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應屆生”求職:當年找工作時就像蒙眼的驢(1 / 2)

“後應屆生”求職:當年找工作時就像蒙眼的驢

媒體聚焦

作者:仇廣宇

在“最難就業季”的低溫春夏裏,整個社會都在關注著699萬應屆生的“去向”問題,但有另一個群體的就業情況一直被人們忽略、遺忘。他們就是“後應屆生”。

他們剛剛走出校園一、兩年,在職場上還算新鮮人,但其中有不少已經麵臨著職業轉型和職場困惑,在2013的就業寒風中,他們也想嚐試著轉換自己的職業跑道,遭遇危機,又讓他們屢屢感到不安。

細究其原因,許多問題其實源自1、2年前的就業季,當時積累的矛盾,現在成了這些“後應屆生”辨不清方向的理由。甚至有人把矛盾直接指向當年就業時學校、社會的“不作為”。

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些“後應屆生”的心曲。

畢業一年:找工作時就像蒙著眼睛的驢

“我有同學說,現在回想起來,應屆生找工作的時候簡直就像蒙眼的驢。”擁有研究生學曆的小張回憶起她在應屆生時候找工作的經曆,這樣感歎道。

小張畢業於某著名文科院校中文專業,當年由於學校公派誌願者一年,延期畢業。他們這些更改了畢業時間的學生就成了老大難。“(就業)老師倒是每天給我們發布就業信息,但是她隻負責飛信“推送”。

記者問:“沒有人解答疑問?”“完全沒有。”

小張所在的文學院由於屬於文史哲類,在就業處於“劣勢”,所以這個院係反而更重視學生的就業。而相比之下,她聽說在新聞專業學習的同學對就業更加摸不著頭腦:“感覺學校是讓我們自生自滅,完全不管。”

有了一年工作經驗的小張,由於工作所在的出版社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想從文字編輯轉型成策劃編輯,決定跳槽。因為擁有很強策劃能力,小張在這個寒冷的就業春天裏迅速地找到了幾家麵試單位,用人單位也迅速對小張的能力表示了認可,不過小張漸漸地發現,現在的“二次擇業”,更麵臨著不少的困惑。

“你們這種剛工作一年的人,跟應屆生有什麼分別?”在一次麵試中,一家大型出版社的主管對小張的能力表示認可,但對於她隻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又產生了懷疑,猶猶豫豫不肯給準信,但又不放她走,要求她“先每周來一天”,理由是“不好進人”。

小張很不服氣:“為什麼一定要糾結於長期工作經驗?能力不是最重要的嗎?都已經麵試筆試了我四五輪,各個級別的領導都說對我滿意,但依舊是這樣。又不肯回絕我,也不肯放人。”

如今小張仍然奔走在重新求職的路上,她在一次就業時沒有解決的問題,還要花更大的精力去解決和麵對。

小周是一名街道社會工作者,也是剛剛大學畢業一年多。她喜愛自己的職業,但每天都為了柴米油鹽糾結。因為待遇的問題導致生活壓力實在太大,也在考慮是否要轉換跑道。

轉換跑道:難上加難

小周覺得她遇到的“一次就業”和“二次就業”的問題,既有學校和社會“沒說清楚”的問題,很大一部分責任也在於自己“沒搞清楚自己要什麼”。

“從興趣說來,我是真的很喜歡社會工作這個行業,但好像很難養活自己。”社工的低待遇,讓小周時常想到是不是要開始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在工作中,我發現自己比較希望工作職位穩定,這樣我會發揮出全部的熱情。”但是,社工專業卻成了她轉換跑道的限製。因為在這個工作下麵積累的經驗,實在難以轉換到其他行業去。

在山東讀大學的時候,她也參加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實習、社團活動,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這些實習和就業的關係,我也從來沒想過”,於是她的簡曆上經曆豐富,但卻四散開來,沒有一個重點的專長。“現在想想,大部分的責任還是源於自己想得太少”。

對於學校的責任,小周認為“就業指導”應該從大一就開始做。無論是她本科的學校還是研究生的學校,都把“就業指南”,當成為大三、大四學生謀福利的必修課。沒有人考慮過新生們的需求。

“我後來是很不認同這一點的。就好像你事到臨頭才采取措施一樣,那為什麼不把基礎先給學生們打好,讓他們早點了解實習、就業的經驗,也好定下方向?”

小周最後說,看起來現在是就業寒冬,工作不好找,但其實“工作不見得是不好找,是找不到合適的。”由於此前的就業疑惑沒有解決,轉換跑道也成為異常痛苦的一件事。如今小周依舊做從前的工作,在猶豫中分析與反思自己,以及大環境中存在的就業問題。

建議:“後應屆生”找準自己的定位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原國家職業指導師彭和稱,“後應屆生”群體的存在體現了充分就業的不易。“就業不太成功的情況就叫做不充分就業。比如有些人畢業了還沒找到工作,來找學校求助,我們絕對不能說‘你七月份走了,我八月就不管了’。能把握的地方必須把握好。”她說,就業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學校的實際工作必須做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