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錢給農民發這麼高的工資,淩繼河認為主要是土地流轉後,連片的耕地適合機械化耕作,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技術也有保障,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淩繼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人工插秧一人一天隻能插八分到一畝田,每人每天工資100元到120元,一畝田僅插秧的成本就要100多塊錢,而一台插秧機一天能插三四十畝,每畝攤下來成本才10多元。”
淩繼河告訴記者,去年,綠能農業公司盈利200多萬,今年新建的糧食加工廠也將投產,並計劃將流轉規模擴大到5萬畝。
“現在,我哥哥、侄子、侄女婿都跟著我種田,我跟我兒子說,在外麵混得不行也回家種田吧。”劉高美說。
農民來做合作社的股東?
像劉高美這樣的農業產業工人正是中國農業推行適度規模的集約化發展所催生的。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製度的放開,廣大的中國農村地區湧現出一批種植大戶。成百上千畝土地集中經營,僅靠自家勞動力顯然遠遠不夠。農業專業戶雇用通過勞動獲取工資收入的農業工人來幹農活的模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現在人們普遍都意識到,一家一戶式的家庭經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但並不是搞規模種田經營的農業公司都能像淩繼河一樣順利。目前還有一些地區在搞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
江西省農業廳經管處處長羅青平給記者舉例說,在南昌市昌東的農村,一個大戶承包了3000多畝土地,也爭取了幾千萬的土地整理項目資金。但是投資幾千萬下去,這3000多畝土地還是碎片化,田塊還是一小塊一小塊。問出租土地的農民為什麼不同意整成片,他們說,“田是租給你了,但是你不能改變我的現狀,不然以後我怎麼收回土地?”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規模有了,但是沒有辦法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的效果。“幾千萬的投資搞了幾個機耕道,幾條水渠,1000萬見了100萬的效果。”羅青平說。
談到該如何解決?羅青平建議說,可以考慮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整理,農民作為合作社的股東。“農民如果有一天想回來種田,可參加作為合作社的勞動力,這種辦法在蘇南浙江的一些地方正方興未艾。”羅青平說。
而政府更應該集中財力建好社會服務化體係,同時通過補貼和調控,維持種田的合理利潤。比如,德國農民的利潤靠的不是種田收入,而是70%的是政府補貼。“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土地的規模化、農民的組織化、服務的社會化,這三化是現代農業的三根支柱。發展現代農業,總而言之,收入是基底,服務是保障。”羅青平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