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曆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年輕人看到這裏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感到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
這棵遂木樹真是異常之大,它的樹枝很高很長,僅僅樹冠就遮天蔽日,伸展到了看不到的地方,而且整個大樹看起來,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隻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隻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
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裏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即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給他取名為“燧人”,尊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據戰國思想家韓非子的《韓非子·五蠹》記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
燧人不僅發明了“鑽木取火”,還發明了“結繩記事”,為禽獸命名,立傳教之台,興交易之道。
結繩記事。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但時間久了,有些事情往往會被忘記了。燧人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
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裏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燧人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
為禽獸命名。在燧人以前,人們把所有的動物都叫做“蟲”。燧人經過細心觀察,把這些動物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稱作“禽”,地上跑的稱作“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豸”。
立傳教之台。燧人為了向人們傳授各種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在他們聚集的地方築了個土台,稱作“傳教台”。燧人時常站在台上為大家講演,告訴人們在饑餓的時候如何用火來燒烤食物,寒冷的時候如何用火來取暖,打獵的時候如何用火來攻擊獵物,遇見猛獸襲擊時如何用火來把它嚇跑。
後來,燧人為了讓天下黎民百姓都能學會取火、用火,又派明由、必育、隕丘、成博四位精明能幹的部下到邊遠地區傳教。
燧人為治理天下,傳火、用火,積勞成疾,不幸暴死在傳教台上。他臨死前說:“我生前在這裏傳教,死後將我埋在這裏,讓聖火一代代傳下去,不斷發揚光大。”
人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遵囑將他葬在了那高高的傳教台上。
燧人發明了人工取火,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開啟了華夏文明,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的智慧、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文明的發展,後世為了紀念燧人,稱之為“火祖”,在《尚書大傳》和漢代人班固的《白虎通義》等文獻中奉他為“三皇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