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理論

盧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這裏盧梭所說的自然本性是指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盧梭從人性善的原理出發,認為人們的心中沒有原始罪惡,一切錯誤和罪惡都是由不良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他在《愛彌爾》一書中寫道:“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變壞了”。所以,他強調教育應脫離“文明”社會的樊籠而順應人的自然天性,使之在自然中率性發展。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好的,但觀念和道德並不是先天的,人們生來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他認為人們所接受的教育有三個來源:即來自自然、來自人和來自事物。其中,“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 盧梭又指出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隻是在有些方麵才能夠由我們決定。隻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製的。”他由此便得出結論:隻有使我們力所及的兩種教育(人和事物的教育)去服從於力所不能及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三者通力合作,並指向於同一目的時,才能使人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在這裏盧梭提出了一個十分可貴的思想觀點:“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由此可見,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求教育應該遵循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來進行。在“遵循自然”這個問題上盧梭比誇美紐斯前進了一步。他沒有采用引證自然的方法,沒有任何神秘主義色彩。盧梭關於教育的三個來源觀點,缺乏科學的論證,但是卻反映出盧梭已接觸到遺傳、環境與教育三者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以及相互關係這樣一個教育理論中的基本問題。

與“遵循自然”緊密聯係的是“自由教育”。因為在盧梭看來,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因此,遵守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這種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盧梭堅決反對壓抑兒童的個性和束縛兒童的自由,反對嚴格的紀律和死記硬背;主張讓兒童完全自由的活動,並盡可能多地給兒童以自由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能用自己所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覺一切事物。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的合適環境,從旁仔細地觀察和適當地誘導,當兒童感到經驗或力量上不足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應該強迫兒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和方法。盧梭認為,隻有依照兒童的本性自由發展起來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自由的人。這一觀點,具有解放思想,打破死氣沉沉的教育局麵的進步意義,有利於充分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和培養獨立活動的能力。但是盧梭過分地強調兒童的自由活動,忽視教師正麵的指導作用,這是不可取的。

兒童的年齡分期及其教育

盧梭從自然教育的理論出發,依據他對兒童發展的自然過程的理解,將其劃分為四個年齡階段,並根據各個年齡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規定了相應的教育任務。

1.嬰兒期的教育

盧梭將從出生到2歲劃為嬰兒期,他認為應以體育保健為主。因為健康的身體是智慧的工具。體育乃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這時的體育主要是以身體的養護和鍛煉為主。其關鍵是“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他反對捆綁嬰兒的四肢,要求衣服寬鬆肥大,使嬰兒的肢體可以充分自由活動,而且衣服不宜穿得太多,應該養成他們適應各種天氣變化的能力。盧梭還主張嬰兒應該由母親哺乳,由父母親自養育。兒童還應該培養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賴醫藥的治療。不能溺愛兒童,不強迫或加速兒童語言的發展,應該順其自然。

2.童年期的教育

2歲至12歲為童年期,盧梭稱這一時期是理智睡眠時期。童年期的孩子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缺乏理性的力量。所以這個時期不要直接對兒童進行智育,教育的任務是發展兒童的外部感覺器官。因為外部感覺器官是智力教育的前提。

盧梭認為,為了發展外部感覺器官,應該盡量給孩子提供各種活動的機會;為了觸覺,應該讓孩子親自去摸去抓每件東西,多在黑暗中做遊戲,由此使兒童了解感覺與引起感覺的事物之間的關係;為了發展視覺,要讓兒童盡早地學習寫生畫和製圖;為了發展聽覺,盧梭主張應使兒童練習唱歌,注意發音純正、清晰,並習慣聽有節奏、有旋律的聲音;對於兒童的味覺和嗅覺,盧梭認為不應該竭力加強發展,兒童的食物應該是自然的,簡單的。盧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詳細地研究幼兒外部感覺器官的教育問題的人,這對後來學前教育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盧梭還認為12歲以前的兒童沒有道德概念,不宜對其講抽象的道德概念。若需要隻能用“自然後果”的方法進行教育。“自然後果”即對於兒童的過失不去責備和懲罰他,而是利用過失的自然結果,使兒童自食其果,從而促使其反省並改正。盧梭認為,在幼兒,感覺中不存在的東西,在其大腦中也不會產生相應的觀念,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認識活動及其結果的意義。例如孩子打破了房間裏的窗子,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別怕他受風寒,“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瘋”。盧梭主張在對待孩子的缺點、錯誤或過失行為時,可以結合孩子的行為及其結果進行教育,使他們在自身行為的不良後果中接受教訓,從而改正缺點和錯誤,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盧梭認為,受風吹不是懲罰,而是過失的自然後果。其實這還是懲罰。

3.少年期的教育

12至15歲為少年期,盧梭認為這時是“勞動、教育、學習的時期”。因為兒童到12歲時已經有了強健的身體,有發育良好的感官,有了獨立工作的能力和習慣,“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這時期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方法。

在教學內容方麵,盧梭認為應該以有益的、必需的、正確的和符合兒童理解能力的知識為主。他尤其重視有實用價值的學科如天文、地理、物理、幾何以及讀、寫、算等學科的學習。他完全排斥神學,但也排除人文學科,認為這些學科要到15歲以後才能學習。

既然盧梭認為智育的主要任務是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而不是知識本身,那教給學生掌握工具的方法是什麼呢?盧梭首創地提出運用“發現學問”、“發現真理”的發現法。他說:“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他強調,在發現法實施的過程中,首先,發現不是憑空發現,應該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兒童要在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的實踐活動發現真理。其次,教師要設置問題,布置情景,去激發學生的發現思維。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拿起一塊石頭,假裝要把它放在空中,可是我一空手,石頭就掉下來了。我看見愛彌爾很注意我的動作,於是我問他:‘這塊石頭為什麼掉下去了呢?” 這樣,使愛彌爾發現問題,認真思考,以解決問題,這就使他上了第一堂物理課。顯然,盧梭重視的是采用觀察、實驗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正確地思維和判斷。

除智育以外,盧梭對勞動教育也非常重視。他認為“勞動是社會的人不可減免的責任,任何一個公民,無論他是貧或者是富,是強或是弱,隻要他不幹活,就是一個流氓。” 隻有勞動才使人“過著自由、健康、誠實、勤勞和正直的生活。”盧梭要求愛彌爾首先學習農業勞動,因為農業是最誠實、最有益於人類的。但他又讓愛彌爾看到農業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是不自由的。所以愛彌爾還要再學習一種勞動技能。他認為,在人類一切可以謀生的職業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狀態的職業是手工勞動,而手工勞動中最有益、最適合學生興趣的是木工。木工可使人靈巧、機敏,能發展人的優美典雅感,他要求愛彌爾每周要有二天的時間到木匠的工場裏學習木工技術。這時期的教育使愛彌爾既有工匠的雙手,還有哲學家的頭腦。

4.青春期的教育

15歲到成年為青春期。盧梭稱這個階段為“激動和熱情”時期,應該進行道德教育。

盧梭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觀點出發來看待道德和道德教育,他認為人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欲,即“自愛”,“擴張自愛而愛他人,這就變成為道德”。基於這一認識,他把道德教育的任務歸為: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誌。為了培養青年善良的情感,應當讓青年去觀察人類的苦難、貧困和悲傷的情景,以培養同情他人的感情。為了培養正確的判斷,他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學習曆史和偉人傳記。而培養良好的意誌則需要實際的練習,即社會道德的實踐。總之,他認為在道德教育方麵“一定要少說多做”,“要善於選擇地點、時間和人物,以實例教育學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盧梭的道德教育中也包含了宗教教育。他從自然神教出發,認為愛彌爾在18歲以前不應該同他談宗教,直到他能自己探究宇宙萬物的基本原因時,就會逐漸理解宗教的起源,然後成為研究自然進而尋求自然的創造者,最後趨向自然神教的世界觀。

盧梭的社會政治思想深深地影響了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正如拿破侖所說:沒有盧校,不會有法國革命。在世界教育史上,盧梭也是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對後來的資產階級教育家以極大影響,如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康德、泛愛學派的巴西多以及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斯賓塞、杜威、蒙台梭利等人。

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安東·謝苗諾維奇·馬卡連柯是蘇聯現代卓越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活動家,他的教育理論來源於他創造性的教育實踐。

論集體和集體主義教育

按馬卡連柯的看法,集體首先是有共同目的、共同勞動、共同鬥爭並在這一共同目的、勞動和鬥爭的前提下,把人們團結起來的社會有機體。隻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可能有真正的集體。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每一個教育機構和學校就是一個集體。

集體教育是馬卡連柯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教育的基本對象是集體,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體教育。因此,他把集體和集體教育看成是全部教育理論的首要的和關鍵的問題。“通過集體、在集體中和為了集體”的教育,是馬卡連柯集體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

論紀律和紀律教育

在馬卡連柯看來,“紀律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現象”,在培養學生自覺紀律時,不能僅將它看成保證教學正常進行的必要手段,還應將其視為培養學生共產主義道德的重要手段。蘇維埃紀律有兩大特征:一是自覺性;一是積極性。社會主義紀律的本質所在,是“向前運動和克服困難”的紀律。

紀律、紀律教育和集體、集體教育密不可分,集體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賴於紀律的形成、加強和提高,紀律的形成和提高,又有助於集體的鞏固和發展。

良好的紀律是通過正確合理的教育產生的。紀律首先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教育的結果。

論勞動和勞動教育

馬卡連柯非常重視勞動和勞動教育,他認為,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在蘇維埃國家,勞動是光榮豪邁的事業。勞動不僅是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總體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組織學生進行勞動,並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應當掌握以下原則:首先,必須使生產勞動與教學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是勞動服從於學校教育的一般目的;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必須與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第三,組織學生進行創造性勞動;第四,組織學生進行勞動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體力健康情況,不應使兒童負擔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