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月陽
【注釋】
月陽:古代以十天幹紀月的別名。在這裏意思是說明上麵解釋的是以十天幹紀月的別名。天屬陽,所以稱月陽。
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四月為餘,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塗①。
【注釋】
①陬:舊曆正月的別名。屈原《離騷》雲:“攝提貞於孟陬兮。”
南風謂之凱風①,東風謂之穀風②,北風謂之涼風③,西風謂之泰風④。
【注釋】
①凱風,和風,南風的別名。《詩經·邶風·凱風》雲:“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②穀風,東風的別名。《詩經·邶風·穀風》雲:“習習穀風,以陰以雨。”
③涼風,寒冷之風,北風的別名。或指初秋的風。《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或指西南風。《淮南子·地形》雲:“西南曰涼風。”
④泰風,或作大風,西風的別名。《詩經·大雅·桑柔》雲:“大風有隧,有空大穀。”
焚輪謂之①,扶搖謂之②。風與火為③。回風為飄④。
【注釋】
①焚輪,以上而下的暴風。《詩經·小雅·穀風》雲:“習習穀風,維風及頹。”
②扶搖,盤旋而上的暴風。:旋風,暴風,為“扶搖”二字的合音。後寫作飆。《莊子·逍遙遊》雲:“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③:本或作燉,火熾盛的樣子。
④回風,旋風。又稱飄。《詩經·檜風·匪風》雲:“匪風飄兮,匪車嘌兮。”
日出而風為暴①,風而雨土為霾②,陰而風為③。
【注釋】
①暴:指天晴而有疾猛的大風。《詩經·邶風·終風》雲:“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②雨:從空中散落。霾:大風夾著飛揚的塵土。《詩經·邶風·終風》雲:“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③:天色陰沉而多風。
壽星,角、亢也①。天根,氐也②。
【注釋】
①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沿天球黃、赤道帶從西向東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區域,稱十二次。
②氐: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又名天根。《史記·天官書》雲:“氐為天根,主疫。”
天駟,房也①。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②。
【注釋】
①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四宿。四星並列,又名天駟。《國語·周語下》雲:“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
②大火,十二次之一,房、心、尾三宿在其中。大辰,大火次的別名。《春秋·昭公十七年》雲:“冬,有星孛於大辰。”心,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顆。又名商星。在大火次房、心、尾三宿中,心宿居中,且最明亮,所以或稱心宿為大火、大辰。尾,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六宿。有心九顆,像蒼龍的尾部。
析木之津①,箕、鬥之間,漢津也②。
【注釋】
①析木之津,本或作“析木謂之津”,“謂”為衍文。十二次中析木次的別名,尾、箕二宿在其中。
②箕: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七宿。由四顆星組成,形似畚箕。鬥: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一宿。由六顆星組成,形如鬥,又名南鬥。《詩經·小雅·大東》雲:“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漢:銀河。又稱天漢、銀漢、河漢、天河等。在箕、鬥之間。津:渡口。《左傳·昭公八年》雲:“〔歲〕今在析木之津,猶將複由?”孔穎達疏:“〔劉炫謂〕天河在箕鬥二星之間,箕在東方木位,鬥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為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謂此次為析木之津也。”
星紀①,鬥、牽牛②也。
【注釋】
①星紀,十二次之一,鬥、牛二宿在其中。《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雲:“歲在星紀。”
②牽牛:星名,一般指河鼓星。有時也稱二十八宿中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牛宿為牽牛,這裏指牛宿。牛宿有星六顆。《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
玄枵①,虛②也。顓頊之虛③,虛也。北陸④,虛也。
【注釋】
①玄枵:十二次之一,女、虛、危三宿在其中。
②虛: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四宿。有星兩顆。虛宿是玄枵次的中星,標誌星,所以有時也稱虛宿為玄枵。《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雲:“玄枵,虛中也。”
③顓頊之虛:虛宿的別名。《左傳·昭公十年》雲:“今茲歲在顓頊之虛。”孔穎達疏:“北方三次以玄枵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虛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顓頊居之,故謂玄枵虛星為顓頊之虛。”
④北陸:虛宿的別名。《左傳·照公四年》雲:“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孔穎達疏:“孫炎雲:‘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為中也。’”
北極謂之北辰①。
【注釋】
①北極:北極星。是距離北天極最近的亮星,在地球北半球的任何地點都可利用它來尋找北方。北辰,北極星的別名。《論語·為政》雲:“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共,拱。)
何鼓謂之牽牛①。
【注釋】
①“何”當作“河”。河鼓:星名。由三顆星組成。又名天鼓、牽牛,俗稱牛郎星、扁擔星。《史記·天官書》雲:“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張守節正義:“自昔傳牽牛織女七月七日相見,此星也。”
明星謂之啟明①。
【注釋】
①明星: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金星的別名。金星是僅次於日、月全天最亮的星,所以又稱明星。早晨出現在天空東方時,我國古代稱之為啟明;黃昏出現在天空西方時,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長庚。《詩經·小雅·大東》雲:“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毛享傳:“日旦出,謂明星為啟明;曰既入,謂明星為長庚。”
彗星為槍①。
【注釋】
①彗星:太陽係環繞太陽運行的一種雲霧狀小天體。接近太陽時,彗尾形如掃帚。在我國古代,彗星有孛星、拂星、槍等別名。俗稱掃帚星。
奔星為約①。
【注釋】
①奔星:流星。古代又稱約。
星名
【注釋】
星名,在這裏是說明以上所解釋的都是星名。
春祭曰祠,夏祭曰糥,秋祭曰嚐,冬祭曰①。
【注釋】
①:本條解釋周代四時宗廟祭祀名稱。
祭天曰燔柴①,祭地曰②,祭山曰縣③,祭川曰浮沉④,祭星曰布⑤,祭風曰磔⑥。
【注釋】
①燔柴:將祭品放在柴堆上焚燒以祭天的一種祭祀。《禮記·祭法》雲:“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②:或寫作瘞埋,埋葬。這裏指將祭品埋到土裏以祭地的一種祭祀。
③:同庋,:放置,收藏,引申為埋葬。縣:懸掛。後寫作懸。
④浮沉,將祭品沉入水中以祭河川的一種祭祀。因祭品投入水後或浮或沉而得名。
⑤布:將祭品散布於地以祭星的一種祭祀。
⑥磔:割裂犧牲肢體以祭風的一種祭祀。《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雲:“山川有能潤於百裏者,天子秩而祭之。”孔穎達疏引李巡曰:“祭風以牲頭蹄及皮破之以祭,故曰磔。”
釋山第十一
河南華①,河西嶽②,河東岱③,河北恒④,江南衡⑤。
【注釋】
①河:黃河。華:華山。位於今陝西省華陰縣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所說九州中處於河南豫州的主山。
②嶽:嶽山。又稱吳山。位於今陝西省隴縣西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所說九州處於正西的雍州的主山。
③岱:即泰山。位於今山東省泰安市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所說九州中處於河東的兗州的主山。
④恒:恒山。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是《周禮·夏官·職方氏》所說九州中處於正北的並州(在《爾雅·釋地》中所說的冀州之北)的主山。
⑤江:長江。衡:衡山。位於今湖南省衡山縣西。是《周禮·夏官·職方氏》所說九州之一的荊州的主山。古代稱一方的主山為鎮,九州有九鎮,這裏說明了五鎮的名稱。
山三襲,陟①;再成②,英;一成,坯③。
【注釋】
①襲:重,重疊。陟:重巒疊嶂。
②再成:兩重。
③坯:一重之山。
山大而高,崧①;山小而高,岑②;銳而高,嶠③;卑而大,扈④;小而眾,巋⑤。
【注釋】
①崧:同嵩,或作嵩,山高而大。《詩經·大雅·崧高》雲:“崧高維嶽,駿極於天。”也指大而高的山。
②岑:山小而高,也指小而高的山。
③嶠:尖而高的山。
④扈:山廣大的樣子。
⑤巋:小山叢聚羅列。
小山岌大山,①。
【注釋】
①岌:高聳,高於。:和大山挨著並高過大山的小山。
屬者,嶧①;獨者,蜀②。
【注釋】
①屬:連接,連續。嶧:山相連接,連綿不斷的山。
②蜀:獨。不相連的山。
上正,章①;宛中,隆②。
【注釋】
①上正,山頂平正。章:山形上部平正。
②宛:凹入,低窪。隆:高,指山頂四周比中央高。
山脊①,岡。未及上,翠微②。
【注釋】
①山脊,山梁。
②未及上:未到山頂。翠微:輕淡青蔥的山色,又用於稱山腰。這裏指後者。
山頂,鍅①。鍆者,鍈鍂②。
【注釋】
①鍅:山頂。
②鍆:山峰險峻。
山如堂者,密①;如防者,盛②。
【注釋】
①堂:人工築成的方形土台。密:四方而高,形狀象堂的山。郭璞注:“《屍子》曰:‘鬆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②防:堤坊。盛:狹長上平,形似堤防的山。《漢書·郊祀誌》雲:“盛山鬥入海,最居齊東北陽。”
巒,山錻①。
【注釋】
①巒:狹而長的山。錻:山形狹長。《詩經·周頌·般》雲:“錻山喬嶽,允猶翕河。”
左右有岸,①。
【注釋】
①岸:臺岸。:兩側濱水,左右有陡壁形如臺岸的山。
大山宮小山,霍①;小山別大山,鮮②。
【注釋】
①宮:圍繞。霍:大山圍繞小山的山形。
②別:分離。鮮:通篲,和大山不相連的小山。《詩經·大雅·皇矣》雲:“度其鮮原,居岐之陽。”
山絕,陘①。
【注釋】
①絕:斷。陘,山脈中斷的地方。《史記·趙世家》雲:“趙與之陘。”
釋水第十二
泉一見一否為①。
【注釋】
①見:出現。否:閉塞。意為不出現。:泉水時有時無。
井一有水一無水為①。
【注釋】
①:井水時有時無。
濫泉,正出①。正出,湧出也。沃泉,縣出②。縣出,下出也。泉,穴出。穴出,仄出也③。
【注釋】
①濫泉:或作檻泉,噴湧而出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