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所說的禮儀主要是指禮貌、禮節和風度。他認為一個紳士一定要懂得上流社會的世故人情,懂得上流人士中流行的處世為人、待人接物的禮貌和風度。這是紳士所不可缺少的美德。禮貌和風度表現為:舉止優雅,談吐鎮定自如,能按照各人的地位與身份保持敬重與距離。洛克認為禮儀對品德來說是一種裝飾,使品德更加放出異彩。他做了這樣的比喻:品德加上禮儀,猶如鑽石經過琢磨,更能使人喜愛。一個青年紳士若具有禮儀這個美德,他的“門路就可以更寬,朋友就可以更多,在這世上的造詣就可以更高。”
紳士應具備的第三種品德是智慧。洛克所說的智慧是指紳士應具有的精明強幹、富於遠見卓識的管理事務的能力。與平常所理解的經過知識的學習,使人的認識、理解和判斷等能力(總稱智力)得到發展,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主要是指處理各項事務的本能而言。洛克因此提出,智慧這種美德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自己的努力並與實踐經驗相結合而獲得的。這是兒童不能輕易就獲得的,但應鼓勵他們養成誠實和真誠的品德,服從理性,經常反思自己所作作為的後果,從而努力達到智慧的境界。學生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應該做一個“坦白、公正、聰敏的人”,特別要注意防止沾上狡猾,因為狡猾往往要模仿智慧,並企圖代替智慧,這是需要認真注意揭露和清除的。
勇敢也可稱為堅忍,這是紳士必備的美德,也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的品性”。一個紳士若能夠堅忍而有勇氣,當他遇到災禍或危險時,便能鎮靜自如,麵臨恐怖不懾服,能基於名譽和責任勇往直前而不逃開。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洛克紳士道德品質的論述是從資產階級的功利主義出發,為實現紳士個人的幸福和利益而提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資產階級的求實精神。洛克把貫穿於人的一生的美德、智慧、教養放在教育的優先地位,而不把一般人認為是重要的“知識學習”擺在首位,正體現出其教育思想的特色。
在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上,洛克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正確的意見。他認為,為了教育兒童,首先應該了解兒童。父母和老師一定要悉心研究兒童的“心靈”,了解他們的性格和好惡。“這是因為孩子有心思學時,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他不想學或是被強製去學,那就會事倍功半,痛苦不堪。”
他特別重視榜樣和示範在德育中的作用。因為“沒有什麼事情能像榜樣這麼能夠溫和地而又深刻地打進人們的心裏。”所以父母和教師“應以身作則,使兒童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同時父母也應謹慎地為孩子選擇好的教師和朋友,讓孩子經常與有學問、有知識的客人接觸、交往。
因為兒童是“有理性的動物”,所以洛克認定“說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因為說理是提高兒童道德認識的手段。老師在對兒童進行說理時,首先應該“以適合兒童的能力與理解力為限”,要力求簡單明了;其次態度要溫和、鎮定,要使兒童感到你的要求是合理的、有益的。
洛克指出,說理的目的在於使兒童了解各種道德規則的意義,以便執行起來更加自覺。但要養成熟練的行為習慣,則要靠實踐,要進行反複的練習。當兒童形成良好習慣後,就要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成為他們的心理財產。
洛克也很注重獎勵和懲罰,並就此進行了細致和全麵的論述。談到獎勵,他認為,做父母的人不應該“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取兒童的歡心”。例如,用蘋果和糖果去使兒童念書,這種做法是不好的。至於孩子念了書,就用漂亮的衣服、錢幣去酬勞他,則更不好了。這樣做等於教導他們愛奢侈、貪婪,因而是犧牲了兒童的“德行”。洛克認為最好的獎勵辦法是對兒童的稱譽和當眾表揚。“兒童對於稱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人看得起,尤其是被父母及自己所依賴的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所以父母看到子女的行為好,便加以讚揚,看見子女行為不好,便換上一副冷酷或不理會的臉色,同時周圍其他人也采取同樣的態度,就會取得比鞭撻或威嚇更好的效果。當眾表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經大家一番傳播,“則獎勵的意義就更大,它會使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會更小心地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但草率地當眾宣布孩子的過失則會使“孩子無地自容,孩子會失望,會無所謂,那製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洛克主張盡量不用懲罰,尤其不能采用體罰,但是他認為對於犯有“頑梗”或“反抗”過失的兒童,必須予以鞭撻,而且要打就得打個徹底,“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 這就造成了洛克在懲罰問題上的自相矛盾。
3.智育
在紳士的各種教育中,洛克把學問放在最後,並且把它看成是德行的一種輔助手段。他說:“對紳士來說,‘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他應該居於第二位,隻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洛克所說的學問、智育的內容,也不僅限於學習文化知識,同時還包括獲得各種技能技藝。洛克認為,前者是主要的,而後者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學習內容上,洛克一反中世紀以來的傳統,強調紳士需要的是“事業家的知識”和“處世經商的本領”,並以這個思想為指導,提出一個廣泛的學習科目:閱讀、書法(寫字)、圖畫、速記、外語、作文 (寫作)、神學、地理、算術、天文、幾何、曆史、倫理學、法律、邏輯、修辭學、自然哲學等等。但是他並不要求學生對各門學科“鑽得太深”,隻要求他們“嚐試一下”,給他們“啟示一條門徑”,到將來如果他還有時間或者對某門學科有興趣、有需要時,會有用功的問路。他肯定說:“世界上有高深學識的,在任何科學方麵享有大名聲的人,沒有一個是在教師的管束之下得來的。”
在獲得其他技能技藝方麵,洛克建議每位紳士子弟都應至少學會一門體力勞動,最好是二至三門,如木工、農業、園藝等。萬一這位紳士時運艱難,掌握這種技能本身會益處無窮,它還能強身,並且有益於克服死啃書本的毛病。洛克本人便是一個精明的園藝師。
洛克認為教學的任務,首先是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清晰地、有邏輯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判斷和概括的能力。他特別強調的是,應該讓兒童“增進心的活動與能力,而不是擴大心的所有物。” 因此他竭力反對當時文法學校流行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主張把教學當作遊戲和娛樂去追求。教學中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愉快感;不能用嚴酷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恐怖心理,而要設法保持一種“安閑澄靜”的氣氛。他強調說:“不能在一個戰粟的心理上麵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字一樣”。
洛克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在人類思想史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響遠遠超過了他的時代和國界,成為許多教育家思想的出發點。18世紀惟物主義者愛爾維修和以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類智力平等說和教育萬能論思想,就是從洛克的惟物主義感覺論中引申出來的。他所宣傳的功利主義思想,深深地、長期地影響了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洛克強調教育中應重視個人因素、父母的重要作用,以及應該把孩子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的思想對以後資產階級教育理論影響也很大。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話》在18世紀,英文本出版了20多版,後被翻譯為法文本、荷蘭文本、德文本、意大利文本和瑞典文本。
盧梭的教育思想
生平和著作簡介
讓·雅克·盧梭(1712年~1778年)法國18世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母親早逝,很小就跟隨父親識字,閱讀文學、曆史一類書籍。10歲時父親因打官司敗訴外逃,盧梭由此成為孤兒,沒有受過係統的學校教育。從16歲開始離開故鄉過流浪生活。他走遍了全瑞士,還到過法國、意大利的許多地方,做過仆役、家庭教師、私人秘書。長期的流浪生活和複雜的工作經曆,使他對下層平民社會有較深的了解,對法國封建社會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認識,由此也使他獲得了廣泛的知識,逐漸形成了他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成為18世紀資產階級激進的啟蒙思想家。
盧梭30歲時帶著自己創作的樂譜和劇本來到巴黎。以後他很快結識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狄德羅、伏爾泰等,成為“百科全書派”的重要成員。
1749年,法國狄昂學院發起“科學與藝術的進步能使道德改善還是使道德墮落”的有獎征文,盧梭的應征論文獲得首獎,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成為有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在這篇文章中,他斷言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道德和風俗起了敗壞作用。他說:“隨著科學與藝術的光芒在我們的天邊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這種把科學與道德對立起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但盧梭的本意並不是攻擊科學和藝術,而是“暴風雨般的攻擊了當時那個矯揉造作而又想入非非的社會”,因其徹底的反封建性而獲得了首獎。
1755年,盧梭又撰寫了狄昂學院第二次征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在這篇論文中,他確認人類在“自然狀態“下是自由、平等的;在道德上也是善良的。後來由於出現了私有財產,才產生了種種不平等、不自由的現象。他寫道:“誰第一個把一塊土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者”。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罪惡現象的根源是私有財產,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完全否定私有製,隻是主張頒布國家法律,調節私人財產的數量和平均私有財產,要求把土地私有製建立在社會成員個人勞動的基礎上,因而是很不徹底的。
1762年,盧梭先後出版了《社會契約論》和《愛彌爾》等書。《社會契約論》提出了一個民主平等的社會原則,認為國家的建立是人們協調一致而訂立契約的結果,因此人民有權掌握國家的政權。盧梭的這個民主精神,徹底地表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為以後的法國大革命的領袖們提供了主要的政治思想,也影響到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
《愛彌爾》是盧梭半小說體裁的教育名著。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設想的學生愛彌爾的教育,竭力反對封建教育,係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觀點。在書中,他不僅盡情地攻擊了封建政權,還盡情地抨擊了教會,因此遭受迫害,他的書被判為禁書並在巴黎廣場當眾焚毀,本人也受到通緝,被迫逃往國外。晚年盧梭懷著悲憤的心情完成了他的自傳《懺悔錄》,坦率地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曆和思想抱負。1778年7月2日因中風而與世長辭,終年66歲。
盧梭一生閱讀過大量書籍,研究過洛克、笛卡爾、霍布斯、萊布尼茨等哲學家的著作。他是18世紀法國哲學中源出於洛克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學和政治思想以及教育思想都受到洛克思想的影響。他的宗教觀是自然神論,認為上帝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化身,反對盲目愚昧的宗教迷信,雖然他不是一個無神論者,但在反對教會勢力方麵,其自然神論是有進步意義的。
論教育的培養目標
盧梭提出教育應培養能夠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換句話說,即“自由的”、“自食其力”的“對任何職業都有所準備的人”。這種人身強體壯,心智發達,能力強勝,可以勝任任何工作。不管命運怎樣變動他的地位,都能應付自如。盧梭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不管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生活,知道怎樣做人。他說:“從我的門下走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顯然,這是針對舊教育培養目標的弊病而提出的。他的理想學生愛彌爾靠自己的雙手勞動,自食其力,他不依賴別人而生活,他是一個不衣租食稅,不攫取別人勞動果實的自然人。盧梭的“自然人”與封建社會培養的“上帝的奴仆”以及不勞而獲、寄生蟲式的貴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所提出的培養目標既適應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又符合了人的自然本性,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