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古希臘羅馬哲學

米利都學派

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約在公元前585年)出身於米利都的名門望族,早年曾到巴比倫、埃及等地遊學,並將巴比倫的天文學、埃及的幾何學介紹給了希臘人。他曾經準確地預測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確定了365天為一個太陽年,運用幾何學定理來測量海上船隻的距離,並且由於預見到來年的橄欖大豐收而乘機租借榨油機以至於發財致富。由於知識淵博,他與雅典城邦的立法者梭倫等人一起被列為當時希臘的“七賢”之一。據說泰勒斯有一次觀察星象時不慎跌入一個坑裏,他的仆人就嘲笑他能夠認識天上的事物,卻看不見腳下的東西。這個軼聞倒是反映了哲學家們往往更關注超越日常經驗之上的事物而不是眼前的東西。

泰勒斯沒有留下什麼著作,我們是通過古代文獻的轉述而知道他的基本思想的。他之所以被譽為“哲學之父”,隻是由於他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水是萬物的本原。這種關於萬物本原的說法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但是它卻是突破傳統的神話宇宙論而用自然物質本身來說明萬物木原的第一個嚐試。在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之前,希臘人對於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的理解都是依據神話的生殖原則。亞裏士多德認為,古代人在神話中將水當作最古老、最受尊崇和最神聖的事物的傳統觀點,例如海神夫婦是諸神和萬物的始祖的觀點,以及諸神把大海和冥河(斯提克斯河)作為發誓的見證的觀點,對於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本原的哲學思想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對於把海洋視為生存的命脈的希臘人來說,這種看法再平常不過了。泰勒斯的偉大創見則在於,他第一次擺脫了神話宇宙論的傳統藩籬,試圖在自然界的範圍之內,用作為日常自然物質的水來說明萬物的根源。

自然界的物質形態萬千,泰勒斯為什麼要把水說成是萬物的本原呢?泰勒斯通過觀察發現,“一切種籽皆滋生於潤濕,一切事物皆營養於潤濕,而水實為潤濕之源”。在泰勒斯那裏,水是具有運動變化的本性的,它不僅是萬物由以產生的源泉,而且也是萬物運動變化的原因。泰勒斯曾經說過“磁石有靈魂,因為它吸動鐵”這樣的話,他把靈魂理解為某種“具有引起運動的能力”的東西,並且主張萬物都具有“靈魂”。但是泰勒斯所理解的“靈魂”不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而是水所產生的濕氣,這種濕氣彌漫於宇宙中,構成了萬物運動的原因,萬物的質料因和動力因在他這裏尚未分化。那種把物質性的本原看作是惰性的和被動性的,而將能動性歸結於某種獨立的精神實體的觀點,是在較晚的希臘哲學中才產生的。

當泰勒斯把水當作萬物由以產生的根源時,他第一次以哲學的方式(而非神話的方式)表述了關於本原的思想(盡管“本原”這個概念是由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首先使用的)。他由此被看作希臘哲學的創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約在公元前570年)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學生,他對天文學、地理學均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發明了日晷和天球儀以測定太陽的軌跡和晝夜平分點,繪製了第一張陸地與海洋的輪廓圖。他也是第一個用文字來記錄自己思想的人,他寫過一部名為《論自然》的著作,可惜早已失傳。阿那克西曼德還以一種樸素的方式表達了進化論的思想,他認為生物都是從太陽所蒸發的濕元素中產生的,而人則是從魚進化而來的,因為人在胚胎狀態時很像魚。他建立了一種宇宙論模型,認為世界的形狀像一個圓筒,地球處於圓筒的中間,被大氣和火圈所環繞,人們透過氣孔而看到的火光就是日月星辰。

“本原”(αρχη,又譯作“始基”)這個概念據說是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的,而且他使得“本原”概念具有了一點抽象的和形而上學的意味。阿那克西曼德顯然對於他的老師泰勒斯單是將水說成萬物本原的做法不滿意。在他看來,泰勒斯之所以要把水作為本原,是由於水的“無定形”的性質;但宇宙間無定形的不單隻是水,所以本原應當是一切“無定形之物”(απειρον,即“無定形”之意,又譯作“無限”,或音譯為“阿派朗”)。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在火、氣、水、土之中任何一種都不能生成萬物。除此而外的其他事物也不能,如某種介乎氣與水或氣與火之間的中間物。”總之,任何單一的或單純的自然物均不能成為萬物的本原,隻有各種無定形之物所構成的原始混沌體,才是萬物的本原。盡管阿那克西曼德並沒有具體說明“無定形”究竟是什麼,但是他卻明確地表示它不是任何一種具有固定形態的東西,因為任何單純的和有形的東西都是有生有火的,而隻有無定形的東西才是不生不滅的,一切生滅變化的東西都是從中作為結果而產生出來的。如亞裏士多德所解釋的:“它作為本原,是不生不滅的。凡是產生出來的東西,都要達到一個終點,然而有終點就是有限[有定形]。所以說,無限者[無定形者]沒有本原,它本身就是別的東西的本原,包羅一切,支配一切。”可以說,“無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對萬物本原的一種否定式的表述,黑格爾認為,阿那克西曼德“把原則規定為‘無限’,所造成的進步,在於絕對本質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東西,而是一個否定的東西、普遍性,一種對有限者的否定。”這意味著哲學思維層次的提高。

“無定形”作為一種原始混沌體,包含著一些對立的東西於自身之中,這些對立物就是冷與熱、幹與濕,由於它們的作用,從原始混沌的“無定形”中分離出萬事萬物。與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事物的產生不是由於某種基本元素(如水)的轉化,而是由於永恒的運動把對立物從“無定形”中分離出來,因此,所謂產生即是對立物的分離。辛普裏丘在介紹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學思想時寫道:“萬物由之產生的東西,萬物又消滅而複歸於它,這是命運規定了的。因為萬物在時間的秩序中不公正,所以受到懲罰,並且彼此互相補充。這是他以頗帶詩意的語言說出的話。”這種以朦朧的詩意語言表達的哲學思想,與表現“命運”主題的希臘悲劇具有內在的相似性,都反映了一種由神秘的“命運”所主宰的對立麵衝突和因果報應思想。這種關於“命運”的決定論思想,稍後我們在與阿那克西曼德有過師承關係的畢達哥拉斯的哲學中也可以看到。

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約在公元前54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我們關於他的生平情況所知甚少。與米利都學派的前兩位自然哲學家一樣,阿那克西美尼也對自然現象作過一些研究,他認為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是從空氣中產生出來的,並且被空氣和一種神聖性的“噓氣”(或“精氣”)所包圍著,他因此而提出了氣是萬物本原的觀點。

阿那克西美尼關於氣是萬物本原的觀點顯然是對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種綜合,如果說泰勒斯的水是對萬物本原的一種肯定性的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形”是對萬物本原的一種否定性的表述,那麼阿那克西美尼的氣則是對萬物本原的一種否定之否定的表述。氣一方麵是一種與水一樣的自然物質,另一方麵卻比水更加具有無定形的特點,它是一切無定形之物中“最”無定形的一個,因而能作為一切尤定形之物的代表;它一方麵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另一方麵卻不可測量和無邊無際,無孔不入也無所不包。因此將氣說成萬物的本原似乎更加順理成章,既超出了泰勒斯的局限性,也克服了阿那克西曼德“無定形之物”的籠統性。氣本身具有無定形的屬性,正是它的聚散離合構成了宇宙萬物。氣具有冷與熱兩種性質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凝聚與稀散兩種運動。阿那克西美尼認為:“使物質集合和凝聚的是冷,使它稀薄和鬆弛的則是熱。”作為萬物本原或基質的氣“借稀薄和濃厚而形成不同的實體。當它很稀薄的時候,便形成火;當它濃厚的時候,則形成風,然後形成雲,而當它更濃厚的時候,便形成水、土和石頭;別的東西都是從這些東西產生出來的。”由於冷、熱這兩種對立性質的相互消長,氣就隨著凝聚和稀散這兩種相反的運動而分別轉化為火、水、土以及宇宙萬物。

阿那克西美尼的氣不僅是指一種自然物質,有時候它也指呼吸、靈魂或某種神聖性的東西(“精氣”)。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意義上的氣,都不具有一種獨立的精神性含義。基爾克指出:“可能阿那克西美尼自己關於神說過一些什麼:有理由可以推論出的是:世界上的諸神本身是從包含一切的氣中派生出來的,隻有氣才是真正神聖的。”神本身就是從氣中產生的,因此神聖的“噓氣”(或“呼吸”)和靈魂之類的東西仍然是一種物質性的氣。就此而言,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原說”表現了一種樸素的物質與精神未分化的思想。早期希臘人缺乏關於獨立的精神實體的觀念,同時也缺乏脫離了精神性的純粹物質的觀念。他們很難想象和理解完全脫離肉體的靈魂或精神。隻有到了希臘城邦文化的鼎盛時期,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才提出了與物質相分離的獨立的精神實體(“心靈”)的概念。

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Pythasoras,鼎盛年約在公元前531年)出身於愛奧尼亞的薩摩斯島,早年曾就學於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40歲時由於與薩摩斯僭主波呂克拉底發生衝突而移居南意大利的克羅頓城邦,並在那裏建立了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學術團體,後據說被他的政敵所殺。一些哲學史家認為,畢達哥拉斯主義是奧爾弗斯神秘教內部的一種改良運動,它代表著與愛奧尼亞的自然哲學相對立的神秘主義傾向。畢達哥拉斯本人就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神秘人物,他既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也是一個神秘主義宗教團體的創始人,並且被這個團體當作介乎人與神之間的半神來加以崇拜。在早期人類看來,凡是超出感官所能把握的東西之上的都帶有某種神秘意味,如“數”就是這種東西。所以在畢達哥拉斯所創建的團體中既傳授數學、音樂等方麵的知識,又有著許多奇怪的忌禁,例如禁食豆子、不許用刀子撥火、不許坐在鬥上等等。畢達哥拉斯在科學上卓有建樹,他是“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發明者,第一次提出了“心靈和表象是在腦子裏麵”的觀點(在此之前人們都認為心靈是在心髒裏),創立了宇宙中心火(地動說)的理論,並且在諧音學方麵也頗有造詣。另一方麵,他也在奧爾弗斯宗教的基礎上提出了靈魂不死和輪回轉世的思想,據說他有一次阻止人們去打一條狗,因為他從這條狗的叫聲中聽到了他的一位逝去的朋友的聲音。

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萬物的本原是“數”。在他們看來,“無定形的東西”不論是什麼,都不配作萬物的本原,因為它們連自己都沒有定形,如何能給萬物定形呢?所以萬物的本原應當是有定形的東西,而萬物共同的有定形的東西就是“數”。他們發現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數量關係,數與萬物之間的聯係遠遠超過了水、火、土、氣等任何一種元素與萬物之間的聯係。這種“數本原說”的思想產生於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於數學與諧音學的研究,他們根據諧音的音程取決於琴弦的長度這一原理,進而認為一切事物的性質都是由它們包含的數所決定的。根據這種聯係,數不僅可以用來解釋具體事物,而且可以用來解釋抽象事物,因此他們把數說成萬物的本原是對米利都學派理論的一種深化。數作為萬物的本原,已經超越了米利都學派的感性物質意義上的開端,而具有了抽象原則的含義了。亞裏士多德認為,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從感覺對象中引導出始基。……他們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來引導他們達到一種更高級的實在的。”這就在認 識論上開創了一條理性主義的思路。不過,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裏,數雖然具有了最初的抽象意義,但是它卻並未完全脫離形體,而是首先要用來構成形體的。在他們看來,數是構成事物實體的物理質點或基本元素。作為一切數之根本的“1”是第一本原,而“1”表現為點,由“1”派生出其他的數乃至萬物的過程則被表述為:點(1)產生線(2),線(2)產生麵(3),麵(3)產生體(4),體(4)構成水、火、土、氣等四種元素,這四種元素則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結合和轉化,從而產生出世界的萬事萬物。

正因為萬物都是由數構成的,所以數是決定事物性質的比例關係或抽象原則。而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從奇數與偶數的對立中引申出來的十對基本的對立範疇,即有定形與無定形(有限與無限)、奇數與偶數、一與多、右與左、陽與陰、靜與動、直與曲、明與暗、善與惡、正方與長方,每一對範疇的前一項都優於後一項。他們用這些對立範疇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和價值。此外,畢達哥拉斯學派還用自然數來象征無形事物。例如,“1”代表靈魂或理智(因為它是最基本的數),“2”表示意見(因為它是搖擺不定的),“4”和“9”是正義(因為它們分別是第一個偶數“2”的平方和第一個奇數“3”的平方),“5”是婚姻(因為它是第一個偶數與第一個奇數之和),“8”是愛情與友誼(因為八度音是諧音),“10”則是完滿與和諧 (因為它是1、2、3、4之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常常用這種神秘的象征方式來解釋事物的性質,認為具體事物是對數的“摹仿”,因此要求具體的存在物必須與數相符合。例如,他們認為天體的數目應該是10(完滿與和諧),因此他們就在觀察到的九個天體之外又杜撰出一個想象的天體——“對地”,以滿足和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