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魚及魚製品的加工衛生與檢驗(1 / 2)

第三節 魚及魚製品的加工衛生與檢驗

一、魚及魚製品加工的衛生要求

為了提高魚及魚製品的衛生質量,除了保證原料新鮮度外,注意加工衛生也很重要。一般情況下,魚應在足夠低的溫度條件下盡快地加以處理。魚類食品中的微生物汙染,除了來自原料、輔佐料和生產用水外,也可由空氣、器具、機械和操作人員的接觸汙染,因此必須注意這些方麵的衛生。其具體要求與肉及肉製品相似,可參考有關的內容。魚類食品加工生產用水,對魚類食品生產影響很大,應完全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力求完全透明澄清,無色、無味,無懸浮物,靜置時不生成沉澱。倘若生產魚類罐頭或熟食製品,則水中的重金屬鹽、硫化氫、氨、硝酸鹽以及鐵鹽都不得超過有關規定的指標,同時也不得有病原菌和耐熱性微生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質存在。加工河豚魚,必須單獨處理,去淨內髒(肝、卵巢等)和貼骨血,對血汙應徹底衝洗幹淨。

二、魚及魚製品的衛生檢驗

魚及魚製品的檢查以感觀檢查為主。必要時輔以理化檢驗和細菌檢驗。

(一)感官檢查

1.鮮魚的檢驗方法 觀察眼角膜透明度、眼球凸陷狀況,眼球周圍是否有發紅現象。揭開鰓蓋,觀察鰓片色澤及黏液性狀,並嗅其氣味;用手掌托住魚體上舉,觀察是否挺直、水平或下垂。然後用手指按壓魚體背側肌肉最厚處,觸其硬度和彈性;觀察魚鱗的色澤、完整狀況,以及是否易剝離;觀察黏液、性狀及氣味;注意肛門周圍有無汙染,肛門是否凸出;直接嗅聞魚體表、鰓、肌肉或內髒的氣味,也可用竹簽刺入肌肉深層,拔出後立即嗅聞;用剪刀從腹部一側切開體表,使全部內髒暴露,檢查內髒有無溶解吸收及膽汁印染現象;然後橫斷脊柱,觀察有無脊柱旁紅染現象。

鮮海水魚類(除海水軟骨魚外),體表的鱗片完整或較完整,不易脫落,體表黏液透明無異臭味,具有固有色澤;鰓絲較清晰,呈鮮紅或暗紅色,黏液不混濁,無異臭味;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或稍混濁;肌肉組織有彈性,切麵有光澤,肌纖維清晰。頭足類海產品,體背部及腹部呈青白色或微紅色,魷魚可呈紫色點;去皮後,肌肉呈白色,魷魚允許有微紅色;具有固有氣味或海水味,無異味。淡水魚的體表有光澤,鱗片較完整不易脫落,黏液無渾濁,肌肉組織致密有彈性;鰓絲清晰,色鮮紅或暗紅,無異臭味;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或稍有渾濁,緊縮或稍有凸出。

腐敗魚肌肉組織柔軟且鬆弛,指壓痕跡不能恢複;做魚體僵直度檢查時,頭尾兩側明顯下垂。眼球深陷,角膜混濁無光。體表黏液混濁,魚鱗固著不良,易脫落。鰓呈暗褐色或灰色,黏液混濁使鰓絲粘連,並有明顯的腐敗臭味。腹部多膨脹,肛門發紫、外凸。嚴重者,肌肉碎裂,魚骨脫離。

2.冰凍魚的檢驗方法 冰凍魚的感官檢查方法和感官指標基本與鮮魚相同,檢查前先使其在溫水中自然解凍,然後檢查冰凍魚解凍後的感官特征。

活著直接冰凍魚,魚鰭展平張開,魚體仍保持臨死前掙紮的彎曲狀態;眼睛明亮,眼球凸出、充滿眼眶;鱗片上覆有凍結的透明黏液層,皮膚色澤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