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大城市轉向小城市“大有可為”
流光飛舞
作者:田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對於畢業在即的大學生而言,眼下頭等大事就是找工作。找工作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而“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的“就業觀”卻誤導了不少莘莘學子,隻要稍稍放低身架和眼光,有前途的工作多著呢!——“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裏正求賢若渴盼著各種人才的加入。隻要你相信自己是真的金子,就請不要猶豫,一片大好舞台正等著你!”
這幾天,連續3則關於工作、壓力、健康的新聞,成了網友最熱議的焦點。重慶某IT男,工作5年後辭職,轉行開水果店,半年不到,完成大叔到小夥的奇妙轉變;北京網友曬出賬單,稱月薪一萬,隻能剩下24塊3毛,近乎月光;前天,一名24歲的某公司員工,因為心髒病突發猝死,在此之前,他已經連續加班一個月,每晚11點後才能回家……這一係列熱門事件,讓人們對他們曾經的留在大城市、從事高薪工作的夢想,產生了懷疑,“這樣的付出,值得嗎?”高壓、房貸、健康隱患等“辛酸的往事”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逃離大城市”“逃離高薪工作”的生活方式。其中,55.3%受訪者表示在一線城市工作幾年之後,將會選擇離開。而對在二三線城市的前途,41.1%的被訪者認為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36.7%的人認為宜居、買得起房;12.4%的人是因為離親友更近。
夢想不會沉寂,關鍵是如何找到更適宜放飛的機會。與其在迷茫中消磨熱情,倒不如換個環境,尋找更大的空間。調查還顯示,69.6%的人表示,青年選擇二三線城市應首要考慮“城市未來發展前景”,69.2%的人認為首要考慮“能否獲得幸福感”,65.5%的人選擇“能否發揮自己專長”,54.0%的人表示應考慮“能否更好地照顧父母”。事實上,到二三線城市或農村就業是大有可為的。為改變畢業生就業區域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引導畢業生到中西部和基層就業,國家已經出台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實施了“大學生村官計劃”、“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政策,各省區市相關配套政策更多。與此同時,不少大型企業,特別是全國性企業,增加了在二三線城市的招聘人數。不少企業開始將研發基地、製造工廠向二三線城市轉移,還給人才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條件。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基層,都已成為大學生的選擇,這就是趨勢。在一線的大城市,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對一個隻要招三五人便足夠的單位,前來應聘的常常有一百個研究生或是一千個本科生,即使有了工作,也難有出頭之日。而相比於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雇用前景越來越好,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就業競爭不太激烈,還更容易成為“人才”。正如浙江省奉化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所說,“希望更多的大學生來到農村,來到基層,這裏有無限的空間等他們來開拓。這裏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有膽量,任你去闖。”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一線城市轉向二三線城市,並非盲目逃離,而是一種衡量利弊得失之後的理性考量。基層是最鍛煉人,也是最能成長人的地方。隻有在基層久經考驗的人,才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相對城市和高端崗位而言,二三線城市雖然艱苦,但隻有真真切切地去付出、去踐行、去體會,才能在進取中體會豐收的喜悅,在憧憬裏找到青春的夢想。從個人發展看,積累一些社會基層生存經曆有利無弊。無論經商還是從政,了解基層都可以使自己的事業之根紮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