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係未來勤耕耘 再獻白發寫春秋(1 / 2)

心係未來勤耕耘 再獻白發寫春秋

資訊

作者:三九

20多年來,銅仁市碧江區關工委的老同誌們“急黨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盡自己所能”,他們退而不休,老而彌堅,不圖名利,隻講奉獻。用心血譜寫了一曲曲對下一代人奉獻愛心的優美樂章。他們探索出的“六抓破瓶頸,六心見真情”結對幫扶致孤、致貧兒童的關愛模式,讓許多失去父母的孩子能順利上學、就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2010年原縣級銅仁市關工委得到中央文明辦、中國關工委的表彰。

抓調研,獻愛心,主動作為

關工委老同誌通過下基層調研得知,上世紀90年代末,銅仁市碧江區許多農民為致富而外出務工。迫於生計的需要,為了掙更多的錢養家糊口,前往河南鄭州打工的部分農民開始黑市賣血掙錢,感染上了艾滋病,因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艾滋病致孤、致貧兒童。從此,區關工委一直把解決艾滋病致孤兒童的實際困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2006年10月25日,原縣級銅仁市關工委一行16名“五老”人員與大坪鄉艾滋病致孤和致貧的17名在讀少年兒童結成對子,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直至完成學業。

抓效果,講誠心,付諸行動

結對幫扶機製建立後,關工委老同誌本著“真情關懷、無私奉獻”的原則,長期堅持,注重實效。在每年開學、春節之際,他們都要到學校和孩子的家中去看望,為孩子們送去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這些孩子性格內向,行為怪異,成績較差。老同誌們和孩子們拉家常,做他們的代理家長,像對待自己的兒孫一樣給他們爺爺奶奶般的關懷,使其健康快樂的成長。決不讓一個“對子”流落社會,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直到就業,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抓典型,樹信心,激勵意誌

2007年,老領導崔德成的“對子”穆芬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當了解到她還想繼續讀書的想法後,崔德成、周立英和其餘幾位老同誌積極與銅仁職院協調,該院免試讓她入學並減免1500多元相關費用。崔德成自己則拿出1000元為穆芬辦理了各項入學手續,每月還資助她400元的生活費。同時,崔德成還與學校和班主任保持經常聯係,隨時了解穆芬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時刻關注她的成長。

地墁村小朋友楊玉樓的母親因患艾滋病死亡,其父親也因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在楊玉樓即將輟學在家之時,關工委與疾控中心、團區委、總工會、婦聯、民政局等相關單位積極協調,共同捐資4900元現金,於2007年8月中旬將其順利送入了貴陽市白雲區電子工業學校學習。如今,楊玉樓已學成畢業,成為了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結對幫扶”模式得到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