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尤西比烏斯外,5世紀的左西莫斯和6世紀的普羅柯比(490~562年)也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現出新舊兩種文學創作的結合。他們在曆史編纂中保持古希臘曆史家的文風,同時開創教會史和傳記文學的形式。
此外,埃及亞曆山大主教阿塔納修斯(295~373年)則在神學論文、頌詩和其他宗教寫作中大放異彩,為以後基督教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基本樣式和藍本。基督教傳記文學則是在埃及修道隱居運動中興起的。基督教讚美詩歌的發展在羅曼努斯(?~555年)創作的上千首詩歌中達到頂點,他在創作中大量運用古代詩歌的韻律知識和格式,開創了基督教讚美詩寫作的新紀元。
7世紀中期至9世紀中期是拜占廷文學發展幾乎處於中斷的狀態。和第一階段相比,這個時期既沒有名貫青史的作家,也缺少不朽的作品。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當時拜占廷的政治局勢有直接關係。當時的拜占廷帝國麵臨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入侵,帝國喪失其在亞、非、歐的大片領土,戰爭需要武器而忽視文學,拜占廷文學在此背景下難以發展。8世紀開始的毀壞聖像運動對於拜占廷文學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拜占廷文學的發展。馬克西姆(580~662年)和大馬士革人約翰(675~749年)代表這一時期拜占廷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馬克西姆在反對當局宗教理論的鬥爭中寫出大量基督教文學作品,而約翰則在雲遊東地中海各地時運用豐富的古典哲學知識全麵闡述基督教哲學理論。
9世紀至1204年是拜占廷文學史發展的第三階段,以弗條斯(827~891年)為代表的拜占廷知識界以極大的熱情發動文學複興運動。弗條斯出生在權貴之家,自幼飽讀古書,青年時代即為朝廷重臣,多次出使阿拉伯帝國,48歲時以非神職人員身份被皇帝任命為君士坦丁堡大教長。他一生著作頗多,特別致力於古典文學教育活動。在他擔任君士坦丁堡大學教授期間,積極從事古希臘文史作品的教學。為了便於學生學習,他編纂了古代文獻常用詞彙《詞典》。在他寫給國內外各方人士的信件裏,以鮮明的態度反映出他傳播古代知識的熱情,以及在融合教俗知識上所作的努力。弗條斯作為普通信徒出身的基督教領袖,他的作品推動了已經衰落數百年的拜占廷文學的重新掘起。
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的拜占廷帝國國勢強盛,安定的社會生活為文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學者型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位期間,拜占廷文學的發展進入到一個黃金時期。在此期間,文史作品和作家不斷湧現。潑塞留斯是當時拜占廷文學發展的代表人物。他出身於中等家庭,但是學識淵博、智慧超群,他撰寫的曆史、哲學、神學、詩歌和法律草案都代表當時文學寫作的最高水平。當時學術界對新柏拉圖哲學的再研究為在亞裏士多德學說束縛下的思想界帶來了新鮮的空氣,揭開了懷疑亞裏士多德理論的長期思想運動,這種深遠的影響甚至在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中也有所反映。
公元1204年以後是拜占廷文學發展的最後階段,文學在民族複興的強烈欲望中顯示出其最後的活力。那時的作家、學者無一例外通過文學創作表達重振國威的急切心情。其中,尼西亞學者布雷米狄斯的政論散文《皇帝的形象》反映出知識界普遍存在的通過理想皇帝重整河山再創輝煌的願望。但是,拜占廷帝國已經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光靠文學不可能找回失落的世界,於是,拜占廷文學家們將其再現古代文化的滿腔熱情和對古代光榮的無限留戀轉移到意大利,這種變化直接促進了那裏複興古代文化藝術思潮的興起。
在浩瀚的拜占廷文學海洋中,詩歌和散文創作非常發達是拜占廷文學最突出的特點。那時拜占廷的散文作品可以分為神學、斷代史和編年史、自傳和聖徒傳、書信和悼詞、小說及諷刺小品,詩歌則可以分為讚美詩、敘事詩、浪漫詩及各種諷刺詩、打油詩等等。
拜占廷帝國不僅有豐富的官修或私人史書,還有大量的傳記文學,它們成為斷代史、編年史、教會史的重要補充。傳記文學包括皇帝傳記、聖徒傳記和自傳等多種類型。4世紀的尤西比烏斯撰寫的《君士坦丁大帝傳》和阿納斯塔修斯撰寫的《安東尼傳》激發眾多教士的寫作熱情,開創拜占廷傳記文學的寫作方式,一時間出現了許多風格各異的人物傳記,其中不乏精品。到了6~7世紀,希利爾(525~559年)的《東方聖徒傳》和利奧條斯所作的《亞曆山大主教傳》將傳記寫作提升到了另一高度。他們對於巴勒斯坦和埃及地區基督教教徒的記載注重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記述對象扶貧助困的事跡中著重挖掘他們仁慈善良的品格,讀來生動感人,催人淚下,受到普遍的好評。安娜的《阿萊克修斯一世傳》和約翰六世的《自傳》是皇帝傳記的代表作。
拜占廷文學中的小說興起較晚,其成果隻有一兩部,據現代學者考證,僅有的這一兩部作品還不是拜占廷作家的原創作品,它們是從敘利亞語翻譯成希臘語的印度故事。諷刺散文和雜記是不可忽視的拜占廷文學形式,其寓嚴肅主題於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來自古希臘文學。拜占廷諷刺散文有三部代表作品,即10世紀的《祖國之友》、12~13世紀的《馬紮利斯》和《莊主》,對時政和社會腐敗表示不滿是它們所要表達的主題,但是,在討論重大社會問題時,無一例外地采用輕鬆的筆調,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產生一定影響,以致同時代的某些醫學、哲學作品也模仿他們的風格。雜記文學的代表作品是6世紀拜占廷商人哥斯馬斯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其中記述各東方民族的風土人情、地理物產,因此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
從4世紀開始拜占廷詩歌創作就進入了長盛不衰的發展過程。當時,“卡帕多西亞三傑”之一的尼撒的格列高利在眾多詩人中成就最為突出,他的作品富有哲理,思想性強,很受人們推崇。5世紀的代表性詩人是皇後尤多西亞,她的讚美詩以其純樸幼稚的風格給拜占廷詩壇帶來清新之風,更由於她的特殊地位,在她的影響下,寫詩作賦竟成了一時的風尚。羅曼努斯是6世紀韻律詩歌的代表人物,他以重音體係結合語句的抑揚頓挫,寫出上千首對話式的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民間非常流行。羅曼努斯的詩歌非常“實用”,因為他的詩歌可以應答對唱,並附有副歌,因此常常用在教堂的儀式活動中。克裏特主教安德魯(660~740年)也創造出將多種韻律詩歌串連在一起的抒情詩體裁,為各個層次的詩人開辟創作的新領域。9世紀才高貌美的修女卡西亞(800~867年)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曾經因拒絕皇帝塞奧弗魯斯的求婚而聞名,後獻身於與世隔絕的修道生活,專心詩歌創作,創造出一種充滿虔誠情感的詩歌形式,在拜占廷詩歌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晚期拜占廷帝國出色的詩人中應提到約翰·茂羅普斯(1000~1081年)和塞奧多利·麥多西迪斯(1270~1332年),他們的詩歌表現出濃厚的學術韻味,與當時複興古代文化運動的形勢非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