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堅守三日(5)(1 / 2)

第十四章 堅守三日(5)

在羅家山、李家山陣地後方兩山交彙處有一小型陣地,此陣地是常如海執法隊的臨時駐地。仗已經打了一天多了,前方戰事的嚴峻超出了常如海的想象,這從前線不斷運送下來的傷亡者之多可以看出來。

那些擔架上傷者的嚎聲不斷撕扯著隊員們脆弱的神經,以至於路上沒有一副擔架,那淒慘瘮人的縷縷叫聲似乎仍縈繞在每位隊員的耳畔;那些撒在路上不時出現的血跡不斷刺激著隊員們發花的眼睛,以至於夜裏沒有一絲光亮,那觸目暗紅的斑斑血跡仍浮現在每位隊員的眼前,這就像兩條蘸水的鞭子,狠狠地抽在那些未經戰事的執法隊員身上。

常如海看出一些沒見過血的隊員出現了嚴重的焦慮、悸動等症狀,這種委頓的情緒嚴重影響著執法隊的威嚴。俗話說,膽是練出來的。隻有盡快讓隊員們適應戰爭的殘酷,才有可能保持一種淡定、超然,為此,常如海把150人的三個小隊分配輪流去擔架隊幫忙。

第一小隊幫忙的時候,正值日軍飛機大規模轟炸後不久,由醫生、護士和民夫組成的擔架隊開始出現在各個陣地,不久,傷員下來了。隊員們趕去幫忙。傷員的傷勢觸目驚心:有的被炸斷了腿,那纏繞的紗布根本止不住噴湧的血,厚厚的紗布滿是濡濕的鮮血;有的胳膊炸沒了,軍服的袖管裏空蕩蕩的,年輕而純真的臉上滿是悲戚和絕望;有的肚子被炸爛了,腹部裹著的紗布上不斷滲出血來;有的腦袋包得像粽子一樣,想來這顆腦袋不知被多少彈片親吻過。

幫完忙的第一小隊隊員們有很多雙手沾滿鮮血,他們一到陣地便臉色發白,大吐特吐。

到中午的時候,三個小隊都輪流幫忙完了,基本都見過血了,不過,這是自己人的血,離與敵拚搏時磨練膽魄的刀刀見血相差很遠。

接近中午時分,執法隊員們已經聽見了日軍坦克的聲音。

常如海凝望著遠處的陣地,心潮一陣翻滾。不知道眼前的陣地能否守住,能否完成軍長堅守三日的命令,更重要的是,能否真正起到執法隊的威懾作用。

作為一名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老兵,常如海骨子裏時常有種衝鋒陷陣的衝動,這或許與他的經曆有關。

常如海出生於定襄縣五仙山裏的一個叫南澗的小村子。五仙山又名雷轟尖山,屬於忻定盆地東部邊緣的係舟山係,這裏山巒疊翠,草木幽香,鬆柏成林。山腳下有一條常年潺潺流水的小溪。小時候的常如海生性頑皮,與閻百勝等半大小子上樹掏雀喂貓,下溪捕魚捉鱉。倆人整天形影不離卻又淘氣異常。眼看倆人到了上學的年齡,大人們一合計,覺得把他倆送到學校念書或許可以讓他們收斂收斂野性,於是,到倆人九歲時,大人們便把他倆送到離南澗村不遠的李家莊讀書。李家莊是個鄉所在地,人口有兩三千人。上了小學的倆人仍然改不了野性,為此,時常惹得老師生氣。好不容易讀完了小學,大人們覺得讓倆人就此輟學有點可惜,正巧山下不遠的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有一所閻錫山老父親創辦的私立學校川至中學。川至中學名義上是閻書堂的,其實是閻錫山掌控。川至中學成立於1918年,到1919年建成一部分後,便取消五台中學和定襄中學,並將河邊村的小學並入川至中學,稱為附屬小學。川至中學聘請的教員來自全國各地,大都是飽學之士,如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徐向前就是當時的教員。川至中學的名稱頗有意味,“川”取自閻錫山的字百川之名,“至”為來臨之意,表示如同閻百川到來。川至中學開始是全免費的,到1924年才開始收取少量的學費,學校還給學生免費發給製服、皮鞋等日用品,其校旗、校歌、校訓都是閻錫山親自確定和創作。其校訓是“公毅敏潔”。學校有教室、宿舍140餘間,有大禮堂、會議室、生物實驗室、標本陳列室、體育場、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還裝有秋千、浪橋等娛樂設施。學校既講語文、數學、物理、化學,也講“四書”,可以看出其現代和傳統有機結合的教育宗旨,同時還將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閻錫山每次來都對學生進行訓話。

倆人到這裏後大開眼界,如魚得水。在學校倆人恰好分在一個班裏,班裏雖來自全省的學生,但相對來說河邊人最多。河邊的一些學生自恃是閻錫山老家的人,更重要的是,河邊村自古就有習武的習俗,加之閻錫山經常聘請全國各地的拳師免費給子弟們習武,久而久之,隨意一個河邊人就會什麼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洪拳等功夫。這些學生學了點功夫後,便不把外地人放在眼裏,尤其是像常如海、閻百勝等來自山區的學習優秀的孩子,因此,倆人經常受河邊學生的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