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出身的立奧三世(1 / 1)

平民出身的立奧三世

立奧三世於公元680年出生在敘利亞一個平民家庭,早年隨雙親遷居色雷斯。父親因善於經營畜牧業而致富。立奧三世雖然出身寒門,但從年輕時代起就誌向遠大,從不妄自菲薄。由於他才華出眾,曾被一個猶太預言家譽為當羅馬皇帝的人。

青少年時期,立奧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一直隨父經營畜牧業。一次偶然的奇遇改變了他的一生。立奧在放羊時,結識了征戰途中忍饑挨餓的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二世。

他將羊群送給了皇帝,皇帝大喜,立奧的義舉,解決了拜占廷軍隊的困難。查士丁尼二世讓他做了隨從。從此,立奧官運享通,幾年之後,就當上了小亞細亞最大行省安那托裏亞的總督。立奧羽翼漸豐之後,於公元717年利用帝國政亂之機,一舉奪得皇位,史稱立奧三世。

立奧三世執政後,麵臨的最大危險便是阿拉伯人在他稱帝的第一年,阿拉伯的哈裏發派伊斯蘭教首領之一——摩斯拉瑪率兵8萬從陸路進攻君士坦丁堡;又派戰艦1800餘艘從海路圍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國處境萬分危急。

立奧三世臨危不懼,采取以守為攻的戰略,拖住敵軍達一年之久,使阿拉伯將士叫苦不迭。同時,立奧三世接受了一名煉丹士的建議,用硝石、硫磺、石油等物混合成一種可在海麵上燃燒的液體,取名“希臘火”。拜占廷軍隊用這種神奇之火,偷襲阿拉伯人的艦隊,大獲全勝,不計其數的阿拉伯戰船中火沉沒。據說,阿拉伯的1800隻艦船最後幸存的隻有十隻。

阿拉伯在立奧的沉重打擊之下,不得不退兵,拜占廷帝國轉危為安。立奧三世因為這一仗,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被臣民們視為帝國的救星。

外患消除後,立奧三世開始致力於整頓帝國內部。帝國要鏟除國內的混亂狀態,必須加強軍事力量,而武裝力量的加強,又離不開對將士們的物資獎勵,尤其是土地的獎賞。由於國家掌握的土地日益減少,帝國決定廣泛征用教會的地產來獎賞軍事貴族和士兵,結果激化了教會與帝國之間的矛盾。當時,教會十分富有,教會的土地竟占帝國土地的一半左右,修道士多達十幾萬人之多。當時的一本經書記載,人類分為兩半,一半是僧侶,一半是俗人。在這種形勢下,不打擊教會的勢力,所需大量土地和軍費就無法籌集。因此,立奧三世頒布敕令禁止供奉聖像,以反對偶像崇拜為借口,沒收教產,強迫修道士還俗,負擔國家的賦稅。被沒收的教產大部分被封建軍事貴族占有。結果,封建化的步伐加快了。

立奧三世遭到了教會的強烈反對,羅馬教皇也出麵幹涉,甚至於731年宣布開除立奧三世的教籍。立奧三世並沒有向教皇的壓力屈服,他立即做出反擊,斷然沒收了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稅權,並剝奪了教皇對伊裏利亞地區的管轄權,教皇的囂張氣焰被壓了下去。

在此期間,皇帝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壓製地方豪強,推行了監領地製度,也稱之為“普洛尼亞製”。其內容類似西歐的采邑製:帝國政府把國家和農村公社的土地賞賜給公職貴族監領,接受監領地的封建貴族必須服軍役,並按監領地的大小提供一定數量的兵員,構成帝國軍事力量的主要成分。最初監領人隻把領地內一部分國家稅收供自己享用,並無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又取得司法、行政等權力。監領人在領受土地的同時還取得了對領地上農民的支配權。農民向監領人繳納代役租,並服勞役,喪失了人身自由。這種製度加速了拜占廷農村公社的瓦解和自由農民的農奴化,使拜占廷的封建關係最後確立了。

741年6月18日,立奧三世駕崩於君士坦丁堡,葬於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中。他雖然出身平民,卻為曆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