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澤東一生“獨服曾文正”,直到病重的晚年,他還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中最曆害的人物”。毛澤東在《講堂錄》裏說:中國曆史上不乏建立功業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範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曆史上隻有兩位,即宋代的範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按照毛澤東的解釋,曾國藩是“三不朽”的人物,因為他成就了大事業,並且思想品格也足以為後世所法。
二三十年代的蔣介石稱曾國藩足以成為他的教師,也是從成大事的角度談起。他說:曾國藩自己成功,也讓別人成功,自己發達,也讓別人發達,別的姑且不論,僅此一點,就足以作為我們的教師了。
在近代中國,被叱吒風雲的大才子梁啟超讚許的人幾乎沒有,但他卻對曾國藩推崇備至,並稱:如果曾國藩在世,今日混亂的局麵一定靠他來拯救。他評價曾國藩的重點也是能辦大事。
在曾國藩逝世的百餘年間,對他頂禮膜拜的名人還可以開出長長的一串: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楊昌濟、陳獨秀……可以說,曾國藩是傳統中國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而塑成完型的這尊偶像的基點,是“成大事之道“。
曾國藩何以成大事?他自己給出了一半答案。曾國藩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前人的成敗得失都能在他那裏轉化為一種力量,提升為一種原則,升華為一種理念。他常常把這些原則與理念概括為成大事的“要義”、“要著”、“要法”、“第一義”等,並用以指導自己的仕宦生涯。有時,他還將此“要義”、“要著”等密示給他的至親好友,讓他們也如法遵行。如在給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曾紀澤等人的信函中,就時常發揮他的“要義”,並指導他人。我們從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館的曾國藩往來信劄、檔案中,如大海探珍一般搜羅出他自己概括的五十四個成大事的方略。這占據了本書的一半篇幅,因此說“他自己給出了一半答案”。
成大事的另一半答案是由曾國藩的後人、門生以及包括如前所述的毛澤東、蔣介石、梁啟超等人所概括的。當然,這些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持立場也有很大差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們都能從某個方麵“發現”曾國藩成大事的“秘訣”所在。對此,我們持謹慎的態度,加以梳理剖析。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可以說,曾國藩的成大事之道內含極其宏闊,適用甚為有效。它既承繼了幾千年來古代中國積澱下來的處世結交精華,又兼容了當今社會的某些建功立業妙方。故而我們稱其為“方略”。
人生在世,誰都渴望成功,誰都企盼被認可。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被“認可”,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審視,他的許多作為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睿智,這是我們原來對曾國藩的關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場麵做大,才能群雄影從;局麵狹小時,切忌屬下自立門戶;自己建立功業,先讓別人建立功業;擇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現欲過強易遭不測等成大事之觀點、方法,無不閃爍著這樣的智慧火花。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言其法也,若方法得當,則效果亦佳。處世亦然,成事亦然。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於學習可以改變人。《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然,曾國藩畢竟屬於封建時代的人物。他對太平天國起義農民的仇視發自肺腑,不惜身家性命為維護大廈將傾的晚清江山效力。這一點,是我們所要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