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百姓話社保
幸福驛站
作者:楊陳華
“現今交社保,比養個後生(兒子)好!”這是閩南老百姓口裏常說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現在交了社保基金,退休後的生活就有保障,每月都能按時領到養老保險金,比養兒防老更牢靠。這是人們對參加養老保險的真實感言,也是讓筆者這個老社保工作者倍感欣慰的一句話!
回想筆者在社保服務窗口工作二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發現群眾對參加社會保險的言行、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群眾對社保製度的認識加深和逐步接受的過程,同時也印證了社保事業的發展、製度的完善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和好處。
養老保險製度建立初期,不少企業的廠長、經理對社保政策不理解,認為參保企業要繳交社保基金,會增加企業負擔,有的還發牢騷說:“這是在給企業‘剝皮’”;職工對參保後個人必須繳交部分社保基金也頗有微詞:“我們領的工資本來就少,每月還要扣錢去交社保,國家政策‘茬茬轉’(常會變),誰知道等自己老了還能不能享受得到?”可見當時人們的思想顧慮很多,概括起來說是“一怕丟失二怕變,三怕到時難兌現”。 因而剛開始發動時,許多數企業和職工是抱著懷疑和觀望的態度被動參保的。
幾年後,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在全省初具規模,社會互濟、分散風險、保障性強的優勢明顯體現,參保企業和職工在現實的對比中感受到了參保的好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企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一些未投保企業經濟效益不好,連在職職工的工資都發不出去,更不要提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而參保企業的退休職工的養老金一天也沒有拖欠,全部足額準時發放,而且每年還都調整提高養老金的待遇,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因此,有了參加養老保險勝過養兒防老的形象比喻之說。
之後,隨著養老保險逐步從國有企業擴大到各類企業,從正式職工擴大到非正規就業人員,養老保險金的領取由企業發放改為社會化發放,同時建立了社保關係轉移接續製度,越來越多的職工的自我保障意識增強。在薌城區社保中心的業務窗口,常有務工人員前來詢問:“這家企業參保了嗎?”企業有無參保成了他們就業、擇業的一個前提條件。“除了養老保險,我們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有辦嗎?”對社會保障製度了解程度越深,人們對社會保險的信賴越強,需求也更多更全麵。
現在,企業參保的積極性很高,實現了從“要我參保”到“我要參保”的轉變。許多退休老職工不但對自己的養老待遇津津樂道,而且十分關注子女、親屬的參保情況,鼓勵他們主動參保,“少年有參保,吃老免煩惱!”成為這些社保義務宣傳員的一句口頭禪。社會保障體係的日趨完善,社會保障待遇的持續提高,織就了一張社會保障的“安全網”,它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安穩、更幸福,也得到了社會群眾的讚譽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