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廈、民房和商店交相混雜
君士坦丁堡的貴族擁有雄偉壯觀的大廈,這些大廈大都與外界隔絕,麵向內部園子或麵向兩旁有柱廊、由走廊連接而成的庭院。樓層延伸到街道上並設有露台,窗戶通常采用凸肚窗。在大廈內,大廳可以豪華隆重地迎接數量眾多的客人,住宿房間大小十分適宜。與民房不同的是,大廈配有多種舒適設備,包括舒適的沐浴設施。
與之不同的是民房矮小、陰暗,不舒服,經常坐落在手工作坊占據了底層的房屋樓上。對於人口眾多的君士坦丁堡來說,盡管有可通到色雷斯的引水渠網供水的大型蓄水池,水的供應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所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運水者的蹤跡,運水者就成為大家司空見慣的人。人口眾多給城市帶來了各方麵的壓力,如下水道不能完全解決廢物排出問題,為此專修的街道也根本是無濟於事。此外,在人口增長時期,圍繞著都城大量民宅在空地上迅速落成。因此,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貧困郊區和富裕城市中心城區並存的城市。
大道附近及東部地區。在鼎盛時期的6世紀及12世紀,城市裏的1450公頃土地上容納了約35萬到40萬人口,就是現在看來,也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大的都市了。
這座城市的真正誘惑力來自各區的多樣性。各區的名字有時令人想起占主導地位並決定其聲音、顏色、氣味的主要行業。在聖索菲亞大教堂附近向西就是嘈雜的鍋匠區沙爾科普拉特,再遠些在梅澤大道上,是金銀匠區,再就是塞呂萊爾蘇香區,麵包商遍布全城,但主要集中在梅澤大道上。
在君士坦丁廣場和提奧茲多廣場之間的商業區,經常用某個擁有大廈的大人物名字命名。貴族的住宅與平民的房屋毗鄰,反差極大,貧富差別十分明顯。富人意識到自己屬於另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對帝國其餘的人幾乎毫不隱藏他們的蔑視。
六、拜占廷的文學藝術與教育
拜占廷文學
拜占廷人不僅繼承了古希臘人重視教育的傳統,還繼承了古希臘人熱愛文史哲研究的傳統,重視文史哲創作活動。我們將拜占廷人文史哲創作統歸於“文學”是因為當時的文史哲各學科之間並不像今天這樣區分明確,史學家可能同時就是文學家和哲學家,而哲學家不僅撰寫哲學和神學書籍,也創作文史作品,因此,文學在這裏是指通過文字進行創作的學術活動。拜占廷人在文學創作和曆史寫作方麵並沒有繼承到古希臘人那樣的靈感和氣魄,但是,拜占廷人有龐大的作者群體,在長期的連貫的創作中逐漸形成拜占廷獨特的風格。
拜占廷文學的發展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在早期,語言的不統一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拜占廷作家的創作大多使用希臘語,當時,在拜占廷各地流行著3種形式的希臘語。從4世紀建國初期,用於寫作的希臘語就與居民日常使用的口語有明顯區別,前者稱為“書麵語”,是知識界和有教養階層的語言;而後者稱為“民間語”,它並不遵循嚴格的語法和詞法,是一種用詞混亂、語法簡單的語言。直到12世紀前後,拜占廷社會才逐步流行標準的希臘語,更加接近古希臘語,即嚴格按照語法規則為元音和雙元音標注複雜的重音,這是一切受教育必須認真學習的語言。拜占廷希臘語是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之間的橋梁,它也為現代希臘語的語法簡化和單重音體係改革奠定了基礎。
沿著曆史的脈絡,我們可以看到拜占廷文學發展大體經曆了4個階段。4~7世紀初是拜占廷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主要是由古代文學向拜占廷文學的轉變階段。
這個階段的拜占廷文學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古代文學逐漸衰落,新的文學形式和標準逐漸形成,奠定了拜占廷文學的基礎。基督教思想觀念、宗教抽象的審美標準取代了古代文學的相關內容,甚至寫作形式也發生變化。在這一翻天覆地的轉變過程中,基督教作家極力反對和排斥古代作家的“異教”思想理論,盡管如此,他們也不可能完全擺脫古代文學對他們的影響,因為他們也接受了同世俗作家一樣的基督教育。這種古代世俗文學對拜占廷基督教作家的影響在最初拜占廷支持所有文化知識的政策下表現更為明顯,尤其是那些努力發展教俗友好關係的基督教領袖們的立場更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並沒有刻意排斥世俗文化,而是逐漸將教會文學和世俗古代文學結合。
其中將教會文學和世俗古代文學結合的最成功的最突出的代表是尤西比烏斯(260~340年),他在撰寫教會曆史和君士坦丁大帝傳記中,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和基督教文風,創造了新的寫作風格。他的代表作是《教會史》、《編年史》和《君士坦丁大帝傳》。
尤西比烏斯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凱撒利亞城,師從當地著名基督教理論家、學者潘菲羅斯,後因躲避宗教迫害而流亡各地。但在他來到後西羅馬帝國卻受到了禮遇和款待。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當局頒布宗教寬容法律後,尤西比烏斯當選凱撒利亞城主教。機緣巧合的尤西比烏斯成了君士坦丁的好友,並得到了君士坦丁一世的重用,成為禦用史官。他積極參與皇帝主持下的重大教會事務決策。在他的一生中,著述頗豐,傳世作品也很多。他仿效晚期羅馬帝國作家阿非利加努斯的作品,完成了十卷本《編年史》一書。這本書提供了有關古代近東和北非地區統治王朝的詳細譜牒,以及其所在時代世俗和教會的大事年表。他所關注的重點主要是基督教的發展,尤其是他在此書中提出的觀點對後世影響很深。
尤西比烏斯的另一部力作是為了慶祝君士坦丁一世登基30年而成的《君士坦丁大帝傳》,該書主要描述了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06年7月稱帝以後其30年左右的統治,它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位皇帝在羅馬帝國晚期的政治動亂、軍閥割據的形勢中完成統一帝國大業的過程。在這部書中,作者對皇帝充滿了崇敬,也有著太多的讚譽之詞,但還是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他對曆史事實的客觀評價。我們可以確信的是,他留下的記載都是可靠真實的,不僅為當時的其他作品所證實,也被後代作家傳抄,史料價值極高。同時,這本書也成為研究君士坦丁一世和拜占廷帝國開國史的最重要資料。在這部傳記中,記載較多的內容是關於君士坦丁的宗教事務。因此,在4世紀末時被教會作家翻譯為拉丁語,並將原書續寫到阿萊克修斯時代的395年。
在《教會史》中,尤西比烏斯充分地展示了他的理念,繼續著他的勸人向善的說教。他堅持認為:人類得到耶穌基督的拯救是曆史的重要內容,跟從上帝的選們曆史的主角,其中忠實於上帝意旨的皇帝是神在人世的代表。受到以上信仰的左右,尤西比烏斯在寫作中特別重視政治和思想曆史的記述。在書中,他用大量文字,對君士坦丁一世讚不絕口,而對君士坦丁一世的種種劣跡和暴行卻隻字不提,他還將其他皇帝頒布的宗教寬容法律移作君士坦丁一世所為,為他臉上貼金。因此,尤西比烏斯所作的這些記載都影響了《教會史》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