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想在拜占廷社會高層占有一席之地,首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後還要有處理行政和軍事事務的能力,而能否進入行政機構工作主要取決於個人能力的大小。君士坦丁堡對貴族家庭的孩子有一套教育係統,在這裏,文化不僅是一種樂趣,也不僅是區分社會地區的標誌,而是一種需要。如此一來,提高文化素養就會被拜占廷人提高到一定地位,而受教育作為獲取知識不可缺少的環節,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拜占廷人的教育主要來自於古典希臘羅馬和基督教的傳統,強調對經典文本的準確記憶,及根據基督教思想原則對古代文明遺產的深刻理解。這種兩個似乎對立的文化因素的結合是7世紀以前拜占廷教育的特點,它導致相應的拜占廷教育方法和內容的產生。7世紀以後,由於教會的發展,拜占廷教育一度被教會壟斷,世俗教育大都由私人教師和父母在家庭中進行。直到毀壞聖像運動以後,世俗教育才重新獲得了同步發展的機會。
拜占廷人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也繼承了古希臘人重視教育的傳統。拜占廷文化的高度發展與其完善的教育製度有直接聯係。在拜占廷帝國,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了每個人的願望,而缺乏教養則被公認為是一種不幸和缺點。幾乎每個家庭的父母都認為不對子女進行適當的教育是愚蠢的行為,甚至被視為犯罪,隻要家庭條件許可,每個孩子都會被送去讀書。社會輿論對沒有經過教育的人進行辛辣的嘲諷,就連有些行伍出身未受到良好教育的皇帝和高級官吏也會因為缺乏教養而遭到奚落。
拜占廷帝國社會各階層均有受教育的機會,但受教育的程度也會因為社會地位及財富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由於時代的局限,當時拜占廷的學生能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首先取決於老師的能力與偏好。王公貴族的子弟幾乎都有師從名家的經曆,4至5世紀最著名的拜占廷學者阿森尼烏斯(354~445年)受皇帝塞奧多西一世之聘教授兩位皇子,9世紀的大學者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弗條斯(810~893年)曾任皇帝巴西爾一世子女的宮廷教習,11世紀拜占廷學界頂尖人物頗塞留斯(1018~1081年)是皇帝米哈伊爾七世的教師。社會中下層人家的子弟雖然不能像上層社會子弟那樣在家中受教育,但也有在學校學習的機會。
在拜占廷小學教育相當普及,兒童從6~8歲開始先進入當地的初級學校學習語言。語言課首先包括希臘語音學習,以掌握古代語言的發音和拚寫方法為主。10~12歲時,孩子們就開始了中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們開始學習語法,語法課的目的是使學生的希臘語知識進一步規範化,使之能夠使用標準的希臘語進行演講,能準確地用希臘語讀書和寫作,特別是學會用古希臘語思維,以便日後正確解讀古代文獻。語言課包括閱讀、寫作、分析詞法和句法,以及翻譯和注釋古典文學的技巧。早期拜占廷教育和學術界尚古之風極盛,普遍存在抵製民間語言、恢複古代語言的傾向,因此,語言課的教材主要是古典作家的經典作品,如《荷馬史詩》等。此外,語言教材還包括基督教經典作品和聖徒傳記。語言課除了讀書,還包括演講術、初級語言邏輯、修辭和韻律學,但這種語言課一般要在14歲左右才開始進行。修辭和邏輯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安排在語言課之後,使用的教材是亞裏士多德和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聖經·新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邏輯學教育常常與哲學教育同時進行,都屬於中級教育的內容。
中級教育之後,一部分學生進入修道院尋求“神聖的靈感”,而另一部分則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在初級語言、邏輯和哲學教育的基礎之上,學生們要在大學裏接受高級修辭學和哲學以及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其中後四項被拜占廷人稱為“四藝”。高級修辭課主要通過閱讀古代作品采完成,學生們要求背誦古希臘文史作品,並按照古代寫作規範和文風寫論文或進行演講練習。讀書是學習的主要方式,例如在哲學課程中,學生必須閱讀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以及新柏拉圖哲學家的全部著作,還要求他們背誦希臘文本福音書。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善的人格,造就舉止優雅、能說會寫的人,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探索真理和傳播真理的人。在大學裏,學習必須是全麵的,無所不包的。這種教育應囊括知識所有分支的思想體現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基礎教育更重視全麵的教育,我們今天使用的“百科全書”一詞即來源於拜占廷人基礎教育的概念。法律、物理和醫藥學雖然屬於職業教育的內容,但是學生們在大學中可以自由學習。
在拜占廷,立誌讀書做官的人必須經過係統的教育。他們首先要接受基礎教育,而後在貝利圖斯等地的法律學校通過拉丁語言和法律課程,畢業後最優秀的學生將繼續在君士坦丁堡大學學習,這些學習經曆是平民百姓仕途升遷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希望在法律界發展的學生必須經過良好的基礎教育和貝利圖斯法律學校的專門教育,他可以不像其他學生那樣從事體育鍛煉,也不必取得戲劇課程的成績。但神學課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而專門的神學研究不在學校裏而是在教會和修道院裏進行,對神學問題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修道院裏進一步深造。
拜占廷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內容相互交叉,隻是深淺程度不同而已。有些學者既是大學教授,也是普通學校教師,例如,4世紀的學者巴西爾在雅典大學教授語法、政治學和曆史,同時在當地的職業學校擔任算學和醫學教師,他同時還擔任某些貴族的家庭教師。
拜占廷的學校普遍采取古希臘人以提問討論為主、講授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一般圍坐在教師周圍,或席地而坐,或坐於板凳上,使用的教材放在膝蓋上。教師主要是就教材的內容提出問題,請學生回答或集體討論,閱讀和背誦是基礎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討論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校兼具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功能,教學相長,最著名的教育中心同時也是最具實力的學術中心。在拜占廷帝國各地有許多集教育和學術研究為一體的中心。據考古和文獻資料提供的證明,除了君士坦丁堡外,雅典是古希臘哲學和語言文學的教育中心,埃及亞曆山大是“所有科學和各類教育”的中心,貝利圖斯是拉丁語和法學教育的中心,薩洛尼卡是古代文學和基督教神學的教育中心,加沙和安條克是古代東方文學和神學的教育中心,以弗所和尼西亞是基督教神學教育中心。查士丁尼法典記載當時拜占廷帝國“三大法學中心”,它們是君士坦丁堡、羅馬和貝利圖斯,規定所有政府官員和法官律師必須取得有關的學曆才能任職。
在拜占廷,學校分為國立、私立和教會三大類,它們在拜占廷的教育事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缺一不可。教會學校由教會和修道院主辦,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教會神職人員的後備力量。拜占廷修道院學校辦學方式和西歐修道院完全不同,是專門為立誌終生為僧的人開辦的,因此,其教學內容非常單一,隻學習語言、聖經和聖徒傳記。國立大學和普通學校是拜占廷教育的主要基地,對所有人開放,其教授由國家任命並發放薪俸。國立大學的課程在7世紀以前不受任何限製,非基督教的知識也可以教授,學校的拉丁語教授多來自羅馬和北非,醫學和自然科學教授多來自亞曆山大,哲學教授來自雅典。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為了加強教育控製,對全國學校進行整頓,采取了取消除君士坦丁堡、羅馬和貝利圖斯以外的法律學校,關閉雅典學院,停發許多國立學校教師薪俸等措施,基礎教育的責任就落在了私塾和普通學校的身上。7世紀以後的許多著名學者都是在私塾中完成基礎教育,然後進入修道院接受高等教育。很多學者學成之後,還自辦私人學校。
拜占廷教育事業發展幾經波折,出現過高潮和低潮,其中查士丁尼罷黜百家、獨尊基督教的政策對拜占廷教育的破壞最為嚴重。查士丁尼以後的曆代皇帝大多支持教育,例如,君士坦丁九世鑒於司法水平低下,在1045年建立新的法律學校,並要求所有律師在正式開業前必須進入該校接受培訓,並通過考試,否則就沒資格行業。他還任命大法官約翰為該校首席法學教授,任命著名學者頗塞留斯為該校哲學教授,通過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以提高學生的水平。科穆寧王朝創立者阿萊克修斯一世除了大力支持國立大學和普通學校外,還創造性地開辦孤兒學校,幫助無人照料的孤兒接受教育。許多皇帝通過經常提出一些測試性的問題,親自監督國立大學和學校的工作,檢查教學質量,任免教授和教師,給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增加薪俸。在拜占廷皇帝的親自過問和參與下,學術活動非常活躍,學校教育發展迅速。
拜占廷政府高度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因為這是學術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建國初期,政府即撥專款用於收集和整理古代圖書,在各大中城市建立國家圖書館,古希臘時代的許多作品即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係統整理。查士丁尼時代推行的思想專製政策曾一度摧毀了很多圖書館,其中亞曆山大和雅典圖書館的藏書破壞最為嚴重。但民間的藏書並未受到打擊,仍然十分豐富,著名的貧民詩人普魯德羅穆斯(1100~1170年)就是廣泛借閱民間圖書,自學掌握古代語法和修辭,並通過研究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的大部分著作,成為知識淵博的詩人。由於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教會圖書館發展尤其迅速,幾乎所有教堂和修道院均設立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後來成為培養大學者的重要場所,直至今日它們仍是取之不盡的古代圖書的寶藏。拉丁帝國統治時期是拜占廷教育和學術發展停滯的時期,文化上相對落後的西歐騎士在爭奪封建領地的戰爭中,自覺或不自覺對拜占廷學校和圖書館造成了破壞,他們焚燒古書以取暖,其情形類似於4~5世紀時日耳曼人在羅馬焚燒刻寫羅馬法條文的木板取暖。在民族複興的政治運動中,拜占廷知識界掀起複興希臘文化的熱潮。分散在各地的拜占廷文人學者紛紛集中到反對拉丁人統治的政治中心尼西亞帝國,並在拉斯卡利斯王朝的支持下,開展了搶救古代圖書文物的各種活動,或遊訪巴爾幹半島與小亞細亞地區,收集和抄寫古代手抄本,或整理和注釋古代名著,或建立私塾傳授古典知識,組織學術討論,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拯救圖書。這些活動為帕列奧列格王朝統治時期的“文化複興”奠定了基礎。著名的學者布雷米狄斯(1197~1269年)是尼西亞帝國時期拜占廷文化的領頭羊,他培養出包括皇帝塞奧多利在內的許多知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化界受到廣泛的尊敬。
可以說,帕列奧列格時代的拜占廷文化教育活動是民族複興自救運動的一部分。當時的拜占廷國家已經衰落,國內政治動蕩,外敵欺辱,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拜占廷知識界為挽救民族危亡,在尼西亞帝國文化教育事業的基礎上,開展文化複興運動,使拜占廷文化教育發展進入又一個輝煌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學者群體。他們積極參與政治宗教事務,同時研究古希臘文史哲作品,從事教育,從而成為民族重興自救運動的一份子。他們對古典哲學和文學的廣博知識令其意大利留學生極為驚訝,這些學者及其弟子中的許多人後來又成為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直接推動者。直到拜占廷帝國即將滅亡之際,在君士坦丁堡和薩洛尼卡仍然活躍著許多民間讀書團體和學術沙龍,它們經常組織討論最著名的古希臘文史哲作品。在為數不多的學校裏,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的教育活動,歐洲各地的學生仍繼續到這裏求學。
七、拜占廷的自然科學
拜占廷醫學
拜占廷醫學是在古典希臘醫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門在民眾中普及的科學,醫學知識並不僅僅為專業醫生所掌握,而是被所有拜占廷知識分子和大多數普通民眾所了解。
拜占廷人認為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是人類體質病理分類的基礎,所有疾病均出自幹、濕、熱、冷四氣失調,而健康則有賴於這四種體液的適當比例和四氣狀態的平衡。這與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理論如出一轍。拜占廷醫學著作,如皇帝朱利安的私人醫生歐利巴修斯(325~395/6年)的《診斷學》,保羅(?~642年後)的《婦學》《毒物學》和《處方》,11世紀西蒙的《食譜》和《保健手冊》等也都是以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理論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