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做“農業工人”
媒體聚焦
作者:餘剛
在剛剛過去的春耕季節,江西安義縣的農村隨處可見一派忙碌的景象。今年47歲的村民劉高美正開著耕田機在犁田,不過他耕的並不是自家的承包田,而是安義綠能農業公司從周邊農民那裏流轉過來的耕地。
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讓很多農民進城成了農民工,但近幾年,隨著中央鼓勵農民把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的集約化發展,一批在城市不如意的農民工又回到了農村,被種田大戶或者農業企業雇用,成為農業產業工人。
種田大戶流轉耕地
安義縣的農村人口大多在外做鋁合金生意,實際在家種田的人隻有20%。以前大量耕地拋荒,中央鼓勵農村土地流轉後,大量拋荒的耕地流轉到種田大戶手裏。綠能農業公司就是種田大戶淩繼河成立的農業公司。
淩繼河個頭略矮,以前也和其他村民一樣,在南昌做鋁合金生意,家裏隻有7畝3分地。他從2009年開始大麵積流轉土地,今年累計流轉耕種土地18000多畝,固定資產投入了2700多萬。“以往過年過節我都要回家,看到家裏的田荒得太多,我哥哥、弟弟每年都要出去,家裏的田求著別人種,別人也不願意種,大家擔心田沒人種成為荒地,2004年我就開始留意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淩繼河說。
他成立了自己的農業公司,公司就建在田間的大馬路邊,緊挨著公司還有一個大廠區,安裝著高約15米,日處理能力240多噸的風幹機,廠房規模蔚為壯觀。就在旁邊,淩繼河還剛剛建好了一個等待投產的年產10萬噸的大米加工廠。
土地太多,淩繼河一個人種不過來,就雇用周邊的農民幫他種田,並把他們分成15個生產隊,采用“企業+大隊+小組”的組織模式。小組就是家庭農場,一對夫妻管理300畝。一個大隊有4對夫妻合計管理1000畝。目前公司有146名一線員工(即農業產業工人),公司行政人員11人。
生產資料全由公司按照田畝分配,而員工則每個月拿工資,加上年終獎金,平均一對夫妻年收入可在10萬以上。“要拿到獎金,就需要做到完成相應考核標準,即兩季稻的話‘早稻750斤,晚稻850斤’。如果是種再生稻的話‘一季稻1100斤,再生稻300斤’,剩下的時間還可以種油菜”。淩繼河告訴記者,這真正實現了地盡其利,而員工們因為有保底工資,並不承擔經營風險,“種田的風險都是公司承擔,農民隻要做好田間管理,一對夫妻一年賺個10多萬沒有問題。”淩繼河說。
開著小轎車去種田
由農民變身農業工人的劉高美之前一直在江蘇、北京等地幫人做鋁合金生意,沒賺到什麼錢。2010年下半年他回到老家準備務農,但是家裏隻有7畝多田,加上哥哥弟弟流轉給他的農田,合計也不過20多畝,種這些田雖然生活有保障,但也很難致富。
此時正值淩繼河招募農民來種田,他邀請劉高美來公司種田,承諾每年5萬元的保底工資。“我想哪裏會有這樣的事情,不太可能,他(淩繼河)說不管怎樣,你試一年就知道,第一年我就賺了13.6萬塊錢。”劉高美告訴記者,這是他40多年來掙得最多的一筆錢,拿到錢後他就買了一輛轎車。“開著小轎車去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