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撫平心理“餘震”
幸福驛站
作者:曲直
對於受災群體而言,麵對突發事件感到心理壓力大時,應當與親朋好友多溝通,讓情緒得到合理宣泄,大膽說出恐慌。
通常來講,特大地震災難發生半年後,自殺率會達到一個小高峰。正如四川省衛生廳廳長沈驥在新聞發布會上呼籲的那樣,“4·20”蘆山地震的災後心理疏導和撫慰,需要依靠整個社會的力量展開。
災後人們的情緒變化通常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震驚期,在剛剛地震過後,人們還沒從突發的災難中緩過神來;第二個時期是震後約兩個月,很多社會援助和社會關心到達當地;之後的幾個月,人們逐漸恢複生活秩序,但因為家園遭到破壞、親人和財產失去,且大部分救援人員已撤出,便進入了挫折期。
另外,當受災人群安頓下來,很容易出現“閃回”症狀,即和親人在一起的場景、地震後的慘烈場麵會像放電影一樣不斷閃現。長久地持續出現這種情況,會帶來很強的情緒反應。有的人通過抽煙、酗酒等來宣泄心中的痛苦,有人則選擇自殺這樣極端手段尋找解脫。通常情況下,當負麵情緒累積到6個月,這些惡性事件就容易爆發。
為防止悲劇發生,及時、有效的心理幹預就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學家林春認為,要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承認接納自己的情緒狀態。災後所產生的情緒一般都是負麵情緒,如悲傷、痛苦、內疚,這都屬於正常範圍,不要去否定它。其次要多與他人溝通。
危機幹預的時間一般在危機發生後的數個小時、數天,或是數星期。對於受災群體而言,麵對突發事件感到心理壓力大時,應當與親朋好友多溝通,讓情緒得到合理宣泄,大膽說出恐慌。這時最好選擇電話、上網等方式溝通,切不可以煙酒來排遣壓力,更不可有發怒等不良情緒出現。同時可啟動科學的心理調節措施,進行一些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通過聽音樂、看小說、寫日記、收拾家務等轉移情緒,並保持良好睡眠。
親友在對當事人進行心理疏導時,可以選擇開放式的問答聊天,如“多告訴我一些關於……”、“我希望你說一些……”。在傾聽時,應嚐試設身處地地了解對方的觀點,保持專注和適度的沉默。
林春建議,在安慰失去親人的受難者時,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親人,但也不要故意回避或漠視。當他懷念自己去世的父母時,不能說“你別說了,都過去了”。這種安慰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讓人覺得冷漠。正確的做法是陪著他分享回憶,然後說,如果父母健在,會希望他好好生活。
安慰和同情要講究方法,除專業心理工作者外,社會公眾在給予別人同情和幫助時,也要學一點基本的心理學知識,這樣可以使幫助更有效。
(稿件來源:《 民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