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金銀在拜占廷帝國所占據的重要位置,所以皇帝非常關心作為帝國彙兌手段的金銀的純度。《郡長傳》中記載的最嚴厲的懲罰就包括對熔化硬幣鑄造其他東西的人的懲罰。命令規定,任何人“若私自出賣銀子用於製造物品並銷售將被砍去雙手”。法律在對於金銀的管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拜占廷的法律規定銀匠隻能在梅塞大街的作坊中工作,而不能在家裏,這要受郡長派出的檢察官的監督。金匠一次不得購買一磅以上的沒有鑄成硬幣的金條。

但拜占廷最精致的金屬製品要數金製品和景泰藍。其中最令人驚異的當屬著名的帕拉多霍祭壇組雕。組雕展現了令人眩目的黃金、琺琅、珍珠和寶石。威尼斯總督於公元976年委托君士坦丁堡的一個作坊製作中心嵌板。公元1105年,奧德拉佛·法裏埃總督又加上了更多的琺琅製品,其中包括他本人的肖像。基督和聖母的生活畫麵是公元1204年皮特洛·齊亞尼總督的軍隊從君士坦丁堡的潘托克拉特修道院擄掠來的,後來加到了上麵。直到公元1345年,祭壇組雕在阿德裏亞斯·丹多洛總督時期最終完成了它哥特式的形狀。

拜占廷的裝飾物——象牙

早在公元429年,《狄奧多西法典》由拜占廷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和瓦倫提尼安三世發布後,用象牙作宗教藝術品和非宗教物品就有嚴格規定。當時的象牙雕刻師享有特權,體現出統治者對象牙雕刻的重視。法典免除象牙雕刻師加在其他工匠頭上所有的公民義務,這樣他們就可以使工藝日進,把這一行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7世紀初年以前,印度和非洲的象牙大批湧入君士坦丁堡,價格也較便宜。公元619年,亞曆山大港被波斯攻占後,帝國失去了與販運象牙到陸上貿易城市商人的聯係,拜占廷的象牙雕刻停止了。直到9世紀末利奧六世在位的時候才恢複象牙貿易。但到那時候,象牙已變得非常稀有,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一般隻用來製作帝國徽章和宗教工藝品。

在聖像破壞運動中,特別富有且能夠買得起象牙的拜占廷人,很喜歡購買雕刻精細的象牙書封麵、嵌板和盒子。當時用象牙雕刻的諸如“基督受難三折板”之類的基督教聖物,也為人們所推崇,供私人做祈禱之用。

拜占廷的史學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還繼續存在了將近一千年之久。從政治上說來,拜占廷帝國是古羅馬的繼續。在公元7世紀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還保持著希臘羅馬的傳統。在這裏,基督教會的勢力不像在西歐那樣至高無上,而是隸屬皇帝,作為專製政體的工具而存在的。因此,拜占廷文代中的世俗性明顯多於西歐各國的文化。

當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拜占廷帝國的國力最為強盛。這時出現了拜占廷曆史上最著名的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約500~565年)。普羅科匹厄斯出身於巴勒斯坦凱撒裏亞地方的貴族之家,早年曾受過古典教育,以博學聞名當世。公元527年,他來到君士坦丁堡,開始其仕宦生涯。先是由大將軍貝利撤留聘為記室,隨其率軍轉戰各地;後來又長期地在宮廷中供職,執掌機要。所以,他非常了解查士丁尼所進行的那些戰爭以及當時的政事。普羅科匹厄斯留下兩部重要的著作:一為《當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戰史》),主要是記述東羅馬帝國興兵滅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並移師向東與波斯帝國爭衡的經過;一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時代的宮廷內幕,對當時的顯貴人物頗多譏諷,真可謂是一針見血。普羅科匹厄斯在寫作時,非常注重曆史的真實性,所以他的著作大致上是實錄。

拜占廷的學者們致力於古籍的整理,其中貢獻較大的是大教長福提斯(約820~892年)。福提斯是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顯要人物,曾兩度擔任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長。他博覽群書,勤於搜訪古籍,在公務之餘寫了一部《群書摘要》,輯錄的古典著作達280種之多,為保留當時的古著作,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