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晚年屢屢受傷害
也許一個人做到了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或無人可以攀登他的道德高度時,他就會成為一個令許多庸人討厭的靶子。像歐陽修這樣一個在道德操守上近乎完美、令我們無限景仰的前輩,然而毀謗者總是無孔不入,不會把他輕輕放過,那怕無中生有,也要給他弄出些事情來,否則他們心裏就不能踏實,就憋得發慌,也因此擔心自己會在平庸和無聊中被人遺忘。他們總喜歡把自己中傷的靶子鎖定在一個目標比較大的人物身上,歐陽修的不幸就在於他擁有的社會地位和文壇聲望使他無法也不可能躲開這群小人的視線。於是,他們就在歐陽修晚年的私生活中製造了兩樁駭人聞聽的“緋聞”,一度令歐陽修的政治前途非常黯淡,曾將歐陽修置於極為尷尬的境地,並將他推進了人生的低穀。
?第一樁是歐陽修與其“外甥女”的所謂曖昧關係,這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洛麗塔”情結。歐陽修有個妹妹,嫁給一個叫張龜正的人做了續弦,婚後不久,張龜正也不幸亡故。張龜正的前妻留有一女,歐陽修的妹妹帶著這個女子投奔哥哥,在哥哥家中寄住過一段時間。?這個小女孩長大後,嫁給歐陽修的堂侄歐陽晟,誰能料到這個女子品行不端,居然和堂侄歐陽晟家的仆人私通,奸情暴露後,案件在開封府審理。不知出於什麼心理,這個女子突然說自己未嫁時曾和歐陽修有不倫之情。後人推猜,這個女子如此用心良苦的誣陷歐陽修,目的是為了開脫或減輕自己的罪責。但無論如何,在當時,這件事無異於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彈,歐陽修被傳訊到開封府,開封府審理數月,也沒有頭緒,因為原告的訴訟不明確,被告的辯詞也無法驗證,隻好將歐陽修釋放。但這事被歐陽修的政敵錢勰知道後,他舉出歐陽修詞中的句子作為例證,順藤摸瓜,對號入座,弄得歐陽修極為狼狽。因為歐陽修曾寫過一首叫《望江南》的詞,詞的內容是:
??江南柳,葉小未成陰。人微絲輕那忍折,鶯憐枝嫩不勝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閑抱琵琶尋。堂上簸錢堂下走,恁時相見已留心。何況到如今。
在這首小詞中,歐陽修稱讚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女孩美麗動人,活潑可愛,這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並不鮮見。杜牧曾就有一首詩非常明確地描述了他的這種感情經曆。
自是尋春去較遲, 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葉成陰子滿枝。
據《唐詩紀事》記載,杜牧曾遊湖州時,見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長得非常可人,於是動心,給這家送去定金,並且約定,過十年他來湖州任職時迎娶成婚,屆時不來,任其嫁人,決不追究。十四年後的一天,他來到湖州上任,便立刻令人去尋訪那個小女孩,兌現諾言,誰料那個小女孩已經嫁人,並生有二子,這令杜牧倍感傷神,才寫了上麵那首詩表達內心的不快。倘若把這種欣賞眼光放在一個十多歲的女孩身上,且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在那個時代也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即便道德水準拔高了不少的今天,走在街上的我們忽然注目一個美麗女子時,肯定是抱著一種對美的鑒賞的高尚眼光,決不是懷有齷齪念頭或者占有欲望的下流眼球。如果那個女孩是自己的小輩,對她產生邪念,毫無疑問的觸犯了道德底線,這是決不允許的。然而,古往今來的陷害者從來不缺乏豐富的想象能力和獨到的搜索功夫,他們很快就找到了目標,他們最終把目標鎖定在歐陽修的這首小詞上,對詞作中字句進行猜測和推斷,其中“人微絲輕那忍折,鶯憐枝嫩不勝吟”這兩句確實給了那些不懷好意者以極大的想象空間,歐陽修雖然一再上書,說妹妹帶著張氏投奔他時,僅僅十歲。但不懷好意的錢勰正好拿他的詞句嘲笑他,十歲,不正是學“簸錢”的時候嗎(簸錢,古時擲錢賭博的遊戲)?至於錢勰揪住這件事為什麼會對歐陽修不依不饒,窮追不舍,當然不是沒有理由的。據野史筆記記載,這與歐陽修修撰《五代史》得罪了錢氏有關,錢氏將此事寫進了他的私人筆記,一直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