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族軍隊和鶴雪團一路追殺北蠻騎兵至滅雲關外三十裏的百花原方才停住腳步,不是不想繼續打下去,而是空中的鶴雪士和地麵的羽族戰士都已經疲憊不堪了,這才不得不鳴金收兵;事後打掃戰場統計戰果,僅僅在滅雲關外,蠻族就留下了上千具屍體,戰報傳回青都城,羽族舉國歡騰,與蠻族交手多年,由於己方的軍力弱小,每每是敗多勝少,已經是有多年沒有遇見像這樣的一場勝仗了。

羽族的當朝史官們迫不及待的把這場勝仗命名為“百花原大捷”寫入朝廷編纂的史書中,經此一役,北陸蠻族主君方才意識到,任何對於羽族軍事力量的輕視帶來的後果都是致命的,終平朝一代,“北蠻騎兵聞羽族弓箭而色變”,北陸的當權者們再也不敢像以往那般同時發動針對華族和羽族的同一場戰爭,北陸的統治者們開始深刻的意識到:無論是掃蕩東陸又或者是踏平寧州,北陸最需要極力避免的恰恰就是兩線作戰。

事後鶴雪士們總結經驗,此役一戰而奏捷音,手中的兵器實在是居功至偉,無論是雲翼弓還是破甲箭,如此優良的戰場殺傷效果背後是無數工匠的苦功。

僅僅是戰場上毫不起眼的破甲箭這一項軍備,“由選材而至成矢,非三年不可”;為了進一步優化箭矢的威力,使鶴雪士手中的武器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羽族的工匠們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力求完美,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增加箭在飛行中的方向穩定性,在箭簇和箭杆製造完成後,工匠們還會在在箭杆的尾部粘上羽毛,使箭的形製趨於完善。

善射之人都知道,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羽族的工匠們經過數十代人的不斷努力,以及每一場戰爭背後的無數次統計研究,終於開發出了適合鶴雪專用箭矢的尾羽,這一成果在羽族匠師所撰寫的《考工記》中對此記述甚詳。

根據羽族工匠們以鶴雪在戰場上無數次使用弓箭的實際體會,工匠們總結出了箭矢尾羽的製作經驗:箭羽以鶴羽雕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羽族工匠們根本沒打算將此投入使用,所供應鶴雪的箭矢尾羽,無一例外都取自鶴羽雕翎。

在平朝,當優質的鶴羽或雕翎供應不足時,羽族的工匠們還曾發明風羽箭用於應急。據《考工記·兵誌》中的記載,延佑二年秋,羽族皇廷“賜斯達克城邦領兵總管風羽子箭三千,以充急用”,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據後世史學家們的考證,這種箭將箭尾兩邊粘羽處剔空,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當然,這種退而求其次的臨時應急產品,絕對是不會用於供應鶴雪團的;作為羽族各城邦以及朝廷皇室在東陸華族和北陸蠻族的強大軍事壓力下保持獨立自主最重要的軍事力量,鶴雪團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員待遇一直都是優中選優,絕不可能瞎湊合,因此,風妙顏作為鶴雪的右翼統領,使用造價昂貴的專用箭矢,其實一點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