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人與國共休戚,不惟喜樂將豐登。
須憐鐵甲冷透骨,四十餘萬屯邊兵。
等歐陽修吟成詩後,宴會上立刻出現僵局。很明顯,歐陽修在這首小詩中委婉地批評了這位宰相大人隻顧自己的享樂,完全不想想守邊的四十萬將士此時此刻正經受著冰冷透骨的嚴寒。晏殊聽後頓時興味索然,心裏很是不快,這樣一場宴會也就因為歐陽修的一首詩,不歡而散。隻是在後來晏殊很委屈地向別人訴苦道,唐代名相裴度也曾大宴賓客,韓愈也算得上是一時名儒,文章高手,尚且能在裴度的家宴上吟詩助興有“園林窮勝事,鍾鼓樂清時”這樣的應景文字,從來沒有見過像歐陽修這樣敗人興致的人,真是可歎。
包拯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物,他嫉惡如仇,正直敢言,在官場上很有清名,是個出了名的耿介之士。歐陽修曾上書仁宗皇帝,極力稱讚包拯“清節美行,正直敢言”,因此得到重用。但沒過多久,他又寫奏疏彈劾包拯。原因是包拯曾先後彈劾掉了仁宗任用的張方平和宋祁兩任三司使,最後自己卻毫無謙讓的接受了這一要職。對於包拯的“逐其人而代其位”的做法歐陽修十分憤怒,認為包拯不學無術,品行不良,上書阻止仁宗任命包拯為三司使詔令的發布。雖然如此,仁宗卻不改成命,朝廷上下一片嘩然,弄的包拯不敢赴任也不敢上朝,躲在家裏無麵見人。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包拯在這個職位上幹得非常出色,沒有辜負仁宗皇帝對他的信任,更沒有辜負歐陽修對他引薦。為政嚴明,人品高潔,足以師表後世,無愧於“包青天”這個稱號。
歐陽修雖然曾提攜過王安石,但兩人在政見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王安石剛出道的時候,歐陽修已是位尊權重的朝中顯要,經曾鞏的介紹,王安石與歐陽修開始有了書信來往。有一天,王安石來訪,歐陽修倒穿著鞋來接待他,並寫了《贈王介甫》一詩: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
在這首詩中,歐陽修把王安石比作唐朝李白、韓愈,顯然是對他期許甚高。不過,王安石覺得歐陽修並沒有完全理解自己,從他回贈的兩句詩“他日若能窺孟子, 終身何敢望韓公”中可以看得出來,表明自己是把孟子作為人生奮鬥的目標,而不是李白、韓愈,可見王安石對自己的期許更高。對這樣一個非常自負的後輩,歐陽修並不計較這些,仍然向朝廷極力推薦,一再表明,王安石是天下不可多得的奇才,正是在的他全力舉薦下,才得到了神宗皇帝的重用,成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者。歐陽修卒後,對這位曾經薦拔自己,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長者,王安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頌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