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2)

想想也是,每天跪倒爬下四十多次,磕頭一百二十多次,即活動了頸椎,又活動了脊椎、腰椎以及膝蓋等等,風雨無阻的幾十年堅持下來,還真想不長壽也都難啊!據養生學家研究發現,每日緩慢的叩拜數百數千次,恰是最佳的養生之道。一則清心,心底清靜,心神安寧,二則叩拜之禮暗藏活動人體脊柱腰椎等關鍵氣血通路,大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在得知老師的秘訣後,學生翁同和加以效法,上朝時也津津有味地跪拜叩頭,做起這套能鍛煉身體、延年益壽的廣播體操來,遺憾的是他因支持戊戌變法被貶回老家常熟,沒有機會給光緒皇帝和太後老佛爺行叩拜大禮了,隻是舍不得放棄這種養生之道,依然每至夜深人靜,必於房間行此種大禮五次,才上床安歇,如此堅持鍛煉,雖然比不得恩師,他老人家也活了75歲,也稱得上人中高壽。

但不論怎麼說,作為封建專製產物的跪拜叩首之禮,它反映了一種尊卑貴賤的等級觀念,與我們今天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觀念是背道而馳的,不宜大力提倡。而國民的奴性也多半源於這種種的封建禮儀形式,至於有人說它能維護人世間的滄桑正道,我確實不能苟同。但我卻想起了18世紀末英國訪華特使馬戛爾尼的《出使中國紀》中的一段記載,英國訪華特使馬戛爾尼於1793年9月14日在熱河行宮晉謁乾隆皇帝,他這次的使命是要求大清帝國開放通商口岸,但並未達成結果。一個非常簡單的理由,就是禮節問題沒有達成共識。中國官員和他多次商談晉見皇帝時的禮數,由於官員開始時希望他能入境隨俗,也行叩拜之禮,而他則希望用晉見英王喬治三世時的單膝下跪之禮,由於達不成共識,後來一度有過折中方案:那就是他見乾隆時行叩拜之禮,但中方必須派一個與他同級的官員,也對英王喬治三世的圖像行叩拜之禮,同樣被他婉拒,理由是他平生隻向上帝和愛人叩頭下跪,此外決不向任何人下跪。有關禮數的分歧,最後顯然是不了了之,他晉謁乾隆時,還是照英俗,單膝下跪。馬戛爾尼這次使華,由於拒絕行“叩拜之禮”,而另一方麵乾隆皇帝卻一直托大,使得中英兩國的一次建交失之交臂,也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從此,叩拜之禮被西方文化賦予了這樣的政治內涵:它是中國自大的象征,也是中國專斷蠻橫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