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堅守三日(5)(2 / 2)

有一次,常如海過禮拜回家,見家裏來了一位道長,這個道長常如海也認識,是五仙山上白佛堂裏的住持,叫張本玉。張本玉是陝西省武功縣人,早年在終南山學道,後來雲遊四海,來到定襄縣五仙山白佛堂,見白佛堂是石窟寺,氣勢恢宏,立即在五仙山白佛堂住了下來。白佛堂鑿於明嘉靖年間,麵闊三間,正殿供奉阿彌陀佛,四周配殿卻有太上老君、龍王、關帝等道家塑像,是一座典型的集儒釋道於一寺的廟宇。由於白佛堂距南澗村有10公裏的山路,白佛堂裏曆來少有住持,於是,張本玉便當了白佛堂的住持。

張本玉與常如海的父親關係十分要好,時常下山到常如海家走動走動,這一天,恰好在家遇到了過禮拜的常如海。常如海當著張本玉的麵大罵河邊的學生霸道,老欺負人。常如海的父親與張本玉對視了一下,覺得該讓常如海學點本事來保護自己了,於是就讓常如海拜張本玉為師,常如海看著張本玉,感覺也沒多大本事,就說,;“道長,你有何本事?”

張本玉微微一笑,也不說話,這時,恰好有一隻蒼蠅在眾人耳畔“嗡嗡嗡”地飛來飛去,張本玉*起灶台上的一支筷子,“嗖”地一下,把那隻蒼蠅釘在了木柱上,那筷子足足嵌進一寸多,這下,常如海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以後,把閻百勝也拉進來,倆人一起學武。到放假的時候,倆人拜張本玉為師,張本玉收了兩個徒弟,這才說出,自己一派源於宋末元初全真教的丘處機。

起初,張本玉教他們吐納功夫,後來,慢慢地教他們站樁、拳法。刀法。暑來寒往,倆人一學就是三年,要不是有一年夏天常如海惹下大禍,還不知道他們以後的命運將會是怎樣的結局。

那一年的夏天,崞縣(今原平市)宏道鎮(解放後劃歸定襄縣)陰曆五月十三舉辦廟會,俗稱老爺磨刀會,何謂老爺磨刀會,是說這一天關公關老爺要磨青龍偃月刀,不然就要飲人血,這一天,配合關老爺的磨刀,老天總要打幾聲雷,下幾場雨,曆年來無不應驗。宏道鎮是個大鎮子,有六個村,分別是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南門外、閣街,今年恰好是輪東街當糾首(組織著),東街的村長是郭長生。郭長生是個在口外靠販賣牲口發財的財主,有點錢,便自己掏錢請了太原有名的中路梆子女演員,藝名叫“果子紅”的丁果仙來此演出。說起丁果仙那是鼎鼎大名,當時是名譽三晉的演員,解放後給毛主席清唱過晉劇移植劇目《屈原》中的“橘頌”一段,1959年由她主演的《打金枝》被拍出過電影。

按照慣例,每年的五月十三晚上都要組織一場“撓羊摔跤”賽。撓是當地人對肩抗的一種方言叫法,隻要是上場的跤手連續摔倒六個挑戰者,組織者便獎勵一隻肥羊作為獎勵,俗稱“撓羊”。當地把撓羊者奉作英武者,把他們看做是英雄,,有未出閣女兒的人家者甚至把女兒嫁給撓羊漢也不是新鮮。撓羊跤相當於中國跤,跤手隻要除雙腳外身體的如何地方倒地都判為輸。

撓羊跤一般是在晚上舉行,戲演完了,在場地中央圍成一圈,跤手就可以上場了。一般先上場的小孩子,越往後越有好跤手上場。

這一天,喜歡摔跤的常如海和閻百勝走了三十多裏地,趕到了宏道鎮。晚上,看摔跤的人山人海。到後半夜,各地的好手漸漸上場了。常如海按耐不住,也上場摔起來。仗著自己年齡小和有功夫,常如海連續摔倒了五個,到第六個時,隻見一個三十多的老跤手上場,這人十分有經驗,但短於年老,被常如海一把抓起舉在頭頂,按規矩,隻要跤手被人舉在頭頂就被判為輸,可這老跤手卻耍起賴來,雙手扣住常如海的眼睛,常如海發痛,一下就把老跤手用力摔在地上,可憐老跤手被摔得奄奄一息。這時,老跤手的徒子徒孫們一見出人命了,發一聲喊圍過來對常如海和閻百勝大打出手。倆人出手沒分寸,打死一人。家也不敢回了,隻好向南逃竄,直到在平陽(今臨汾)遇到了張培梅,成為張培梅的得力幹將,這才歸於正途。