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係”與“結合”的辨析

過去,我們常講“理論聯係實際”,現在則常講“原理結合實際”,例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6]。相對比而言,從“聯係”到“結合”,本身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表述依然不夠十分準確。

從哲學範疇來看,“聯係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1-3],聯係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而“結合”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解決理論與實踐兩相脫離問題的過程。關於“結合”與“聯係”等的哲學辨析,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餘育德先生在他發表在《湖北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的《“結合”比“聯係”更全麵——關於理論與實踐關係問題的再認識》一文中有清晰、完整的闡述和論述,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對毛澤東所講的“理論聯係實際”中的“聯係”的概念和原意需要正確地解讀。英語“interconnected”在漢語中被翻譯為“聯係”,在斯大林所運用的西語體係內,含有分離意思,是二分體的聯結,但“在毛澤東的思維意識當中,很明顯‘聯係’即謂互通” [7-1];“毛澤東最感興趣的偶對雙方的一個重要相通,是理論、實踐通過應用的相通(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指導革命)” [7-2],“理論與實踐的‘相通’在於應用,或者說,所謂‘相通’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實踐。應用是來自人方麵的能動作用,要求對具體環境和恰當時機進行全麵考量” [7-3]。也就是說,毛澤東本意是堅決反對將“理論”與“實踐”二者絕對地對立起來,過分強調或突出哪一個方麵(例如過分抬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或過分強調實踐經驗等等),而是要把二者統一起來。但長期以來,許多人對“理論聯係實際”存在著嚴重的誤讀,對理論存在相當大的偏見,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輕視或貶低理論、實踐脫離理論的現象。

對於“結合”的理解和把握,筆者認為有五層含義:一是把理論的普遍性與實際的特殊性、客觀性,以及與實踐的主觀性、能動性有機的結合起來,是主動的結合,而非被動的結合;二是“結合”是雙向結合,但聯係則可能是單向的;三是“結合”包含了有意識的選擇,即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和具體實踐需要來選擇合適地或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具體實踐。四是“結合”一定要是具體的,不能是抽象的。否則是形式的結合,而非內在地真實地結合。五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個十分複雜而艱難的過程,需要持認真而謹慎的態度,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式的結合。

馬克思本人在談論理論與實踐關係問題時,也是使用“結合”而非“聯係”一詞,例如“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並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 [8];馬克思也隻有在強調“務實、實用、實效”等意義時,才使用“實際”一詞,例如“理論的方案需要通過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才臻於完善” [9]、“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10]。列寧在談及反對教條主義時,也是用與“結合”相近的“考慮”一詞,例如“現在必須弄清楚一個不容置辯的真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2]。

綜上所述,“聯係”與“結合”、“實踐”與“實際”是不完全等同的,不能隨意相互替換或混用混搭。理論與此兩組術語和詞彙的正確搭配,應該是“理論結合實踐”、“實踐結合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等。正確的搭配有利於思想的準確表達,有利於克服中西方語言和思維形式中固有的文化差異與思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