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二、理論與實踐的雙向結合

(一)理論與實踐關係在中國革命曆史中的雙向結合

關於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毛澤東在1937年7月所寫《實踐論》中,首先從哲學認識論角度講清楚了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他在該文中揭露和批評黨內的教條主義同時,也揭露和批評了黨內的經驗主義。他把經驗主義者稱為“庸俗的事務主義家”,認為“他們尊重經驗而看輕理論,因而不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體,缺乏明確的方針,沒有遠大的前途,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這種人如果指導革命,就會引導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教條主義看輕實踐,經驗主義看輕理論,二者都同屬於主觀主義。其次,毛澤東還強調了理論的具體應用和現實針對性。他在1938年10月所寫《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本身就是兩個方麵的統一體:一方麵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的過程,另一方是具體實踐毛澤東思想的過程,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應用的過程。前一個過程是理論結合實踐,後一個過程是實踐結合理論。

(二)理論與實踐在科學發展上的雙向結合

理論與實踐都在發展,但隻有二者雙向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各自的科學發展。無論是從理論的發展還是從實踐的發展角度出發,都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有機結合問題。這個問題從辯證角度來看,包括兩個命題:一是理論結合實踐,二是實踐結合理論。此處的“理論”泛指一些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而不是單一某個或某種理論,更非指單純的或純粹的理論。

“理論結合實踐”命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具體理論的具體應用,並非泛指所有的理論;二是要注意“理論的應用”不等於“理論的檢驗”。具體又要分兩種情況來區分:一種情況是已經經過檢驗且被證明是正確的科學的理論是可以、也是應該在條件符合時直接應用或運用,而無須再進行檢驗;另一種情況是新產生、新引進的理論則一定要經過實踐的檢驗,這樣才能驗證其科學性、有效性等。

“實踐結合理論”命題有三層含義:一是實踐即行動,它需要結合一定的理論(為了論證上的完整,此處也包括了一定的經驗型理論),否則是盲目的實踐、空洞的實踐;二是對一定的實踐一定要經常進行理論性總結和概括,將其合理的認識成果總結、抽象、升華、係統化為一定的理論;三是要注意將科學理論應用於偉大的實踐,並進一步檢驗、豐富、完善科學理論。例如,科學發展觀應用的目的是減少實踐中的損失和不必要的代價,以提高實踐活動的成效性,取得良好的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