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理論聯係實際”命題的辨析
(一)表意上的不準確
“理論聯係實際”是中國共產黨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是被當成了一個原則而被廣泛使用的一個理論命題,但其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值得研究和商榷之處。
從哲學學理上分析,“理論聯係實際”本身表述上有六點需要探討:一是“聯係”一詞使用上存在模糊性與不確定性。“理論如何聯係實際”這個問題並沒有從理論上得到完全解決。二是“實際”一詞使用上存在模糊性。當前有專家學者認為“所謂理論聯係實際,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聯係國際國內的大局,聯係社會實際,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1-1]這個定義把“實際”一詞的內涵等同於“局勢+社會實際”。日常工作中,“實際”一詞常被等同於“實際情況”。三是“實際”與“理論”的搭配不夠恰當。從哲學範疇來說,“實際”是與“虛幻”、“理論”是與“實踐” 相對應的。四是理論作為一種理性認識,無論其是否正確,都是對客觀“實際”的一種主觀反映、抽象“概括”(反映)。“因為(馬克思主義)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隻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隻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複雜情況[2]”。“理論”與“實際”之間的關係是反映關係,不存在“聯係”關係。五是“理論”與“實際”間的反映關係不是單一對應關係。一般來說,這兩者之間有兩種類型、六種形態:第一種類型是錯誤的理論與實際的關係,主要包括錯誤理論違背實際和迷惑實際兩種形態;第二種類型是正確的理論與實際的關係,主要有落後於或脫離於實際、與實際相符或同步反映、超越於實際、支撐實際四種形態。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理論的超越性問題。“‘超越’和‘超越性’這兩個術語始終是在經驗、批判的意義上加以使用的。它們表明理論和實踐中這樣的傾向,這些傾向在既定的社會中超出已確定的思想和行動的範圍,而趨向於它的曆史的替代性選擇(現實的可能性)” [3],並非理論超前於實際。六是暗含了一個前提:馬克思主義僅僅是一種理論。
總之,“理論聯係實際”是在特定曆史條件和背景下提出的,需要與時俱進。“理論聯係實際”在科學性、嚴謹性上存在的表述瑕疵,主要是沒有嚴格區分“實際”和“實踐”、“聯係”與“結合”兩組概念。在現實中,許多人是停留在從字麵意義上去理解這兩組概念和相關命題,對理論的學習和應用、科學推動實際工作等帶來了嚴重影響。
(二)“實際”與“實踐”的辨析
雖然“實際”與“實踐”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但在哲學上二者的內涵、外延是截然不同的。“實際”規定著“實踐”的目的、內容、形式、結果,“實際”是“實踐”的基礎。
關於“實際”的定義,毛澤東1938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是指“中國的具體的環境” [4];秦宣教授認為“中國實際”包括三個方麵: 一是中國的曆史實際,二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三是中國的現實實際,並且“一個國家的實際是多方麵的, 包括社會性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狀況、政治結構、文化傳統、發展趨勢等方麵。但最大的實際則是本國的曆史方位, 即本國的社會發展階段” [5]。
筆者認為,“實際”具有特殊性,包括了五種具體情形:一是指實際情形,即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環境或情形;二是指實際行動,即具體的主觀行動或能動的實踐;三是實際認識,即具體的思想認識、文化等精神產品或意識形態;四是實際需要;五是實際時機或時間(段)。對“實際”的理解,要從時間和空間、有形和無形同時去把握。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都“包含著物質變換、活動交換和觀念的轉換”[1-2]。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實際的概念側重強調客觀存在和特殊性,實踐的概念則側重強調行動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