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創作結晶。《吠陀》的原創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早在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陸之前,他們就創作並代代流傳下眾多的祭詞和對神明的誦歌,他們當之無愧地成為最早的《吠陀》創作者。由於當時存在四種祭祀官,各自應用頌文禱詞,以後就形成了四部《吠陀》。後來,又有許多祭司和賢者參與了對口頭流傳詩歌的整理,雖然今天人們已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但這些人也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誠的婆羅門是不同意這種觀點的,在他們心目中,神聖的《吠陀》是由神創造的,他們稱《吠陀》為天啟文獻,是由天神傳授給祭司和聖賢之人的,因此《吠陀》與稍晚出現的、由聖賢所作的聖傳文獻是有區別的。

在四部本集中, 《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編纂成書的時期要稍晚一些。在曆史的傳承中《梨俱吠陀》共有5支流派,但真正流傳下來的隻有沙卡羅一派並據此成書。《梨俱吠陀》絕大部分內容是讚頌吠陀諸神的頌詩,因此又得名《讚誦明論本集》。全書共10卷,讚詩1028首,其中核心部分是第2卷到第7卷,他們是分別傳給各家流派的,也稱《家傳書》。第10卷是後來的婆羅門祭司加上去的,時間上明顯晚於其他內容。

《耶柔吠陀》又稱《祭祀明論本集》,是婆羅門祭祀時吟誦的詩詞以及怎樣祭祀的散文詩。全書共有詩2000首。相傳《耶柔吠陀》的傳承也有86派或110派,但現在隻存兩大派,即《黑耶柔》與《白耶柔》。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黑耶柔》中本頌詩與釋詩相混合,而《白耶柔》卻將二者區分得很清楚。所謂本頌詩,指的就是來自《梨俱吠陀》的對神明的頌歌,即重複《梨俱吠陀》的內容,這在《耶柔吠陀》中占了大量的比重。其他部分是祭詞,這是《梨俱吠陀》中所沒有的,祭詞一詞梵語為“耶柔”,《耶柔吠陀》由此而得名。

《沙摩吠陀》又稱《歌詠明論本集》,是婆羅門進行祭祀活動時為《梨俱吠陀》中的頌詩譜上曲調以便歌唱的彙集,因此實際是學習歌唱,為實踐所用的本集。全書的1549首歌中,大部分來自《梨俱吠陀》,其中隻有75首例外。

這三部《吠陀》合稱“三明”,其神聖性很早就被確立。《阿闥婆吠陀》的形成稍晚於《梨俱吠陀》,其中有部分內容也許與《梨俱吠陀》同時代。但其神聖性的確立,卻明顯晚於“三明”,這也許是因為其內容所致。與另外三部《吠陀》不同,《阿闥婆吠陀》對神明的讚歌所占比重很小,在現存的20卷,731首詩歌中,大部分是對怨敵、邪惡的咒語和消災的巫術,因此又名《禳災明論本集》,它們主要源於民間,集中反映出當時人們活躍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

作為印度最早的宗教聖典,《吠陀》保留了許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態,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由於它使用詩化的語言,使人過目難忘,易於詠頌,而且還給後人留下了理解和詮釋的充分空間。所以千百年來,雖然世事變化無常,但《吠陀》的神聖地位始終未變,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文獻體係。

列國時代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恒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十六大國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般闍羅、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遊,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恒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擴張,恒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隻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製占大多數,隻有少數是共和製。共和製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刹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製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製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製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摩揭陀國的霸業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曆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恒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麵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係。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恒河下遊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阿闍世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阿闍世弑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阿闍世弑父篡位。阿闍世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恒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阿闍世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係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占領其都城吠舍厘。阿闍世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幹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係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奔馳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阿闍世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占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麵,加上恒河水運越來越重要,阿闍世的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恒河與宋河的彙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恒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恒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恒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杆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誌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製大帝國時期。

孔雀王朝

列國時代終結,印度進入孔雀帝國時期。這是印度次大陸曆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時期,標誌著印度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孔雀帝國的建立

孔雀帝國是繼摩揭陀國後古印度的又一個重要王朝,時間大致為公元前321至前187年。由於其建立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吠陀種姓的孔雀族,因而得名。旃陀羅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統治印度和阿富汗地區達134年之久,使孔雀帝國成了與同時代的古羅馬、中國並稱的世界強國之一,名噪一時。

旃陀羅笈多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年輕時曾被當政的難陀王朝驅逐,因此懷恨在心,苦於勢單力薄,所以一直尋找機會複仇以奪取政權。當時,北部印度河流域已經於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入侵占,淪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在滅亡波斯帝國後侵入了印度河流域,亞曆山大試圖乘勝東進,製服恒河流域。但懾於摩揭陀國的強大,加上士兵在連年爭戰中已經厭倦這樣的生活,厭倦了討伐,於是亞曆山大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於兩年後返回了巴比倫。此時,西北地區由於亞曆山大的撤退,留下了一個政治空白,同時也給了時刻準備著的旃陀羅笈多一個天賜良機。

旃陀羅笈多見時機成熟,便發動起義,旃陀羅笈多的軍隊主要由下層人民組成。他領導的起義,是反對外族統治和難陀王朝暴政的人民起義,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旃陀羅笈多起兵後,矛頭首先直指外來侵略者——馬其頓軍隊,與之進行了激烈的戰爭。約公元前324年,他在西北印度自立為王。在沉重打擊馬其頓人後,旃陀羅芨多揮師東下,進攻難陀王朝。善於謀略的旃陀羅笈多並沒有直取華氏城,而是先消滅其他地方的難陀王朝的軍隊。據說他采用這一戰略,是受到一位婦女的啟發。這位婦女訓斥其子不應先吃盤子中間的食物,而應吃周圍的,因為盤子中間的食物太燙。旃陀羅笈多由此得到啟發,先殲滅了難陀王朝盤據在都城的主力部隊,最後輕易地攻下了華氏城,推翻難陀王朝。隨後,旃陀羅笈多回師西北地區。懾於旃陀羅笈多強大的力量,馬其頓軍隊主力於公元前315年撤出,餘下的小股軍隊在印度苟延殘喘,不久也盡數被旃陀羅笈羅的部隊所消滅。這樣,旃陀羅笈多征服了北部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在曆史上第一次統一了北部印度。

在接下來了的25年間,孔雀王朝在旃陀羅笈羅的帶領下,在軍事和外交上取得了雙豐收。他依靠其軍事力量建立了古印度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大帝國,而且開創性地與西方人建立外交關係。他與希臘人的塞琉古王國建立了友好關係,當時,塞琉古王國將一位公主嫁給旃陀羅笈多,並派遣麥加昔尼為駐孔雀帝國大使。作為報答,印度回贈給當時的塞琉古王朝尼卡多國王500頭戰象。由於與西方外交關係的建立,使南亞次大陸首次有了較為確切的紀年。

正處於事業頂峰的旃陀羅笈多傳位給兒子賓頭沙羅後,離開王宮,流浪各地過苦行僧生活,並按著耆那教習慣慢慢絕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