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萊人生活的早期時代是一個以多神教為準繩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世界由眾神掌管,每個神祗都有自己相應的勢力範圍,世界因而呈現一種無序、分散、對立狀態。加之每個民族、每個部落,甚至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神,民族、部落和個人隻能被動依照自己的神的旨意和倫理道德各行其事,社會因缺失統一的倫理道德標準而失去應有的秩序。希伯萊民族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造性地提出一神論的觀念。在希伯萊人的眼裏,它不僅是惟一的神,而且是一個全知全能、不生不滅、永恒存在、創造了宇宙萬物並主宰著這個宇宙的神。一神思想的提出在當時無疑是一項劃時代的成就,是人類思想的一種獨特的躍進。根據一神論思想,神不僅創造了自然界和自然界的秩序,而且創造了世人應當遵守的倫理道德以及與倫理道德相應的社會秩序。這樣一來社會便具有了統一的評判標準,從而使建立起一個公正的社會成為某種可能。一神論的提出還使得人們有了一個看待人類和生命統一的標準,人與人之間的“眾生平等”便有了現實的依據,人類用不著再消極、悲觀地對待人生和生活,完全可以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生活。希伯萊民族一神思想對世界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希伯萊民族的信仰體係中另一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希伯萊人的契約觀。這一獨特的闡述神人關係思想的提出表明“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希伯萊人看來已不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關係,而是一種互利互助、互有義務的雙向選擇關係。契約觀賦予了人在與神的關係上以選擇的自由。希伯萊人的這一思想經過數千年的傳播對世界的進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的一神思想早已成為當今人類一種主要的信仰體係,而它的契約觀更是早已超出人類的信仰範圍,成為現代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最主要思想基礎。希伯萊人的信仰數千年來一直是少數人的信仰。
《聖經》是被世人公認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部書籍,是人類早期生活和思想的“文化母本”,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寶庫”。《聖經》不僅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與曆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獨特的地域
希伯萊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是位於地中海東岸的迦南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它北鄰小亞細亞半島,東連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半島,南接西奈沙漠,西瀕地中海。
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遠古時代,迦南土地滋潤肥沃,到處是蔥翠茂密的森林草原,並已出現農業生產活動。但隨著此後天氣變得越來越幹燥,大片的森林和草原逐漸消失,周圍的西奈沙漠和阿拉伯沙漠迅速侵吞迦南無數良田,水資源匱乏成為這裏最為困擾人的難題。因此在希伯萊文明中,一方麵水利灌溉技術在農業經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麵降雨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收成的豐歉,猶太先民往往由於旱災而不得不到處遷徙,尋找更為適合的生存之地。
迦南的自然條件雖不十分理想,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卻十分特殊。它位於亞、非、歐和地中海、紅海交彙通衢之地,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使它成為四方強鄰的必爭之地,以致希伯萊文明早在形成時期便命運多舛;它同時又是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兩個最古老文明以及稍後的希臘、羅馬文明接觸交往的輻輳之所,於是“這裏順理成章地成為各種外來勢力及其文化和精神價值傳播輻射的聚焦點”。正是在這些文明的衝擊交融之中,希伯萊文明得以孕育、誕生和擴散傳播。
迦南文化的影響
希伯萊文明雖然受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明的影響,但其主體卻是在迦南文化的搖籃中哺育成長的,古代迦南是猶太民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
根據考古學家稱,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迦南地區。
至於新石器時代的古跡,在迦南發現的更多。據放射性碳14試驗結果,約旦河穀的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約建於公元前7000年。在那裏發現的獸類及母性女神小塑像表明當時的居民已有生產力崇拜的習俗,鐮刀、石磨的發現說明那時他們已開始從事穀物耕種。從耶利哥城的大小及四周少量的可耕地來推測,某種灌溉係統那時也已經發展起來。顯而易見,在亞伯拉罕之前5000年,遠古的巴勒斯坦居民業已向人類文明大道邁進了。
與此同時,人類文明在更適宜農業耕作的尼羅河穀和兩河流域也開始萌芽。公元前5000年前後,尼羅河兩岸的埃及人已利用定期泛濫的尼羅河水發展農業,到公元前4000年初埃及人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隨後逐漸出現數十個具有城市公社性質的“諾姆”。約公元前3100年埃及的美尼斯把埃及統一為一個國家。此後很長時期裏,埃及法老帝國的勢力範圍從努比亞和埃及起,向北延伸到瀕臨地中海的尼羅河三角洲,再向東越過西奈沙漠,一直伸展到迦南和敘利亞,與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相繼建立的西亞強國交界。
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始於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的蘇美爾王國。公元前24世紀屬於閃族的阿卡德人滅亡了蘇美爾王國,並一度建立了東起波斯灣、西至地中海岸的薩爾貢帝國。公元前22至前21世紀在美索不達米亞南端曾經出現烏爾王朝。公元前19世紀80年代,阿摩利人(Amorites)以幼發拉底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興起了古巴比倫王國,到公元前18世紀上葉漢謨拉比王在位期間達到鼎盛時期,至公元前8世紀才為亞述帝國所滅。公元前7世紀末葉迦勒底人擊敗亞述軍隊,並建立了自己的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時發展為西亞強國。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滅亡新巴比倫王國徹底結束閃族在美索不達米亞統治的曆史。
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這兩大文明發祥地之間早就通過迦南和腓尼基發生交往。當時有一條交通路線從埃及經迦南、敘利亞到達美索不達米亞。在古王國時代,埃及法老的碑記文獻多次提及其在迦南的商業利益。同時比布洛斯的迦南人已模仿埃及的象形文字,並發展了一種有音節的文字。公元前3000年迦南進入城市大發展時期。許多後來在聖經中提到的重要城鎮都已出現,諸如米吉多、伯善、艾、示劍、基色、拉吉以及約公元前3300年重建的耶利哥等。位於從沿海到內地商道上的拉希什在當時已十分繁榮,城的四周有磚牆圍繞並設置有角樓防衛,城內還發現各種青銅製造的兵器、工具,刻有記號的陶器以及帶有銘文的埃及蜣螂石。
公元前23~前20世紀迦南文化已由青銅時代的初期過渡到中期。此時由於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都處於戰亂動蕩之中,耶利哥、米吉多、艾等城市在來自東麵的遊牧民族遷徙侵擾中受到暴力衝擊,約旦河西岸的市鎮紛紛被人們荒棄,直到公元前2000年,新遷徙民族逐漸在此定居下來,迦南西部和外約旦北部才有明顯恢複。這些新居民主要是來自西北閃族中的阿摩利人,最初以遊牧為業,逐漸與當地定居務農的迦南人開始發生民族融合。亞伯拉罕率領的希伯萊部落大約也在這前後首次進入迦南地區。
公元前20世紀上半期,埃及正處於繁榮的中王國時代,其貿易溯尼羅河而上,經迦南遠達腓尼基和克裏特,甚至巴比倫。當時埃及的勢力可以達到迦南大部分地區。比布洛斯不但受到埃及經濟、文化上的影響,甚至當地首領也承認自己是埃及法老的臣屬。
到公元前18世紀下半葉中王國末期,埃及四分五裂、群雄割據,大批被稱為喜克索斯人的遊牧部族從迦南湧入埃及,征服尼羅河三角洲,並以三角洲東部的阿瓦裏斯為都,建立曆時百餘年的牧羊王朝。他們除直接據有尼羅河三角洲一帶外,還依靠其封臣、附庸間接統治埃及的部分地區。雖然喜克索斯人的經濟文化發展明顯低於埃及人,但他們把馴養馬以及製造馬拉戰車、排弓、戰斧等技術輸入埃及,並簡化了埃及文字,這直接為後來腓尼基人創造拚音字母作出了貢獻。喜克索斯人的勢力範圍向北一直延伸到敘利亞北部和幼發拉底河上遊一帶,緊鄰埃及的迦南自然處於這片廣袤領域的中心。公元前 16世紀中葉,底比斯王國集合埃及各地勢力,推翻喜克索斯人的統治,開啟埃及新王國時期。被迫撤出埃及的喜克索斯人不得不重新退回迦南南部。
在喜克索斯人統治埃及期間,迦南文化達到其全盛時期。原先以遊牧為生的阿摩利人紛紛築城以居,其首領也成為地方小王。迦南城邦又開始複興,農業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職業。除了一些較落後的山區和草原部落仍過著遊牧生活外,在迦南的河穀、窪地及沿海平原,居民們已發展起較為發達的耕作及園藝業。在手工業方麵,出現大量的短劍、斧頭、雕像等青銅製品,陶器製作也更為精良;他們不僅釀製葡萄酒、提煉橄欖油,還用毛、麻生產色彩鮮豔、飾有花紋的豪華紡織品和衣服。在米吉多、吉甲和伯善等地都曾發現該時期最富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手工製品。由於埃及在迦南的政治勢力受到削弱,位於從埃及通向敘利亞、腓尼基重要商道上的迦南商業城市得以比較獨立地發展,隨著商隊川流不息通過而更趨繁榮。在語言文字方麵,迦南人大多使用阿卡德語和楔形文字,也有一部分講埃及語和使用象形文字。在宗教信仰上,迦南人的每個公社、城市和部落各有自己的保護神,流行多神崇拜和人的祭獻。從住宅和墳墓隨葬品來看,當時迦南已有十分明顯的貧富分化。
然而隨著公元前16世紀前葉喜克索斯人被逐出埃及以及埃及人重新征伐迦南,迦南文化趨於衰落,特別是在手工業生產和藝術方麵,陶器質量的顯著下降便是明證。新王國時期的埃及法老利用駐軍和當地臣服的王公控製了迦南大部,榨取名目繁多的貢賦。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3世紀,埃及人與在小亞細亞崛起的赫梯王國為爭霸西亞不斷發生衝突。公元前13世紀初兩者締結和約,分占迦南。在隨後的歲月中,來自海上和沙漠地帶的部落遷徙、攻掠致使迦南各地動蕩不安,也打擊著埃及和赫梯在當地的勢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為猶太人先祖的希伯萊人再度進入迦南,在這兩大文明交彙處開始創建自己的文明。
二、希伯萊文明進程
希伯萊民族的誕生
在亞洲大陸的西部,著名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發源於北方的高山,流向波斯灣的海水中。這兩條大河夾帶大量的泥沙奔流不息,衝刷沉積,在兩條河流之間形成了廣袤的平原。在這片肥沃的衝積平原上,生活著一些古老的民族。他們大都是背井離鄉,曆經漂泊才來到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的。
在距今大約四千年前,在這些漂泊而來的民族中,出現了一個來自南方沙漠的小部落,這就是後來的希伯萊人。
兩河流域的古代諸民族,最早都屬於閃米特人,除希伯萊人外,閃米特人還包括古代中東的巴比倫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在早期,這些閃族人完全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這個小部落同其他部落一樣,也拜祭諸神,但他們敬奉最多的都是其部落主神耶和華。
這個小小的閃族部落在波斯灣沿岸烏爾生活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後來他們又沿著幼發拉底河繼續向西遷徙,希望找一塊肥沃的土地定居下來。
此時,部落的族長名叫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同他的先輩們不完全一樣,他認為耶和華不僅隻是本部落的神,而且是天與地的創造者,是包容一切的宇宙神(上帝)。
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屬西閃米特人。他拉本來住在烏爾城,後來才向北順著新月形肥沃地帶的右翼遷到了哈蘭。亞伯拉罕時代,偶像崇拜十分普遍,他拉也對各種偶像的神力深信不疑,家中供奉有許多泥塑的偶像。亞伯拉罕堅信偶像決無神力,對其崇拜當然也愚蠢荒謬,於是拿起斧頭打碎了所有偶像。他觀察萬物,見季節變換,草木枯榮,日出日落,皆有輪回,便悟想世上必有某位神靈於冥冥之中安排這一切。由此亞伯拉罕隻信這位全能獨一的神靈——上帝,而且後來在自己的部落內也確立了對上帝的一神信仰。
據說亞伯拉罕在75歲的時候,聽到了上帝耶和華的聲音,希伯萊人的最高神耶和華命令亞伯拉罕到另一個地方去建立自己的國家,聲稱:“我必叫你成為大國,賜福給你,叫你的名字為大,而你也要叫別人得福。”於是,在“神靈”的啟示下,亞伯拉罕帶著眾人沿大河北上,並渡過幼發拉底河,向西進入迦南。當地的迦南人稱他們“希伯萊人”,意即“渡河而來的人”
伴隨這一稱呼的誕生,一個新的、獨特的民族登上了世界文明的曆史舞台。
亞伯拉罕為了自己的信仰而作的這次遷徙,直接促成了一個民族的誕生。當亞伯拉罕跨過幼發拉底河時,他拋在身後的不僅是信異教和偶像的親人,更是異教和偶像本身,他所帶過河的不僅是一種新的宗教信仰,更是一個新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