族異於其他民族的強大生命力與創造力。
獨特的信仰
希伯萊文明對世界的最重要貢獻之一當屬他們所奉獻出的《聖經》。從本質上說,《聖經》是一部記錄著希伯萊民族信仰體係的書。從曆史和發展的角度出發去審視希伯萊人的信仰,人們不得不承認它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種創新,一種進步。這種創新和進步主要表現在代表著希伯萊人信仰的精髓——一神論和契約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